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公元前645年)即管敬仲,名夷吾,字仲,潁上(今安徽潁上縣)人。年少時,與鮑叔牙是好朋友,鮑叔牙很欣賞他的才能。后來鮑叔牙侍奉齊國公子小白,管仲侍奉齊國公子糾。公元前685年,公子小白即位,是為桓公,公子糾被殺,管仲被囚禁。后經鮑叔牙推薦,齊桓公不計一箭之仇,任管仲為相,主持國政,輔佐齊桓公40年。
管仲相齊之后,順應春秋時期社會發展趨勢,突破周禮的壟斷地位,反對舊傳統,首次提出法的概念,成為中國歷史上首倡\"法治\"的法家先驅者。管仲不僅重刑事立法,而且注重用行政法、經濟法、軍法為富國強兵、發展經濟服務。其以賞罰為后盾的\"法治\"思想,被戰國時期法家所繼承、發展。
《管子》一書是先秦一部思想理論典籍,內容豐富,包括政治、法治、經濟、軍事、教育、思想文化、禮義道德,等等,幾乎把治國的方方面面包括在內。其中,論述法治思想內容的部分占相當大的比重,僅關于\"法\"的篇目就有8篇(全書86篇)。因此,《管子》一書,可以說是一部法學典籍。書的作者是誰,學術界一直無定論。不過,根據一些學者的意見,有兩點可以肯定:第一,《管子》一書既非一人之筆,也非一時之作。書中論述的內容,主要是管仲相齊時的思想和言行,但也記有他死后的事。第二,管仲是春秋時期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妒酚洝す荜塘袀鳌吩唬篭"管仲卒,齊國遵其政,常強于諸侯。\"管仲死后,其思想確實流傳下來,且影響廣泛、深遠,管仲的思想、言行集中保存在《管子》一書中?!豆茏印芬粫撌龅膬热輼O其廣泛、深刻、精辟,現擇其幾個主要問題作粗淺闡述。
(一)以法治國之要,\"治莫貴于得齊\",齊則寬嚴適度,做到寬嚴相濟?!豆茏印氛J為,治國如不以法治國,而是以君的隨心所欲治國,則國沒有能治好的,總有一天要垮臺?!豆茏印ぐ娣ń狻吩唬篭"凡國無法則眾不知所為,無度則事無機。有法不正,有度不直,則治辟。治辟則亂。\"《管子·明法解》又進一步解釋:\"法者,天下之程式也,萬事之儀表也。吏者,民之所懸命也。故明主之治也,當于法者賞之,違于法者誅之。故以法誅罰,則民就死而不怨。以法量功,則民受賞而無德也。此以法舉措之功也。故《明法》曰:‘以法治國,則舉措而已‘。\"由此看來,以法治國非常重要。但是,以法治國也不一定能治理好國家。從歷史經驗看,實行法治,一般容易發生兩種偏向:一種是\"法\"過嚴,這種情況居多。過嚴,法成為嚴刑峻法,百姓怨聲載道,易起義反抗。國家失去人民支持,就要滅亡。另一種是\"法\"過寬。吏民失去法律約束,容易出現違法犯法,屢禁不止,社會問題越來越多,國家也易走向混亂。因此,《管子》主張:\"事莫急于當務,治莫貴于得齊,緩則縱,縱則淫,淫則行私,行私則離公,離公則難用。故治之所以不立者,齊不得也。齊不得則治難行。故治民之齊,不可不察也。\"
(二)既要重視法治,又要重視德教,實施法教結合,做到法教并舉。先秦時期,孔孟宣揚崇尚道德,而不言法治。后來,商鞅、韓非主張法治,而否定道德教育作用。管仲則主張法治與德教并舉,實施法教結合?!豆茏印ば蝿萁狻氛f:\"地大國富,民眾兵強,此盛滿之國也。雖已盛滿,無德厚以安之,無度數以治之,則國非其國,而民無其民也。故曰,失天之度,雖滿必涸。\"《管子》認為,法律有規范性,是人們必須遵守的行為規則?!豆茏印て叱计咧鳌吩唬篭"法律政令者,吏民規矩繩墨也。夫矩不正,不可以求方。繩不信,不可以求直。法令者,君臣之所共立也。\"《管子》竭力主張\"以法治國\",同時又十分重視道德教育。強調為了政令的推行和國家的安定富強,必須進行以\"禮\"、\"義\"、\"廉\"、\"恥\"為內容的\"四維\"之教?!豆茏印つ撩瘛吩唬篭"四維張,則君令行\";\"四維不張,國乃滅亡\"。而且指出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徑是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管子·權修》曰:\"民之修小禮,行小義,飾小廉,謹小恥,禁微邪,治之本也\"。既重法治,又重德教,兩者并用,相輔相成,才能收到治國的良好效果。
