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羅庚雖然一生只上過九年學,只有一張初中畢業文憑,但他卻不僅是一位聞名世界的數學家(許多國家的科學院和大學,紛紛授予他外籍院士、名譽博士、名譽教授的稱號);而且也喜歡寫詩,以詩言志,給人們留下了許多很有啟迪意義的詩作。
一分辛苦一分才
華羅庚從青少年時代起就表現不凡,這決非是偶然的天才閃光,而是勤奮學習、刻苦鉆研的結果。若干年后,1963年2月11日,已經成為著名數學大師的華羅庚,在為青少年寫的《從孫子的“神奇妙算”談起》一書的序言中,他寫了這樣一首詩:
神奇妙算古名詞,師承前人沿用之。
神奇化易是坦途,易化神奇不足提。
妙算還從拙中來,愚公智叟兩分開。
積久方顯愚公智,發白才知智叟呆。
埋頭苦干是第一,熟練生出百巧來。
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
華羅庚是一位在很困難的條件下自學成才的杰出科學家,這首充滿哲理的詩,可以說是他治學經驗和自學成才經驗的結晶。
魔掌竟敢殺一多
1938年春天,為了躲避日機的轟炸,聞一多教授舉家移居到昆明北郊的陳家巖。不久,華羅庚一家走投無路,也來到這里。聞一多急人所急,熱情地歡迎華羅庚與他家擠在一起。
當時,聞一多一家八口人,已相當擁擠,但他仍騰出自己住的一間正房的一半給華羅庚一家六口人住。就這樣,兩家人一起住正房。正房當中沒有隔墻,只好從中掛條床單,把正房一分為二,華羅庚家住里間,聞一多家住外間,華家的人進自己的住房必須經過聞家的臥室。在聞、華兩家隔布簾而居期間,這兩位學者很融洽。華羅庚埋頭搞數學,聞一多埋頭搞考古。
兩位學者清貧自甘的作風和一絲不茍的學風,給周圍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來,形勢越來越壞,在中華民族處于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昆明的民主和抗日運動日益高漲,聞一多終于從故紙堆里走出來了。1944年,在紀念“五四”的一次晚會上,聞一多不顧國民黨反動派的威脅,勇敢地站出來支持進步青年。從此,他從一位詩人、學者變成為民主而奔走呼號的戰士。后來,華羅庚曾寫過這樣一首詩,記述這段生活:
掛布分屋共容膝,豈止兩家共坎坷。
布東考古布西算,專業不同心同仇。
1946年6月底,抗日戰爭勝利不久,全面內戰的陰云又籠罩著大地。李公樸、聞一多在一片腥風血雨中,挺身而出,橫眉冷對意圖挑起內戰者。這時,華羅庚正準備前往蘇聯訪問,在他離開昆明前夕,關切地對聞一多說:“情況這么緊張,大家都走了,你要多加小心才是。”聞一多回答說:“形勢愈緊張,我愈應該把責任擔當起來。‘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難道我們還不如古時候的文人?”華羅庚離開昆明不久,繼李公樸被暗害之后,聞一多也慘遭暗殺。華羅庚是在由南京到上海的火車上從報紙上得知聞一多殉難消息的。他當時目瞪口呆,悲痛欲絕,心里交織著強烈的愛與恨,揮筆寫下了一首《哭一多》:
烏云低垂泊清波,紅燭光芒射斗牛。
寧滬道上聞噩耗,魔掌竟敢殺一多!
詩中的“紅燭”,是聞一多的詩集名。
摯友聞一多橫眉怒對國民黨反動派的手槍,寧可倒下去,不愿屈服的高大形象,永遠銘刻在華羅庚的心里。直到30多年以后,1979年5月5日,他在紀念聞一多烈士80誕辰的文章中又賦詩表達了對聞一多的懷念之情:
聞君慷慨拍案起,愧我庸懦遠避魔。
后覺只能補前咎,為報先烈獻白頭。
白頭獻給現代化,民不康阜誓不休。
為黨隨處可埋骨,哪管江海與荒丘。
育才甘為“釜下萁”
華羅庚長期擔任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所長,他在自己從事研究工作的同時,精心地發現人才、培育人才。他除了自己直接帶領年輕人從事數學研究工作外,還熱心寫文章、發表演講,向青少年們傳授學習經驗,鼓勵他們獨立思考,學好數學。在他的領導、培養和扶持下,數學研究所里不斷涌現出陳景潤、王元等新一代出類拔萃的數學家,把我國的數學研究推向新的高峰;他還為千千萬萬年輕的數學工作者開辟了廣闊的道路。這正如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習仲勛同志所指出的:華羅庚“是一位培育人才、扶持新秀、甘為人梯的好導師和楷模”。
