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需要鐵骨錚錚的黨員干部
編輯教師:
讀了貴刊2002年第5期《張作璽的“共產黨宣言”》真令人佩服,使人感嘆。在祖國城市和鄉村,需要更多的像張作璽這樣的共產黨員和干部。他對黨忠心耿耿,為了老百姓的利益,放棄外出掙大錢的富路不走,勇挑重擔,一心撲在為老百姓鋪灑“金光”的大道上,時刻想到的是如何使村民們盡快走上富裕路。
在我國農村,建國這么些年了,仍有少數鄉村還是老樣子——連條像模像樣的公路都沒有。為什么呢?就是因為有的黨員干部顧親情、愛面子:張三的房不可拆,李四的墻不可動;還有的因親二叔、親大伯的阻礙,為了一間老屋,村里擴展公路不能動;為了一棵樹根,田間的生產道不能修,村民們卻無可奈何,真拿這些人沒辦法。他們顧及的是自己的利益,忘卻的是黨和人民的利益。而黨員干部張作璽為了修建致富路,讓推土機首先推倒了侄兒家的豬圈,亮出了黨支部一班人向阻礙生產發展和村民們走致富路的擋路人開戰的宣言。他不徇私情、敢于碰硬的舉動,受到村民們的理解和擁護。當干部、作黨員的,就應該這樣。對自己嚴,對親人嚴,這是我們共產黨人和基層干部的行為準則。
張作璽說:“憑本事,我哪年不掙兩三萬的,圖錢,就不做這個支部書記;圖你們(指那些結黨營私者)高興,老百姓不高興怎么辦?”錚錚誓言,句句如雷貫耳,我們黨員干部就是要有這種精神,不貪錢財,兩袖清風,一身廉潔。我希望我們的黨員干部,尤其是城鄉基層的黨員干部都好好讀讀這篇文章,一定會從中受益,并終生不忘。
山東省安丘市山鎮小山村辛振元
讀《李圣珍與心靈受傷的孩子》一文有感
“我沒有什么絕招,就是尊重他們,理解他們,及時地幫助他們。世界上只有不盡職的老師,沒有天生不學好的孩子,缺點只是孩子的特點之一。”此語是北京通州二中李圣珍老師從事教育教學工作的深刻體會。的確,前一句,我們老師多數會說,也能做到,但不一定都做好了。后一句,可能觸及到我們某些老師的痛處——不盡職。只想看到孩子的優點、考試成績,并以此來親睞學生。孩子的缺點一旦出現,便橫加指責。這樣做,好像老師在學生面前樹立了威信,但孩子的心靈卻受到了嚴重的創傷。成天在老師威懾下學習,成績能提高嗎?素質教育能全面推進嗎?
成績和缺點是相輔相成的,成績好的孩子也有缺點,有缺點的孩子優點也不少。我不喜歡“綿羊式”的孩子,老師怎么說他就怎么做,從不持反對見解,把老師當“皇帝”,把老師的話當作“圣旨”。這樣的孩子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中,對社會的奉獻也不一定很大。因為他們言聽計從,只能按別人設計好的路線行走,沒有自己的見解和獨創性,永遠享受不到成功的喜悅。
誠然,孩子的缺點令人討厭,但出現缺點的原因,我們是否認真分析過,然后再把它消除在萌芽狀態。當孩子的缺點明顯地擺在我們面前時,作為老師給學生的影響是無限的,愛和恨都會在孩子的心靈中打下深深的烙印。
孩子天生好動,出現這樣或那樣的缺點也是正常的,尤其是處在今天這個時代,孩子的空間大,接觸的知識多,家長的溺愛深,在某種情況下給老師的教育帶來了麻煩,增添了難度,老師們都普遍感到現在的孩子不好教。我認為孩子的某些缺點,可以啟發我們的老師:如新的知識、創造發明、民主意識、法制觀念等。孩子們的缺點或“調皮”現象,不能都視為沒有規矩。反之,老師也應反省一下自己現有的水平能否適應現在的需要,從而不斷加強自身素質的提高,讓自己無愧于老師的稱號。
孩子能給老師提出某些“致命”的意見,我們老師即使感到尷尬,也應該正確對待、區別處理,不能將其一棍子打死,讓孩子捧著一顆傷痕累累的心,拖著疲憊的身軀,在校生活、學習,繼而厭學、棄學、輟學在家,流浪社會。
