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正品
高分子材料是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突破口之一。塑料是世界一千年來改變人類生活的100項重大發明中特別重要的一項。1996年世界塑料產量按體積計已達到鋼產量的130%以上。從最近15年來的數據分析,我國對合成樹脂、塑料的需求大體上每5年翻一番。中國目前是世界塑料制品的第二大生產國,合成樹脂與塑料的年消費量在1800萬噸左右,其中超過50%依賴進口。中國人均塑料消費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只及美國、日本、西歐的十分之一。
蓬勃發展的塑料工業
我國的塑料工業近幾十年來得到迅猛發展,尤其是二十多年的改革開放、塑料工業包括塑料合成樹脂與助劑及添加劑、塑料加工機械與模具、塑料加工與應用等三大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其年平均增長速度高于國民經濟總的增長速度,達到10%以上。
2001年我國塑料制品產量已達2000萬噸,在世界排名第二位。全國6230個企業總的加工能力已經遠遠超過2000萬噸。出口逐年增加,且出口遠大于進口。
合成樹脂工業于1958年起步,到目前排名世界第四走過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快速發展歷程。
我國是農地膜生產和使用最多的國家,農地膜覆蓋面積已達2億畝以上,農地膜實際消費量已超過110萬噸,居世界首位。塑料包裝材料超過350萬噸,已占到塑料制品總產量的18%以上,是塑料工業中發展最快的領域。塑料管材和異型材的需求總數量每年達百萬噸以上,發展勢頭良好。
今年一季度塑料制品生產仍處于穩速增長態勢,從幾項主要經濟技術指標完成情況看,與去年同期相比均有所增長,達13%以上。
我國塑料機械及模具目前國內幾乎全部中、低檔的成型模具和60%的高檔、大型、復雜、精密的模具都可以在國內解決生產,但今后塑機進口量還相當大。
10多年來,全國塑料制品標準化委員會有計劃地組織制、修訂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已制定了塑料制品國家標準、行業標準200余項,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的比例在50%以上,有力地促進了我國塑料工業的發展。
根據蒙特利爾議定書,我國承擔相應的義務,逐步淘汰消耗臭氧層物質(ODS)。在2010年以前,我國泡沫塑料PS/PE擠出泡沫塑料片材和聚氨酯(PU)泡沫生產中完全停止使用CFCs,達到無氟化。
我國塑料工業已逐步形成門類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并成為與鋼材、水泥、木材并駕齊驅的新型材料產業,我國已步入世界塑料制品大國行列,是生產、消費大國,但遠不是強國。
塑料工業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我國成為WTO成員后,將進一步改善我國塑料工業的國際市場環境,為擴大出口創造了條件,并帶來了新的增長發展空間;加快了全行業的產業結構調整的步伐;有利于吸收同行業的先進科技和管理方法;同時也為塑料企業轉換經營機制創造了有利的條件等等。
隨著我國向世貿組織成員承諾時間的推進和整體關稅大幅降低,塑料工業中產、供、銷等環節對手增多,市場競爭更加激烈,在市場機制尚不健全的情況下,塑料工業也將會暫時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和沖擊。但是,我們與國外相比仍具有比較明顯的發展優勢:一是本土化優勢,國內市場前景廣闊,有著巨大的發展潛力;二是勞動力成本優勢;三是我國社會的穩定和經濟的穩步增長為塑料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保證與支撐。這些優勢,會在入世后一段時間內將更加顯現出來。
但是,我們還應清醒的看到塑料行業總體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現為:
一是總體技術水平相對較低,缺乏核心技術。總體裝備水平低、工藝技術相對落后;產品結構不合理,中低檔產品偏多;科技投入不足、開發能力薄弱、具有自主知識產權自行研制的塑料制品較少;國產原料供不應求,還需依賴大量進口。
