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世貿組織后,中國能否成為世界制造業的大工廠,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我們能否提供大量高素質和低成本的勞動力。而企業經營者、專業科研人員和技術工人是并列的三支不可或缺的隊伍,目前在我國前兩支隊伍建設已形成了有效的機制和載體,而技術工人隊伍的現狀卻非常嚴峻。
一樣的機器干不出一樣的活
當國家郵票印制局印制澳門回歸金箔紀念郵票時,卻在全局上下找不出一個能攬這活的高級技工,不得已,他們只好請回已退休多年的老工人,才完成了任務。
郵票印制局的副局長王振紅發現,許多國內機床廠的設備甚至比德國一些著名企業的還要好,但生產出的產品質量簡直不能和人家比。
一樣的機器為什么做不出一樣的活?同樣的進口手表配件或轎車部件,中國廠家組裝出來的,為什么就是和原裝品相差很遠?
“沒有一流的技術工人,就生產不出一流的產品。”不是我們的高級工程專家趕不上人家,而是現成的技術在具體制造中走了樣。
現在,實用技術人才緊缺所產生的問題已很突出。目前我國企業的產品平均合格率只有70%,大量不合格的產品使企業每年損失近2000億元。在近幾年企業發生的各種事故中,有一半以上是因為職工崗位意識不強、技能不高造成的。
傾斜的人才金字塔
在目前我國城鎮企業里的1.4億名職工中,技術工人有7000萬人,但初級工占了60%左右,中級工占了35%,而高級工僅為3.5%,這與發達國家高級工占40%的比例相差甚遠,并且不少企業技術工人已出現斷層。
不管是在我國的經濟較發達地區或老工業基地,合格的技術工人特別是高級技師缺乏所造成的“技工荒”,已成為影響經濟發展的瓶頸。
例如,青島市一家公司為招到一名高級塑料模具技工,不得不開出了年薪16萬元的“天價”;天津市武清開發區去年招車床操作、電器維修等方面的技工18人,在勞動力市場發布20多次信息,結果只有兩三人報名,其中一人還是50多歲的老工人;在被調查的80家廣州企業中,擁有高級工以上技術等級證書的技術工人僅占19.2%,高中(含高中)以下學歷的為72.3%,而當企業引進高新技術時,僅有19.5%的技術工人能完全勝任新工作。一些老工業基地竟然也出現了“技工荒”。在大同煤礦集團公司,技術嫻熟的技術骨干大多已過了40歲,焊工、車工、鉚工等傳統工種的技工竟成奇缺人才。
“技工荒”,已動搖了我國人才金字塔的基座,使我國的制造業出現“將多兵少”甚至“有將無兵”的局面。對此,勞動科學研究院的專家莫榮感嘆道:“長此以往,‘中國制造’,誰來制造?”
“技工荒”,為何荒
“技工荒”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因素:傳統就業觀的偏見,企業培訓機制的不健全,技校教育與現實嚴重脫節,國家政策引導得不夠等。
近年,隨著企業減員增效、下崗分流等一系列改制措施出臺,當工人往往意味著收入低、社會地位低,甚至成了下崗失業的代名詞。在此情況下,社會上普遍流行“白領情結”,年輕人以當“白領”為榮,不愿當工人,而當了工人的也不安心鉆研技術。另外,企業不愿在培訓上花錢,使得技術工人匱乏的狀況更嚴重。而作為“技工搖籃”的技校,它目前的困境也加劇形成“技工荒”。僅從數量上看,全國技校不斷減少,近七八年時間,已從4500所銳減到3500多所,且現存技校招生也越來越難。
為什么會一面出現技術工人質量與數量不能滿足需要的“技工荒”,而另一面技校卻門庭冷落呢?專家指出,最根本的內在原因還在于大多數技校的傳統培養方式與市場之間的巨大差距。長期以來,我國技校主要為所屬行業和國有企業培養技術工人,大多由普通高中轉軌而成,帶有很強的“計劃經濟”烙印。陳舊的專業設置、僵化的辦學體制、薄弱的師資力量以及老化的教學設施等方面的困擾,使技校難以走出“就業難→招生難→辦學難”的怪圈。
有關人士擔心地說,我國正在成為世界的“制造工廠”,如果我國技工的素質達不到要求,只有兩種結果:要么“世界制造工廠”搬出中國;要么大批“洋”工人取而代之,搶走中國技工的飯碗。事實上,日本已在籌建“日中技術人員交流中心”,以支持日本過剩的中老年技術工人到中國重新就業。
重獎技工,發達地區先行一步
要把我國建設成制造業的新高地,必須要加快技術工人隊伍的建設,企業要鼓勵工人參與職業技術教育,多途徑多渠道培養高素質技術工人,完善用人機制與激勵機制,提高技工待遇。令人鼓舞的是,我國的經濟發達地區已開始率先在這方面邁出了勇敢的改革步伐:
——北京某機械廠把領班技工的工資提高到了每月5000元。目前在北京的一項調查表明,已有35%的企業高級技工的收入比助理工程師高,其中一些企業的高級工、高級技師的收入還達到了基本與工程師、高級工程師持平的水平。
——上海的一批一線技術工人和工人班組最近獲得重獎,其中工人李斌獲得了10萬元和1臺價值3.5萬元的手提電腦的獎勵,開創了上海歷史上重獎技工的先河。
——廣州市政府決定,對今年開展技師培訓考評的38個工種給予相應的費用資助,凡經社會化培訓考評獲取技師資格證的,政府資助900元;獲取高級技師證的,資助1050元,以鼓勵技術工人提高自身素質,開發職業技能。廣州市今年還將出臺政策,使外地高級技工入穗可享受與本科生、碩士研究生同等待遇……
對此,一位專家對家長們提出了忠告:“一定要根據孩子的能力和興趣來選擇未來職業。一窩蜂去學什么會計、企業管理之類的‘白領’專業,不一定比實實在在掌握一門技術更能贏得未來。”
(摘自《半月談》原標題為《“中國制造”,誰來制造》本刊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