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 南/編譯
一個擦肩而過匆匆消逝的無法言喻的氣息,往往在你短暫模糊的記憶里留下深深淺淺的印記,甚至影響你心情的起伏,但你卻說不清那究竟是什么。不過最近的科學研究終于揭開了這個謎底,原來那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就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外激素——費洛蒙(pheromone)。
費洛蒙是生物體分泌的交換訊息的微量化學物質,它不像體內的荷爾蒙(內激素)那樣多是借由血液來傳送并作用于細胞或組織,而是通過氣息釋放到體外的,并且它只是在限定范圍內影響其他同類個體的反應。比如,螞蟻之所以能夠組成群體,有條不紊地從事捕食、求偶、繁殖、抵抗外敵入侵等活動,全靠蟻王以及螞蟻個體發出的費洛蒙的協調。
至于費洛蒙的種類,大致可分為兩種,分別是觸發費洛蒙和啟動費洛蒙。前者能促使同伴或異性產生立即的行為改變,后者則是屬于較長期的作用,先改變生理進而影響到行為。最早人們認為只有較簡單的動物如昆蟲才會釋放費洛蒙,用以求偶或自我保護。不過,在不久前出版的《自然》雜志上,瑞典湖丁大學附屬醫院的科學家發表一篇費洛蒙確實對人體會產生影響的研究成果,終于揭開了人類是否具有外激素的千古之謎。
科學家利用造影技術分別掃描了男女各12人的腦部,具體做法是分別讓12名男子和12名女子嗅一系列氣味,一種是普通的空氣,一種是香草香精,再一種是與雄激素或雌激素類似的化學品。這些被試者分別嗅這些化學物質一分鐘,與此同時,研究者對他們的大腦進行掃瞄,發現嗅入激素類化學品的被試者腦部血液流量發生變化,此項研究成果不啻為費洛蒙研究的重要的里程碑。
談到費洛蒙研究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20世紀初法國科學家法布爾開始著手昆蟲費洛蒙的研究。其后,德國化學家布特南于1959年從事雌性家蠶吸引雄性的研究,因而純化出第一個費洛蒙分子——家蠶醇——一種分子量為240的16直鏈碳化合物。接下來,1987年加拿大籍科學家斯特希發現雌性金魚在繁殖排卵之際能同時釋放出費洛蒙,使得雄金魚的精囊擴大,以幫助順利受精,這是人類首次發現脊椎動物也能釋放費洛蒙。1998年美國芝加哥大學加斯林·斯坦在女性腋下發現兩種費洛蒙。那是由同一位女性月經周期的不同時期中采集到的。此外,他還發現該費洛蒙對于女性月經周期有提前或延后的作用,因而確認人類也會向外分泌費洛蒙。其后在較低等的哺乳動物如嚙齒類或豬身上也都發現了利用費洛蒙當作某種溝通方式的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