《管子》之所以重視法、教統一,是因為他認識到二者對治國有相互補充、互相促進的作用。人們道德水平的提高,要靠教化,也要靠法治。當道德規范不能約束人們的行為時,法治要承擔起懲治違法犯罪的責任,從而震撼人們的內心世界,純潔人們的心靈。正如《管子·權修》所言:\"明智禮足以教之\",使人們自覺遵守道德規范,\"然后申之以憲令,勸之以慶賞,振之以刑罰\",以法治促使\"百姓皆說為善,則暴亂之行無由生矣\"??梢姡豆茏印纷髡咭呀浾J識到離開法治,道德教育是不能卓有成效的。因此,從治國大計出發,《管子》主張法教并舉,實施法教結合,使人們的行為既符合道德規范,又符合法律規范。
同時,從法治與德教實現的目標看,也是二者殊途同歸,相輔相成的?!豆茏印ち⒄吩唬篭"期而致,使而住,百姓舍己以上為心者,教之所期也。始于不足見,終于不可及,一人服之,萬人從之,訓之所期也……令則行,禁則止,憲之所及,俗之所被,如百體之從心,政之所期也\"。這就是說,實施教化、推行法治、頒布政令都在于使人民同君主在意志和行動上保持一致。所不同的是教化以溫和的方式,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而法治、政令則是憑權威、靠強制力而推行。
(三)以法治國,必先富民,富而易治,民富則安。管仲雖然非常重視禮與法的作用,但他反對空談禮法,把發展生產、先富而治視為立國的根本,實際上揭示了經濟與法律的關系,也就是說要推行以法治國,首先要注重發展經濟,使人民富裕。這是管仲有別于儒法兩家獨具特色的法治思想之一。《管子·牧民》曰:\"凡有地牧民者,務在四時,守在倉廩。國多財,則遠者來。地辟舉,則民留處。\"意思是說,統治者只有注意農時,發展經濟,使國家財物充足,才能使遠者愿意遷來,本國人民愿意留住。只有經濟發展了,人民糧倉充實,衣食無憂,才能談得上禮義法度。提出了\"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的樸素唯物主義思想。這對當時一味剝削壓榨而不管人死活的奴隸主貴族,是一種深刻的揭露和批判。這種思想也是管仲在齊國進行一系列改革的理論基礎?!豆茏印ぶ螄犯用鞔_指出:\"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則易治也,……治國常富,亂國常貧。是以善為國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反之,《管子·版法》曰:\"民不足,令乃辱;民苦殃,令不行\"。這就清楚地說明民富是推行法令,實施以法治國的先決條件。那么,怎樣才能富民呢?在經濟立法方面,管仲首先打破了井田制限制,對當時大量發展起來的私田采取了\"相地而衰征\"的措施,即按土地的優劣,分等級征收賦稅,這實際上是承認了私田的合法性。這一措施既增加了國家的賦稅收入,又調動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管仲還主張對自然資源要合理利用,即\"山澤各致其時\";主張不侵占農民的生產時間,\"勿奪民時\",保證農業生產的發展;養牛羊牲畜等不亂宰殺,以發展畜牧業。同時,注重發展工商業。齊國地處海濱,土地比較貧瘠狹小,但海產資源豐富,據《史記·齊太公世家》記載:自姜太公時起,便確立了\"通商工之業,便漁鹽之利\"的方針。管仲年輕時曾經與鮑叔牙一起經商,富有經商經驗,所以,為相之后,很重視發展商業,把發展商業作為實現富國強兵的一個重要手段。管仲利用齊國有利的自然條件,大興漁、鹽、冶鐵業,設置鹽官和鐵官,管理鹽鐵業,并由國家壟斷經營,同時還采取了漁鹽出口不納稅的辦法,促進了漁鹽貿易的發展。
