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春林
英國國家分娩基金會的呼吁
生孩子要躺著生,似乎是一個不變的定律。可最近,英國國家分娩基金會卻呼吁英國孕婦最好采用坐姿、站姿或蹲姿分娩。
這家基金會認為,采用垂直姿勢分娩不僅可以縮短分娩第一階段的時間、減少子宮感染的機會,而且很少需要助產或剖腹產。因為孕婦在采取垂直姿勢分娩時,嬰兒靠頭的重量″沖″向子宮頸,從而能夠加快分娩速度。同時,由于嬰兒頭朝下加快了血液流速,還可減少嬰兒的痛苦。
由國家基金會出面呼吁,這似乎是一個信號:新式分娩的時代到來了。
豎式-臥式-豎式,分娩方式的回歸
古代產婦多采用快速、簡便、舒適的豎式體位分娩,如站、蹲、坐、跪等。在歐洲、美洲,傳統上過去產婦多采用坐式分娩。而我國傳統上則多取臥位。然而到了17世紀,產科醫生們為觀察產程、聽胎心和接產方便,讓產婦們采取臥位分娩姿勢,并從此成為常規體位。
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近年來研究人員對仰臥分娩這一常規姿勢提出了質疑。研究顯示,豎位分娩比仰臥位有下列優勢--
符合人體生理狀況
因為人體脊椎有一段自然向前彎曲,稱為脊椎凸部,而坐式分娩則利用了這個凸部,使產婦背部、腰肌得到運動,促使內臟蠕動加快,促進血液循環,有利于分娩,還會增加產婦的舒適感,降低分娩時的疼痛感。
縮短產程,減少難產
有研究資料顯示,臥床產平均第一產程為6個小時左右,而非臥床產為4個小時。另有結果報道,所有豎式分娩均比臥位縮時25%。這是因為豎位時靜息宮內壓較臥位高,宮縮也比平臥位強。另外,產婦取豎位分娩還能使腰凸縮小,使反S形曲線變為C形曲線,作用于子宮底部的壓力能更有效的通過胎盤,有利于胎兒娩出,減少難產的發生,從而減少了胎兒呼吸窘迫和新生兒窒息的機會。
可增加乳汁分泌
據日本醫學研究人員對828名產婦進行坐式分娩實驗觀察,分娩后記錄奶量,結果生產后5天內,產婦平均分泌乳汁997毫升;而采用傳統的仰臥位分娩者,其產后5天內平均分泌乳汁747毫升,坐式分娩者比仰臥位分娩者增加乳汁分泌達30%,兩者差異明顯。
一般來說,坐式分娩更適用于初產婦、骨盆瘦小的產婦,尤其是合并有心臟病的產婦。不過坐式分娩雖優于臥式分娩,但不能完全取而代之。因為在某些特殊情況下,產婦還是要采用臥式分娩。如子宮收縮較強者、胎兒較小者,由于產程進展較快,為避免過速分娩導致產道損傷,均宜采用臥式分娩。
據資料顯示,在瑞典、美國、德國和日本平均有60%的產婦選擇立式分娩。新近美國《公共衛生》公布的一項涉及76個國家婦女分娩問題的調查報告稱:只有14個國家的婦女以側臥或仰臥的方式分娩,而其余國家則是采用蹲著或站著手扶床欄的方式分娩。
水中分娩,產婦的新選擇
在豎位分娩得到越來越多的產科醫生的重視的同時,水中分娩亦成為越來越多產婦的新選擇。
據說,水中生產源于俄國,其優點后來逐漸被其他國家所認識。
90年代初期,美國只有三家醫院提供水中分娩,現在已有二百家醫院提供這種服務﹔而英國皇家婦產科專科學院在去年發表關于水中分娩的聲明中,亦提到在1994-1996年間,有4029名孕婦選擇在水中分娩,其流行程度可見一斑。
最近,波蘭的二百多名婦產科專家正在西里西亞論證水中分娩的科學方法。波蘭是從1997年6月1日開始試用水中分娩法的,波蘭已經有五百多名嬰兒在水中出生。
水中分娩的方法是:產婦躺在浴缸中,水溫保持在36至37攝氏度,而環境溫度為26攝氏度。水必須經過消毒。整個分娩過程中,需要換幾次水。嬰兒出生后,在水中呆的時間不能超過一分鐘。
波蘭對水中出生的137名嬰兒進行分析后發現,他們身體健康,沒有明顯疾病。
現在,在歐美,水中分娩已很普遍,每家醫院都有水池,以供選擇水中分娩的產婦使用。
水中分娩是一個很有趣的過程。產婦整個身體浸泡在水中,水波輕微地撞擊著產婦的身體。嬰兒大多數情況下是在母親離開水中的一剎那出生,但有時分娩卻是發生在水中。初生的寶寶就像小海豚一樣在水中舞動他們的小手和小腳,然后再由助產士把寶寶從水中抱出來。
水中分娩的好處是:一、這樣可使婦女子宮肌肉的活性增強,使分娩更順暢、更容易,從而減少對母親的傷害和嬰兒缺氧的危險;二、母親便于休息,便于翻身,而且熱水可減少分娩時的痛苦。
對于水中分娩的有關質疑
盡管水中分娩受到越來越多的青睞,但人們對水中分娩法的質疑,與這一方法的提出與實施的歷史一樣長。