另外,我覺得孩子調皮、缺點多,從某種角度上講,說明他的反應快,自我見解能力強,在一定程度上有獨創性。只是見于老師的威嚴,不好或者不敢正面提出,往往采取不正確的做法觸犯班規、校規,甚至“家法”。如果我們對其大聲呵斥,評頭論足,指點謾罵,能不讓孩子傷心嗎?抑制了他們某些方面的提高,他們的思維能力如何得到發展,創新精神又如何得到展示。
在學校里,確實也有少數不懂事的孩子。作為教育者應該有自信心,把握好時間、時機去轉變、造就他們。這是黨和人民對我們的信任。要想得到孩子的親睞,就得付出巨大的愛,對孩子生活上關心,學習上鼓勵,成績考評公正,操行評定恰當。讓孩子有自信心去面對現實,面對未來,提高勇氣,爭取進步。
我們老師是“先進文化知識的傳播者”,更應該身體力行“三個代表”,腳踏實地教書育人,愛崗盡職,讓每個孩子都能健康快樂地成長,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
重慶綦江縣趕水鎮
適中中心校教師 周尚保
(《李圣珍與心靈受傷的孩子》一文登載于《黨員文摘》2002第4期)
“罵”風千古,銘記人心
——《彭德懷的“罵”》讀后
我們中華民族似乎是不主張罵人的。遇事多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而彭老總作為一個剛直不阿的開國元帥,為什么就令人在事后想來讓人覺得他罵得流暢,罵得酣暢,罵得津津津有味,罵得你終身難忘呢?
配“罵”習“罵”。《彭德懷的“罵”》一文中寫到抗美援朝之初,他罵三十八軍軍長梁興初“什么主力?主力個鳥!”是他看得起梁興初,怨他不爭氣。當時中國人民、朝鮮人民都在注視抗美援朝的戰況,彭德懷身肩重任,心急如焚。在梁興初“清洗一次戰役作戰不力的恥辱”殲滅敵軍主力的情況下,彭德懷在賀信上寫了“三十八軍萬歲”六個字,也證明了他罵得有理和梁興初的作戰水平的非凡。罵也卓越,戰也卓越。
“罵”出黨心民心。彭德懷的“罵”都是為了國家,為了人民,沒有一次是為了自己的私利。他胸懷坦蕩,對黨和人民赤膽忠心,為了黨和人民寧可擔罵名而不悔,不顧世俗偏見,一心只想著共和國的利益,一心為人民服務。對于真正的貪官,他的“罵”更直接表達出人民的心聲。
“罵”得鐵面直腸,令人起敬。雖然抗美援朝時在中南海召開的軍委會不歡而散,事后他卻向總理致歉“我這個人脾氣丑……”,他心中有話有情有氣,非發泄出來不可,確為“君子坦蕩蕩。
“罵”得剛直不無畏。在廬山會議上,他有膽有識,敢于為了人民去“罵”,為了國家去“罵”,不可不為真君子。面對“大躍進”,其他人不要說罵,反對意見也爛在肚子里,與彭老總相比,真是天壤之別。敢“為人民鼓與呼”,不惜個人的地位、權利和名譽,世人與之相比,會愧得無地自容。
彭德懷不愧為我們今天的學習楷模。其“罵”風也應萬古流芳了。
(《彭德懷的“罵”》登載于《黨員文摘》2002第5期)
內蒙古自治區大楊樹林業局工會 郭金民
編后:本刊自開展評刊活動以來,每期都有不少讀者寫出評刊意見和讀后感。本期將辛振元、周尚保、郭金民三位讀者閱讀本刊文章后的體會和感想登載出來,讓更多的讀者分享他們的心聲,以期引發更多的讀者來信、發Email和在我社主辦的中國當紅網上發表評論,把閱讀本刊后的有思想、有見地、有深度的感想和體會告訴我們和廣大讀者,共同分享您閱讀后的收獲,共同把我們喜愛的《黨員文摘》辦得更加讓人喜愛。
本刊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