(四)以法治國,必須統一,做到公正。一是要統一。管仲認為,首先要以法治作為統一天下的手段;其后要以正確執行法律的前提條件實現法治的統一。《管子·任法》曰:\"圣君設度量、置儀法,如天地之堅,如列星之固,如日月之明,如四時之信,然故令往民而從之。\"如果朝令夕改,\"法立而還廢之,令出而后返之,枉法而從私,毀令而不全\",不僅執法失去依據,而且百姓抱怨日深,結果,\"則法制毀而令不行矣\"。法的統一還包括對法的解釋的統一,《管子·明法》曰:\"不淫意于法之外,不為惠于法之內\",這叫做\"威不兩措,政不二門\"。二是要公正,這是關系到有法必依的一個重要問題。管仲認為,要以法治國,立法權必須歸君主掌握。但又強調君主立法不能隨心所欲,必須堅持公正,做到\"法天\"、\"法地\"、\"法四時\",像天地施惠于人那樣公正無私?!豆茏印っ鞣ń狻氛f:\"明主者,一度量,立表儀,而堅守之,故令下而民從。\"《管子·版法解》明確提出:\"有法不正,有度不直,則治辟。治辟則國亂。\"立法要公正,執法也要公正?!豆茏印と畏ā吩唬鹤龅絓"圣君任法而不任智……任公而不任私\",\"以法制行之,如天地之無私\"??梢?,\"任公\"就是堅持法,做到有法必依;\"任私\"就是棄法違法而導致有法不依。\"任公\",國必治;\"任私\",國必亂?!豆茏印っ鞣ń狻吩唬篭"私意者,所以生亂長奸而害公正也\",\"故法度行,則國治;私意行則國亂\",\"舍公法而行私惠,則是利奸邪而長暴亂也\"??梢妶谭ㄕ運"任公\"與否,不僅關系法律能否實行,而且關系到國家興衰安危。如何做到執法公正呢?《管子·明法》認為:執政者在\"擇人\"、\"量功\"方面,務必做到\"使法擇人不自舉也;使法量功不自度也\"。\"不自舉\"、\"不自度\",就是強調依法辦事,不憑個人好惡去擇人,不以私意搞賞罰,而以法制作保證。同時,要求執法者必須樹立良好的作風,《管子·明法解》認為:壅塞是實現公正之大敵,因為下情不上達,必然造成\"美惡之情不揚聞,禍福之事不通徹,人主迷惑而無從悟\",這就會形成判斷錯誤,冤案產生。因此,\"兼聽獨斷\"使\"下得明上(下級提醒上級),賤得言貴(卑賤者可以向尊貴者提意見)\",此乃打破孤立辦案的基本途徑。做到執法公正,執法者還必須自覺抵制官場和社會上的不正之風。面對貴臣、富人、親近者的干擾,財貨、美色、玩好之物的誘惑,執法者必須堅持《管子·任法》所要求的,\"不知親疏、遠近、貴賤、美惡,以度量斷之\",做到行法無私,秉公執法。
(五)以法治國,貴賤從法,依法治官,嚴以治吏。《管子·任法》曰:\"君臣上下貴賤皆從法,此謂為大治。\"這是《管子》法治思想極為重要的一點,它體現了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這就是說法律高于一切,即法律至上。無論是君主,還是官員;無論是上層還是下層;無論是高貴者還是卑賤者;無論是官吏還是平民百姓,都必須遵守國家法律,違反了都應該受到法律的制裁。《管子》的這一法治主張雖然在等級嚴重存在的社會中難以實現,但其理論價值是重要的。\"君臣上下貴賤皆從法\",強調了君主立法自正的重要。由于君主是一個國家的最高權威者,君主的從法與否直接影響著官吏、百姓?!豆茏印っ鞣ń狻吩唬篭"明主在上位,則官不得枉法,吏不得為私,民之事吏之無益,故財貨不行于吏\";反之,《管子·君臣上》曰:\"為人上者釋法而行私,則為人臣者援私以為公,公道不違,則是私道不違者也。行公道而托其私焉。\"《管子·君臣下》又曰:\"為人君者,倍道棄法,而好行私,謂之亂。\"可見,君主的從法與否,直接影響著國家的治、亂且具有上行下效的巨大導向作用。因此,《管子·法法》中主張,君主立法而從法,\"置法以自治,立儀以自正也……行法修制,先民服也\"。\"君臣上下貴賤皆從法\",還體現在《管子》以法治官、嚴以治吏的思想。各級官吏對于法律的推行起著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官吏的本分,就是《管子·明法解》所說的:\"奉主之法,行主之令\"。奉公守法,廉潔勤政。