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 進
美國《讀者文摘》的一項調查發現,道德與人們的受教育程度無關,而與環境的不確定性程度有關。雜志社在亞洲3個超級都會、5個大城市和6個普通市鎮總計放了140個皮夾子,每地放10個。每個皮夾子里都有人名、當地住址、電話號碼、家庭照片、便條、優惠券,以及折合10到50美元的當地貨幣現款。類似的調查在美國和歐洲也做過。盡管撿到皮夾子后歸還的人都聲稱是道德的力量使他們這樣做(顯然不歸還的人不道德),但統計分析的結果卻十分耐人尋味:一、誠實與否與民族無關。在華人圈中,新加坡人為誠實之最,歸還與不歸還之比為9比1;香港人最差,為3比7。歐洲人的歸還比率為58%,比亞洲人只高1個百分點;美國的歸還率略高一些,放了120個,歸還80個,歸還率為67%。二、誠實與否與貧富關系也不大。較富裕的漢城、臺北與較窮的印度城市幾乎沒有區別。值得注意的是,歸還率與放皮夾子的場所有關系。留在醫院的5個皮夾子歸還4個,留在銀行、郵局的13個歸還10個,放在賓館大廳里的4個悉數歸還,留在教堂、廟宇、忠烈祠、神社、清真寺的10個有8個回來了。但是,拋在市政廳和其他市府機關附近的有一半沒有歸還,而留在街上、公共場所、公園的13個,有10個杳無音訊(約瑟夫·里夫斯,1997)。對于這個測試報告,合理的結論應該是:除非受監督可能性較大的場所之外,凡是人際關系較為確定的場所,皮夾子歸還率較高;反之,則比較低。這是因為,在人際關系確定性程度較高的地方,道德失誤引致的懲罰較重;而道德顯示則不僅會得到贊揚,還會增加交往圈中的威望,產生實際利益。任何一個民族或人群,一旦有可能較容易地逃脫道德的懲罰,道德對它們的約束力就會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