據史書記載,漢末的魏文帝曹丕對很有文才的弟弟曹植十分嫉妒,經常對他進行打擊迫害。有一次,曹丕限曹植在七步之內,要成詩一首;如果不能,就要治罪。曹植想起自己的遭遇,滿懷悲憤,邊走邊念,還沒走完七步,便成詩一首,這就是著名的《七步詩》:
煮豆燃豆萁,漉豉以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這首詩,有的書上記載,只有四句,沒有第二、三句。這首詩用豆萁煮豆來巧妙地比喻骨肉相殘。曹丕聽了,不禁深有愧色。
1971年,華羅庚寫了一首反曹植《七步詩》意,題為《贈諸弟》的詩:
煮豆燃豆萁,萁在釜下樂。
不惜身成灰,愿弟早成熟。
華羅庚這首詩,將原詩兄弟相逼、骨肉相殘,改為長輩對晚輩的精心培育、扶持和殷切期望,抒發了為了培育接班人,甘于自我犧牲的崇高情懷。
即景生情好對聯
1953年,我國科學院組織出國考察團,由著名科學家錢三強任團長,團員有華羅庚、趙九章等20多人。旅途中閑暇無事,少不得談古論今,議論科學史上的是非得失。這時,華羅庚的詩興涌上了心頭,他即景生情,吟出一則上聯:
三強韓趙魏;
這里的“三強”,說的是戰國時期的韓、趙、魏三個強國,卻又正好是代表團團長錢三強的名字。這就不僅要解決數字聯的傳統困難,而且要求在下聯中嵌入另一位科學家的名字。華羅庚的上聯一出,大家冥思苦想,都不知所對。過了一會兒,在人們的一再催促下,華羅庚又親自解鈴了。他微微一笑,不慌不忙地拋出了下聯:
九章勾股弦。
他的語音剛落,在座的人們齊聲拍手叫好。
原來,下聯中的《九章》,是我國古代有名的數學著作,這本書首次記載了我國數學家發現的勾股弦定理,也就是直角三角形中所夾直角的兩邊長的平方和,等于第三邊即弦的平方。而且,這里的“九章”又恰好是代表團另一位成員、大氣物理學家趙九章的名字。這樣,妙趣橫生的對聯游戲,使代表團在旅途中不覺疲倦,興趣盎然。
1981年4月,華羅庚到合肥中國科技大學講學,住在風景如畫的“稻香樓”賓館。一天,新雨初霽,日麗風和。華羅庚興致勃勃,在客廳里踱步,遇見女醫生小倪迎面走來,他詩興大作,笑著對大家說:我出個對子,你們來對一下:
妙人倪家少女;
這是拆字對,“少女”既聯結為“妙”,“人(簡體為兒)”合起來為“倪”。上聯提的是女醫生小倪,下聯則應對入在場的人名為妥。
大家實在想不出下聯,最后還是華羅庚自己說出了下聯:
搞弓長張府高才。
這里的“高才”既聯為“搞”,“弓長”合起來則是“張”,而且這正好是當時在場的同來中國科技大學講學的年輕數學家張廣厚的姓。
這副對聯,隨手拈來,對得輕松灑脫,頗有雅俗共賞之趣,引得在場的人情不自禁地大笑起來。
訪美改詩表深情
1983年秋天,華羅庚應美國加州理工學院之邀,再次赴美國進行講學與研究。到美國后,他經常收到一些來信,許多信是華裔學者寫來的。人們在信中說,從華羅庚身上看到了中華民族的希望。華羅庚的一位多年不見的老朋友,從臺灣到美國后依舊熱烈思念大陸,聽說華羅庚到了美國,特地寫信向他表述了思鄉之情。這位朋友在信中集了8句唐詩,開頭4句是這樣寫的:
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華羅庚在復信時,將詩改為:
參商本一體,誤作兩道光。
海內存知己,天涯易比鄰。
這是借物喻情,除了表達了他此番美國之行的感覺、觀感外,也講科學道理。在唐朝,人們誤認為參與商是兩顆星,而現代科學已證明,參商實際是一顆星。后兩句是說,在科學技術,尤其是航天技術發達的今天,知己者即使彼此在天之涯,海之角,也非常容易成為比鄰,表示歡迎老朋友回國看看。
數字入詩話余生
華羅庚十分熱愛數學,他畢生馳騁在“數學王國”里,他最后(1985年6月12日)是在日本的數學講壇上走完生命之路的。在平時,華羅庚講話總是口不離“數”,即使寫詩,也總是三句話不離本行,以數字入詩。1984年8月25日,已74歲高齡的華羅庚,在病榻上寫了一首以數字入詩的《述懷》,別有情趣:
即使能活一百年,36524日而已。
而今已過四分之三,怎能胡亂輕拋,
何況還有,老病無能為計。
若細算,有效工作日,在2000天以內矣!
搬弄是非者是催命鬼,
談空話者非真知己。
少說閑話,休生閑氣。
爭地位,患得失,更無道理。
學術權威似浮云,
百萬富翁若敝屣。
為人民服務,鞠躬盡瘁而已。
作為共產黨人和科學家的華羅庚,自知年事已高,生命有限,但他始終沒有發出過夕陽、黃昏的慨嘆,而是頑強地把有限的生命用在無限的為人民的事業中。這首詩,正是他無私無畏的獻身精神和生命不息、奮斗不止的崇高精神的生動反映。
(責任編輯 舒元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