二是經營管理水平較低,勞動生產率不高。塑料工業企業缺乏科學管理,未能充分的利用現有的生產資料,使我國勞動力成本方面的優勢發揮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此外,塑料界人士對世貿組織規則還不夠熟悉,不能有效利用有關法規政策保護自身權益。
三是產業集中度低,區域發展不平衡。塑料大型企業(集團)少,中小企業多,一些產品未能形成集約化、規模化經營。塑料工業區域發展不平衡,沿海與中西部差距不斷擴大。
我國塑料行業的發展,東部沿海廣東、浙江、江蘇、山東等省發展保持著良好勢頭,西部大開發,發展空間很大,將吸引更多的投資者來華興辦塑料工業企業。
我國塑料制品行業以中小企業為主。近年來三資企業與私營企業發展很快,目前三資企業已占企業總數的15%以上。調整企業結構首要任務是通過重組、兼并、聯合、破產、債權轉股權以及吸納發展多元經濟成份等手段,組建企業集團,形成經濟規模,以經濟技術為紐帶,優勢互補,實現東西部聯手,推進企業改革,大力促進經濟體制和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轉變。
按照國家有關政策,針對塑料行業發展現狀,一方面要加快培育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主業突出、核心能力強的大公司和企業集團。另一方面積極促進中小企業向“小、精、特、新”方向發展。協會將盡力協助國家及地方政府優化塑料企業區域分布,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加快行業發展。
堅持技術創新
今年是實施“十五”計劃的第二年,塑料工業的健康發展在國民經濟GDP增長中將會發揮著積極的作用。我國塑料產品的產量在2000年~2005年之間的年增長率將為10%左右,“十五”末產量將達2500萬噸/年;2006年~2015年之間的年增長率將為8%,年產量將達到5000萬噸。
長期以來,我國塑料工業使用的合成樹脂原料除部分國產產品外,仍有不少原料依靠進口。到2001年進口合成樹脂達1426萬噸,創進口最高記錄。
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大力開展應用基礎研究,提倡鼓勵產學研相結合,加大科研成果向生產經營的轉化等措施實現全行業技術進步。努力加強質量體系認證工作,到2005年行業內大型骨干企業和部分具有較強經濟實力的中小型企業都應將積極取得ISO9000質量體系認證。
我國塑料工業在今后的十幾年中要在加工技術與機械裝備方面邁上新的臺階,在國際大市場中贏得競爭的主動權。就必須要依靠科技進步,堅持技術創新。
今后塑料工業技術水平的提高要重點突出輕量化、復合化和功能化。
輕量化直接關系到制品的成本和對資源的有效利用;復合化是提高塑料制品性能,擴大制品應用領域的重要途徑;功能化是目前各種塑料制品普遍追求的目標,主要體現在賦予塑料制品新的功能,如電、熱、光、磁及阻燃、降解等功能。
對于現已出現的一些新技術和新材料,如茂金屬聚合物、納米復合材料、拉伸技術、氣體輔助注塑成型技術、熱流道技術等也應給予高度重視。
塑料制品行業發展重點
(1)農用塑料中,要提高棚膜的功能性,做到長壽耐老化、防霧又防滴、高透明高保溫、實現光能轉化提高農作物的光合作用;對地膜要解決殘存在土壤中的“白色污染”問題,同時開發除蚜蟲、除草、有色等多種功能性地膜。
節水型灌溉要加強輸水管道和輸水渠道防滲膜的生產,大力開發適合不同地區不同作物的各種類型噴灌與微、滴灌管道、管件、噴頭等配套件。“十五”期間將新增節水灌溉面積14億畝。節水用灌溉管、噴、微灌用配套管材和管件及塑料井管等將會以超常規速度發展。
(2)應重視包裝材料的功能化,如高阻隔性、耐高溫和保鮮等,同時也應防止功能過剩、過度包裝造成資源浪費。
(3)結合我國國情設計合理的門窗型材結構,加大城鎮排水、排污管推廣應用,大力推行建筑裝修裝飾材料以塑代木。
(4)重點發展為汽車、家電、電子、電氣、交通運輸、郵電通訊、國防軍工、文體健身等行業配套使用的塑料材料或制品。
(5)為解決塑料產品特別是一次性制品易對自然環境造成“白色污染”的問題,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加強廢棄塑料回收和再生利用以及降解研發工作是搞好環保的重要課題。
總之,我國作為世貿組織成員,在面對經濟全球化的形勢下,我們要實現現代化的管理,加快科技成果的轉化,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用技術創新推動塑料工業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