話題二:胃腸“跑到”胸腔醫生妙手送回
據報載:腸、胃、脾等器官本應長在腹腔里,但河南省固始縣的小俊陽的這些器官卻“鳩占鵲巢”跑到了胸腔里。只有9個月大的小俊陽,一出生時就被診斷為“先天性左后外側膈疝”,胸腹腔之間的膈肌上先天有一個大洞。由于胸腔內的壓強小于腹腔,小俊陽的胃、脾以及大小腸管等器官全給擠壓到了胸腔里,給他的心臟、肺造成嚴重損傷,生命也受到極大威脅。小俊陽的父母萬分焦急,帶孩子慕名來到河南省立兒童醫院治療。目前,小俊陽的膈肌被醫生修復,胃、脾以及大小腸管全部“各就各位”。康復后的小俊陽在父母的護理下,已回到了河南老家。
[點評]膈肌是人體在胚胎發育過程中逐步形成的,通常胚胎在2個月時體腔分成胸腔和腹腔。心、肺在膈肌上方的胸腔里,肺在胸腔左右兩側,心臟在中間,肝、膽、胰、脾、雙腎及大小腸在膈肌下方的腹腔里,可謂各就其位,各得其所。而食管、下腔靜脈和主動脈是膈肌上自然形成的封閉式通道,不可或缺。
膈肌發育不全時,腹腔臟器通過膈肌的缺損或薄弱部分進入胸腔,即成為先天性膈疝,發生的原理與人們常說的“小腸氣”差不多。據統計,先天性膈疝的發生率約四千分之一,是嚴重危及新生兒和嬰幼兒生命的疾病之一,即使在出生后一天就手術治療,其死亡率也在30%~40%,小俊陽9個月大時才手術治療,并一舉成功,堪稱為奇。
先天性膈疝根據其發生的部位和解剖特點,分為先天性腹膜裂孔疝和先天性胸骨后疝兩大類。小俊陽所患先天性左后外側膈疝屬于前者,其發生率占先天性腹膜裂孔疝的80%。原本應長在腹部的脾、胃、肝、腎和大小腸均可能疝人胸腔,如果新生兒期沒有明顯癥狀,以后則會反復出現上呼吸道感染或肺炎,哭鬧時出現口唇發紫或有吞咽困難、嘔吐、黑便等,如沒有治療并繼續存活者,均有慢性呼吸道癥狀和消化道癥狀,常訴胸痛或腹痛,檢查時患側呼吸音減弱或消失,胸部聽到腸鳴音,X線檢查可進一步確定先天性膈疝的存在。
在這里,我們將其他膈疝也介紹一下。
(1)食管裂孔疝。此乃起始于中老年人的膈疝。食管裂孔周圍組織比正常疏松,隨著年齡的增長,膈肌的彈性逐漸減退,胃賁門部或胃底部可因腹內壓力增高并進入胸腔而形成食管裂孔疝。常在患者接受胃鏡檢查或X線鋇餐檢查中發現。
(2)損傷性膈疝。是胸部或上腹部受到外傷,造成橫膈的撕裂或穿孔。由于多種原因,膈疝的癥狀常常在受傷后的較長時期才出現,表現為腸梗阻或胃潰瘍的癥狀。
有時膈下膿瘍或膿胸因治療不及時而引起膈肌的壞死,或治療中引流管放置不慎造成膈肌的壓迫性壞死,也可造成膈肌缺損而形成膈疝。
膈疝的治療原則是把應該在腹腔的臟器復位到腹部并進行膈肌缺損的修補。手術時先將胸內的腹腔臟器如脾、胃、大小腸等放回腹腔,然后將橫膈缺損的周邊用絲線做間斷縫合修補,如缺損過大,可利用周圍組織如腎周圍筋膜蓋在剩余的裂孔上,或者把胃的穹隆部縫在裂孔上。也可用硅化滌綸布片覆蓋修補。
(王虎生)
(編輯湯知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