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前他評說別人的故事,走后別人述說他的事跡;生前他給人們帶來歡笑,走后人們傳頌他的精神。
他就是戰士心中的明星:沈陽軍區話劇團曲藝隊隊長、著名評書藝術家葉景林。
生命的絕唱 藝術的輝煌
2001年2月12日,已被病魔折磨得很虛弱的葉景林,硬挺著隨隊來到某直升機團。他冒著嚴寒為機場上的官兵表演完自己創作的評書《人命關天》后,全場觀眾報以熱烈的掌聲。這時候,直升機團的湯政委走上臺來扶住葉景林,哽咽著說:“同志們,我替葉老師謝幕了。大家不知道,葉老師已經到了肺癌晚期……”
臺下一片寂靜。繼之,眼噙熱淚的官兵全體起立,為這“生命的絕唱”長時間地熱烈鼓掌。
這是葉景林被確診為癌癥晚期后下基層的第八場演出,也是他一生中最后一場演出。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他堅持著,奔波著,把歡笑、把真情、把愛心奉獻給他所摯愛的觀眾。
葉景林一生有兩大愿望:一是在中央電視臺播一部長篇評書;二是讓“面包車藝術團”演遍白山黑水間所有軍營。第一個愿望就要實現了。中央電視臺《電視書場》的編導已為他選好了場地、搭好了布景,評書《中國:向貧困決戰》,已試錄了3集。然而,為了實現第二個愿望,他毅然把生命的終點鐫刻在基層的舞臺上!
哪里艱苦哪搭臺 哪里有兵哪里演
為了少給基層部隊添麻煩,葉景林經與隊友們商量決定成立一支小分隊,專門到偏遠邊防海島演出。1994年4月1日,“面包車藝術團”正式成立。
他用自家多年積蓄的10萬元錢購買了一流的音響、燈光;把自家的房子滕出兩間作辦公室,葉景林還動員妻子把工作給辭了,來隊里義務幫忙。
此時,葉景林定下了宗旨:“多給官兵送歡笑,少給基層添麻煩”;明確了服務模式:“行軍一臺車,吃飯一張桌,演出一臺戲,送兵一片情”;立下了鐵規矩:“哪里艱苦哪搭臺,哪里有兵哪里演。”
組建不久的“面包車藝術團”來到大連陸軍學院演出。
10人“小隊”居然演了兩個多小時,“太精彩啦!”學院決定:聘全體演員為兼職文化教員,頒發聘書、校徽,用“閱兵式”為他們送行。
1995年4月。他們來到一個偏遠的倉庫演出,聽說180公里之外還有一個分庫,戰士們常年看不上電視,葉景林帶著小分隊去了。不巧,面包車半路“拋錨”了。葉景林與隊友們走了6個多小時通往分庫的沙漠路,13名官兵和兩名駐地群眾早已守候在遠遠的道口旁。
從漠河向北40多公里,有一個老金溝通信線路維護站,人稱“北方第一哨”,士官張潤山帶著妻兒駐守在這里。
1995年的最后一天。葉景林帶著隊伍,趟著沒膝深的雪,艱難地來到這個遠離人煙的“夫妻哨”。
走邊防、下海島、鉆山溝、進災區。葉景林從藝近30年,演出2000余場;每年帶領“面包車藝術團”下基層,行程20多萬公里,7年演出480多場。
1998年夏秋,“三江”告急。沈陽軍區10萬官兵趕赴抗洪前線。葉景林買了200多袋咸菜、10箱面包,帶隊出發了。從嫩江到松花江,他們奔走12天,行程千余公里,演出13場。由于連日勞累,葉景林高燒達40攝氏度。他一邊輸液一邊演出,直到昏倒在大壩上……
1998年,中國文聯授予“面包車藝術團”“德藝雙馨”匾牌,沈陽軍區為他們記了集體二等功。
基層需要就是路子 群眾歡迎就是方向
一個寒冷的冬日,葉景林在軍區《前進報》上看到一篇報道:醫學研究所一位防凍專家,為了給邊防部隊官兵和當地群眾治療普發性凍傷,在17歲的女兒患白血病臨終前,都沒有顧上回家看一眼。“爸爸!”“爸爸!”——孩子在一聲比一聲微弱的呼喊聲中閉上了雙眼……
看到這兒,葉景林哭了。他把自己關在屋里,整整憋了九天九夜。評書《回家》就這樣誕生了。
