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允明
四、贊頌愛情的勁舞——“夸耳環”
因羌族自古崇信“白石神”,所以四面高低不等,錯落有致的石屋四角都堆放著雪白的石塊,蔚藍色的蒼穹下,拴成長串的火紅色的辣椒和黃燦燦的玉米掛滿窗外和圍墻,一縷陽光的金輝使色彩和諧又奪目,我們都被這藏匿在天邊的羌寨風光所迷醉。
場院四周高高地矗立著有如體育場運動設施“肋木”似的大木架,開始我們真猜不出這“肋木”在羌寨的用場。后來得知,羌民們為了克服平地少和日照時間短的困難,把作物層層掛在架上晾曬,進行“立體風干”。
在我們到達打麥場前,村寨的青年男女早已穿上了節日盛裝翹首等候。紅、綠、藍、黑各色鑲嵌繡花寬邊的絲綢長袍,鞋尖向上勾起的羌族繡花鞋“云云”,斑爛奪目的珍貴佩飾,把黃土鋪地的場院點綴得像色彩繽紛的大花壇。一張張棱角分明,紅里透黑的臉龐上閃爍著明亮眸子,流露著青春的健美和朝氣。雖然那時羌寨還不曾有電視,但他們得知拍完后可以在“電影”中看到自己,所以對我們的到來非常重視。尤其是姑娘們,她們說服母親拿出當年出嫁時的飾物進行妝扮,認真程度絕不亞于在節日尋找情人。
羌族長期生活在藏族自治州中,羌語自然摻入了不少藏語成分,把圓圈舞用藏語稱為“鍋莊”大家也都認同。“鍋莊”的種類很多,有屬于老人跳的“老年鍋莊”、禮儀性的“迎客鍋莊”和屬于未婚男女的“青年鍋莊”等等。其實,在羌語中“圓圈舞”應該被稱為“灑朗”。
“鍋莊”的舞蹈隊形基本呈圓圈狀,圓圈有封口與不封口、男女分段站位和間隔站位的區別。舞隊所采用的形式和名稱,根據為舞蹈伴唱的歌曲內容而定。羌族舞蹈基本由舞者自己邊唱邊跳,少有樂器伴奏。速度和節奏取決于歌詞內容和舞者的情緒。因此,在青年們所跳的各種“鍋莊”中,有歌頌美好生活的抒情鍋莊,有夾帶游戲的趣味性鍋莊,也有以詼諧、幽默、情調濃郁的形式,來表達男女間愛情的配對兒鍋莊。無論哪種內容的“青年鍋莊”,舞蹈的氣氛和節奏都洋溢著歡快與活潑。
每逢年輕人跳“鍋莊”,麥場四周就會聚集眾多的中、老年婦女,她們邊曬太陽邊輕輕地為舞蹈者歌唱。歌舞的歡樂,把她們又帶回到自己的少女時代,回憶使她們的面頰重新煥發出光彩。
羌族各個村寨的“灑朗”,有著完全不同的風格和情趣,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專門用于表達愛情和選擇情人的“灑朗”。我們特別選擇了雜古腦地區特有的,用舞蹈向眾人公開愛情秘密的傳統“灑朗”。
雜古腦地區的一個風俗是男女雙方相互愛戀之情不但從不保密,而且會得到眾人夸贊和愛護。在相互表達愛情的“灑朗”中,“夸耳環”和“情歌”是以幽默和詼諧表演來表達雙方愛情關系的舞蹈。
“夸耳環”舞蹈的圓圈不封口,青年們飲完咂酒后,在大家的哄鬧中,第一對相愛的青年男女首先分別站到圓圈的首尾位置,舞蹈在羌、漢兩種語言相互混合的歌曲中進行。每段歌曲的前半部,由這一輪舞蹈的兩位男女“主角”領唱,后半部歌曲則是大家齊聲歡唱、幫腔或起哄。舞蹈動作隨領唱時節奏的緩慢、平和與合唱時的激烈、歡快而頻繁變化。伴舞的歌詞,在以“夸耳環”為主題的基礎上即興填詞。舞蹈開始的舞段,是男主角以模擬形式極其風趣地邊歌邊舞,夸贊自己心上人聰慧和所佩戴耳環如何美麗。在眾聲附和后,滿面通紅的姑娘懷著羞澀之情,在答唱中用充滿激情的古樸舞姿感謝男友對自己的贊美并講述自己對男友情有獨鐘的原因。隨著男女雙方的相互贊美和愛慕的表達層層深入,舞蹈氣氛逐漸進入高潮,轉向眾人提問和男女主角輪流對答的歌舞場面。這樣歡快的歌舞直延續到二位主角再也招架不住,無言答對為止。然后再換另一對戀人重新開始。