近期,新西蘭的一份兒科期刊指出,過去十八個月,有四名在水中誕生的嬰兒險些被淹死,水中分娩的安全再度成疑。四名嬰兒被送到奧克蘭國家婦女醫院,他們的呼吸系統受到中度至嚴重傷害,幸好接受治療后病情得以改善,沒有后遺癥。
然而,英國倫敦兒童健康中心的DrRuthGilbert在同一份期刊撰寫文章,指水中分娩的意外十分罕見,而其優越性卻是顯而易見的。而無須證明的事實卻是,無論采取何種分娩方式,誰也不能保證母嬰沒有一點危險。由于分娩池與母親子宮內的羊水環境類似,因此胎兒在離開母體以后會很適應這一新的外部環境。胎兒的″本能″會使他們在出水之前屏住呼吸,不會嗆水,在水下誕生的嬰兒比普通方式誕生的嬰兒受到傷害的概率要小。
盡管國際醫學界對水下分娩這一新型的分娩方式頗有爭議,但是這一前衛的分娩方式在許多國家中已是十分流行。
人性化分娩潮流
國際助產聯盟和世界衛生組織的官員認為,減少人為醫療技術干預,恢復最自然的人性化分娩是國際圍產學的最新動向。
世界衛生組織歐洲聯盟的官員MasdenWagner說,目前國際上圍產的潮流趨向就是″人性化分娩″。他說,以往在很多國家和地區人們的概念中,產婦就是病人,生產過程必須在醫院完成,而且對這一過程作出很多人為的干預。然而,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在生產過程中一些不恰當的干預不但沒有幫助,反而會引起并發癥,影響母嬰安全,甚至導致死亡。
因此,讓產婦的分娩過程回歸自然,實行人性化分娩才是國際圍產發展的方向。MasdenWagner說,現在一些醫院常用措施,如灌腸、剃毛、常規補液等措施都是無效、甚至是有害的。為此,他認為這些措施都應當廢棄。與此相反,MasdenWagner認為產婦和嬰兒需要的是家,而不是醫院。因此在歐洲很多國家,越來越多的人喜歡在家中分娩。生產過程中,有助產士或者親人陪伴在身邊,產婦可以自行選擇生產體位。準媽媽們不一定就要躺在床上,她們可以選擇站著,也可以選擇蹲著,在生產過程中聽著音樂,產婦可以吃東西,可以喝水。
中國國情還是提倡醫院分娩
由于中國目前大部分家庭的清潔度、交通情況等多方面的限制,再加上我國助產士數量有限,因此暫時還不可能像歐洲一些國家那樣鼓勵家庭分娩。按照衛生部的要求,產婦分娩還是要到醫院。
但與此同時,中國專家也十分同意人性化分娩是一種國際趨勢。
圍產醫學是近年來發展起來的,它涉及產科、新生兒科、內外科、遺傳學、生物醫學、社會心理學等眾多學科,其目的是保證母嬰安全與健康。近年來,在我國發達地區特別是城市,基本上實行醫療化住院分娩,對于有效防止產后出血、并發癥等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這種產時服務模式也存在不少問題:增加了產婦的緊張心理,剖宮產率上升對母嬰造成近期和遠期的傷害,醫務人員對技術產生依賴等等。據專家介紹,歐美國家剖宮產率在10%~15%之間,少的則控制在3%,而我國一些大城市剖宮產率高達50%左右。對產程的不適當干預可能對孕產婦和嬰兒造成損害。
專家認為,大概只有10%的產婦需要干預,其他最好是選擇自然生產、家庭生產和人性化生產,并盡量少用藥物,回歸自然。加強產時保健,提倡自然分娩,當務之急是要轉變產時服務模式,要保護、支持、促進自然分娩,不要將分娩過程″醫療化″和進行不必要的過多干預。
新式分娩在中國
近年來,新式分娩--不論是豎姿分娩、水中分娩,還是人性化分娩,在我國都已開展起來。
北京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婦產科,從美國進口的可調式產房除寬大舒適外,還能滿足產婦選擇不同的體位(包括站姿、坐姿、蹲姿、跪姿、臥姿等)進行分娩。
南京市婦幼保健院也大力提倡讓產婦坐著生孩子。據了解,該院已有100多位產婦坐著生孩子了。
上海″紅房子″婦產醫院正在考慮建造中國首個水中分娩池,據悉,計劃中的水池有3平方米大,產婦躺在深1米、經過嚴格消毒的無菌水中,外部環境溫度為26攝氏度,水溫保持在36至37攝氏度,與人體溫度相似。
據悉,在我國的臺灣省,古代就有在大海生產的記錄。現在,越來越多的產婦,不僅選擇在家生產,還嘗試在溫暖的水中分娩心愛的寶寶。
另外,在全國所有地區,凡有條件的醫院,均要求因地制宜設置家庭產房,營造一種更加人性化的氛圍,以利母嬰身心健康。
(責編李月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