各級官吏的執法與否,同樣影響著國家的安危。因此,《管子·明法解》強調必須以法治官,指出:\"有法度之制,故群臣皆出于方正之治而不敢為奸\",\"百官之事,案之以法,則奸不生;暴慢之人,誅之以刑,則禍不起\"。《管子·正世》又說:\"法立令行,故群臣奉法守職,百官有常\"??梢?,以法治官對于官吏奉法守職,廉潔勤政的重要作用。對于種種違法的官吏,則嚴厲處罰。如:為政無治績,土地荒廢,辦案驕橫輕忽,《管子·大匡》提出:\"凡三者,有罪無赦告\"。\"斷獄,情與義易,義與祿易,易祿可無斂,有可無赦\"?!豆茏印っ鞣ń狻分赋觯篭"言而無實者,誅;吏而亂官者,誅\"。對于貫徹法令不力的官吏,更要殺無赦,《管子·重令》提出:刪減法令者,處死;增添法令者,處死;不執行法令者,處死;扣壓法令者,處死;不服從法令者,處死。五者死而無赦。\"罰嚴令行,則百吏皆恐\",這對于督促官吏奉公守法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經驗告訴人們:官吏的守法與否,官吏隊伍的廉潔與否,直接影響到國家的安危、存亡,直接影響到國家政治的清明。由此看來,以法治國,嚴以治吏,確為強國治國的正確途徑之一。
(六)以法治國,以民為本,令順民心,為政之要。管仲繼承了周公保民思想,認為統治者要想得天下,必須得民心,要得民心,必須在立法上,如《史記·管晏列傳》所言:\"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順民心\"。管仲認為這是為政之本,因而《管子·牧民》說:\"政之所行,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從順民心思想出發,管仲在齊國所進行的經濟立法、經濟改革措施,都帶有民本思想的因素。管仲的民本思想對后人影響甚大,據《史記·齊太公世家》記載:齊傾公時,為了增強國力,開放御花園及養獸田為農田,減輕賦稅,幫助孤兒,慰問民間疾苦,傾府庫中聚集的錢糧救濟百姓,百姓都很高興。直到傾公去世,百姓親附,諸侯都不敢來侵犯。從民本思想出發,晏嬰主張省刑罰、薄稅斂、尚節儉。晏氏所處的時代,正是奴隸制向封建制轉化的時代,為了爭取民心,他采用了大斗出小斗進的辦法,出現了《左傳·昭公三年》所言,使民\"歸之如流水\",齊景公與晏嬰發出了\"齊其為田氏矣\"的感嘆。
據《曼子春秋·內問上三》記載:為了鞏固齊國的統治,晏嬰要求齊景公\"薄于身而厚于民,約于身而廣于世。……取其財也,權有無,均貧富,不以養嗜欲\"。晏嬰本人則非常節儉,《史記·管晏列傳》說:\"以節儉力行重于齊。既相齊,食不重肉,妾不衣帛\"。他的住宅是破舊的,用的車也是舊的。這種民本思想為中國開明的封建統治者所繼承,如漢初統治者規定減輕稅賦,漢文帝時規定實行什伍稅一,漢景帝時減為三十稅一,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經濟發展,減少了犯罪,穩定了社會秩序。
綜上所述,以管仲法治思想為基礎的《管子》法律思想體系,不僅在為當時的統治階級服務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而且對后來的封建統治階級治理國家產生了深遠影響。遵循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古為今用的精神,這些思想對于我們今天實施以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的治國方略,加強民主法制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也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責任編輯 趙友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