“情歌”也是表達雙方愛慕之情的另種形式的舞蹈。舞蹈的隊形十分特殊,參加舞蹈的第一對男女情人并肩而立,其余舞者先作為這對情人的親朋好友,男女按“八”字形分站兩旁相對而立。兩個相互靠攏的情人,各拿一條手帕作為在舞蹈中傳情達意的道具。他們的服飾古樸、典雅,女青年著湖藍色長衫,頭帕上的有精美手繡花紋,繡花“云云”踏出的舞步,牽動著羊皮背心下擺長長的羊皮穗子來回甩動,襯托出年輕山民們俊美和青春的活力。他們沉浸在“情歌”中盡興地表達著自己對對方的愛慕。雖然他們所唱的羌語歌詞我一點不懂,但情侶眉眼間和同拉手帕共舞時相互的顧盼,完全彌補了我不懂歌詞的遺憾。
每當青年人跳“夸耳環”和“情歌”時,村寨里的人會蜂擁到場院觀看助興。有的席地而坐,有的依靠在麥秸堆上,還有的干脆爬上晾滿火紅辣椒的石頭屋頂,往往看舞蹈的比跳舞的人還多。因為各家的長輩都關心自己未來的女婿、媳婦是哪家的小伙子或姑娘,難免有一些品頭論足,所以這也是舞蹈中的年輕戀人接受考驗最為緊張的時刻。
在雜古腦的考察和拍攝工作將結束時,當地羌民向我們介紹:色爾古地區還有一種“女子灑朗”特別好看,姑娘們的屁股甩得最圓,哪里的姑娘也甩不過她們。對“姑娘們的屁股甩得最圓”的夸獎吸引了我們。為了對“哪里的姑娘也甩不過她們”的好奇心所驅使,我們改變了行程。
色爾古的“灑朗”確實不同于別的地區。首先,其他地區和民族幾乎沒有專門為青年未婚女子娛樂的圓圈舞,所以色爾古的青年“女子鍋莊”別有一番情趣和誘人的魅力。聽說只要這里的姑娘們一跳“女子鍋莊”,就會牽動左右幾個村寨小伙子們的心。
服裝艷麗、精神煥發的姑娘們在“女子鍋莊”開場前,首先要接受村寨中德高望重的老人為她們舉行的祝福儀式:誦讀經文和按照禮儀飲一巡咂酒后才開始跳舞。
舞蹈的形式同于藏族鍋莊,舞姿中也融入了一些藏族舞蹈語匯,但它遠比藏族鍋莊動作幅度大,速度快,轉身多。而且大多數的舞姿都面向圈外,向眾人展現著每個姑娘婀娜的身姿和青春的嬌媚。這種面向圈外而舞的形式確實是很少見的,幾乎成為當地表演性的少女舞蹈。隨著每段樂曲的展開和最后節奏的加快,少女們從優美、抒情的集體舞蹈轉入各自以顯示擺動髖關節技巧、舞蹈動作幅度與水平的獨舞競賽。她們有的在旋轉中快速搖動髖部;有的在左右擺動髖部數次后,緊接一個旋轉;還有的在原地使髖部做三百六十度的回旋大擺動,這些姿態各異的旋、擺,使身上佩戴的各種飾物隨之搖晃,更增加了舞蹈的動態美,她們的肩、臂、腰、臀、腿各部以至雙腳,無處不散發出青春女性的魅力。色爾古的舞蹈對伴奏沒有嚴格的要求,除以歌唱伴舞外,隨時還可加入小鑼、銅鈴、月琴、本民族的“口弦”和在秦漢時期已有記載的“羌笛”助興。
難怪連雜古腦的羌民們都為色爾古的“女子鍋莊”所傾倒,以“那里的姑娘屁股甩得最圓”這樣最樸實的語言來贊美她們舞蹈技巧的優美和出眾。
姑娘們傾心盡力地舞蹈,絕非只為娛樂。從舞蹈前的禮儀——老人對姑娘們的“祝福”開始,姑娘們就顯得格外熱情洋溢、端莊大方。竭盡所能地表現舞蹈技能的高超嫻熟和“三道彎”身段的優美,其目的只有一個:引來小伙子的鐘情和愛慕。這些肢體語言是多么聰慧、含蓄和富有詩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