1996年,《回家》獲全軍首屆新作品一等獎;次年,又被評為全國曲藝一等獎。
2000年,葉景林的評書《人命關天》,獲中國曲藝最高獎項“牡丹獎”創作、表演雙獎。
從一個初中畢業生到國家一級演員,葉景林走過了不同尋常的艱辛之路。入伍前就他拜師于著名藝術家王印權、劉蘭芳夫婦,后又拜師袁闊成。他始終記著王印權老師的指點:“再好的演員頂多是一只虎,如能自編自演,就如虎添翼了。”為了實現這個目標,他付出了比尋常人更大、更多的努力和拼搏。
1982年,妻子孔宇因早產被送到醫院監護室。這時,正好葉景林從部隊演出回來,了解到一名不到20歲的戰士為保護旅客的安全,沖上鐵路排除險情,壯烈犧牲了。英雄的壯舉使他激動不已。葉景林在醫院走廊里寫完了《閃光的青春》。
1987年春,大興安嶺發生特大火災。葉景林一到火場,就盯上了滿臉大胡子的某師師長吳長富,跟著他轉戰火場,跟著他撲火打火。火滅了,《大胡子傳奇》也創作出來了。
“不到官兵中,我找不到感覺;不說兵段子,我出不了激情。”葉景林當過3年通信兵,吃過不少苦,成為專業演員后仍堅持深入生活。因此,他最知道戰士需要什么。
寫兵演兵謳歌兵。葉景林一生共創作60多個評書段子,50多個獲獎。
1998年5月,26萬字的《葉景林評書選》問世。中國曲藝家協會副主席劉蘭芳在序言中寫道:葉景林的作品緊扣時代脈搏,弘揚愛國主義,啟迪人們靈魂,是當代短篇評書的精品。
臺上演好戲 臺下做好人
那年春天,一封告狀信從總部轉到沈陽軍區:葉景林下部隊演出收“紅包”,還當面數一下,給的少,就給扔嘍……
紀檢干部調查走了一圈,沒發現葉景林的“問題”,卻發現了一個精“藝”更重“德”的典范。
原來,葉景林帶隊到沈陽附近的一座軍營演出結束后,非要回家吃飯。部隊領導過意不去,就給他們每人一個內裝50元的信封,聊作“誤餐補助”。葉景林推不掉,臨走時,又偷偷地放在了會議室的桌子上。
葉景林不是不缺錢。妻子至今待業,母親住在14平方米的簡易房。
葉景林不是掙不著錢。只是他“心思”沒往那上轉——
一年春節前,一家星級飯店找到葉景林,讓他給編個幽默段子,除夕夜演一場,不但報酬豐厚,還送一張全年免費就餐的“金卡”。葉景林謝絕了盛情邀請,帶隊下了邊防。
“咱當兵吃的是軍糧,穿的是軍裝,拿這樣的錢我心里不安!”掙錢的舞臺沒拴住他,可在遭受嚴重自然災害的遼寧法庫、康平、昌圖三縣交界的貧困鄉,葉景林卻進行了7天義演。30多名貧困學生用上了曲藝隊演員們贈送的文具。葉景林還來到三合屯殘疾人姜洪祥的家,買來米面油,并一樣樣親自扛進屋。
那年,沈陽電視臺春節晚會給葉景林安排了一個評書節目。葉景林卻極力推薦隊里的青年演員句兆杰,還一字一句地幫助他推敲作品,并建議他起一個易記、上口的藝名——“句號”。句號就是在這臺晚會上演了小品《考演員》而一炮打響的。
北京的一些文藝團體曾多次提出調葉景林去工作。葉景林也曾想過辭去隊長職務,把女兒葉子帶進北京。可一走上舞臺,一聽到戰士的掌聲,他的打算就動搖了。
2000年,葉景林被中國文聯評為“德藝雙馨的中青年藝術家”。
2001年,沈陽軍區授予他“學雷鋒榮譽章”,為他記一等功,同時號召全軍區官兵開展向葉景林學習的活動。
……
2001年3月28日夜,葉景林在昏睡了18天后,溘然長逝。前一天,3月27日,正是他48歲生日。
他走了,是穿著那件掛滿軍功章的演出服走的。
暮春時節,“面包車藝術團”又出發了——帶著老隊長未竟的事業和生命的重托,走向白山黑水間的座座軍營,走向遼闊關東大地上的村村寨寨……
(摘自《人民日報》原標題為《長留歡笑在人間——追記德藝雙馨的人民藝術家葉景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