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長假過后,滬深股市并沒有出現所謂的“紅五月”行情,而且明顯偏軟,逐漸跌到近期窄幅波動的區域底部。5月1日正式實施的證券交易傭金新制度,暫時并未引發傭金大戰,也沒有在大證券商中引發太大的波瀾,更沒有如一些人事前估計的那樣,刺激更多的資金入市。倒是對上市公司的專項檢查,對股市產生了一些影響。
近來國家經貿委發出通知,要對上市公司的治理結構進行專項檢查。中國證監會和經貿委也一起召開了會議,要求全國上市公司自查,要求各地經貿委和證監分支機構對上市公司進行檢查。
這次對上市公司進行專項檢查的內容,主要是針對上市企業的內部結構,國家經貿委要求在七個環節上取得突破:有效制衡的股權結構;控股股東和上市公司的誠信意識;董事會建設;高級管理人員的市場化配置;高級管理人員的激勵與約束;內部勞動人事分配制度改革。
這個專項檢查,被市場視為利空消息,也解釋了深滬股市連續走軟的原因。鑒于目前中國上市公司出現的諸多問題,類似的檢查對整體上市公司質量有很大幫助,因此稱之為“長期利好”沒有太大錯誤。
不過,分析那些檢查的內容,可以發現大部分實在是企業內部的事務。中國政府具有雙重身份,既是多數上市公司的大股東,又是監督管理者,在這個具體事項上,可以理解成政府以大股東的權威,來行使監管者的職能。所以才必須由經貿委和證監會合作進行。
公司的現代化管理內容,實在是見仁見智,而且內容永遠在變。以前有德國模式、日本模式和美國模式,中國公司走出什么模式,恐怕還是在市場中走出來的企業家最清楚。官方從理論到理論得出的結論,未必能夠管出個最優模式來。
中國證監會首席顧問梁定邦,同時還是美國哈佛的客座教授。最近他在波士頓接受當地報紙采訪,指中國證監會做的是“希望工程”。因為中國許多企業從國有企業轉變而來,企業管理無法跟上要求,所以證監會的大量工作是設立法規,“希望”幫助他們轉變,等等。上市公司專項治理,大概也是“希望工程”的一個環節。
中國股市的機構投資者不少,但專業投資機構不多,除了幾十個有股票自營業務的證券公司,還有幾十個證券投資基金。美國的基金規模超過了其GDP的數值,這應該是一個大方向。但中國的基金發展,顯然受到了嚴重的限制。其中一個最大的限制,是中國市場缺乏風險控制工具。
中國最大的投資資金,恐怕也會來源于退休基金。有機構估計,五年內中國的退休基金需要達到7000億美元的規模,也就是5萬多億人民幣。這其中,恐怕大部分都會通過專業投資者投資到證券市場上。這就要求中國必須發展風險控制的工具,比如指數期貨和股票沽空機制。
不過,期貨市場的風險巨大,似乎使得中國政府憂慮其引發金融危機的可能性。1995年中國的國債期貨風暴所造成的后果,使得中國政府在這個問題上小心翼翼。所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是也。
到今年4月30日,上市公司2001年業績年報公布完畢。總體來說,去年中國上市公司業績倒退,和中國經濟增長率下降的情況同步。根據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估計,今年中國的經濟增長比去年略低,相信許多上市公司的日子仍然難過,上市公司業績下降的趨勢難以改變。尤其是今年下半年石油價格趨降,這兩年最賺錢的國企石油大戶,日子也不好過。
中國股市受到行政政策的影響巨大,但今年中國共產黨十六大即將召開,人事方面會有變化。這是一個非常敏感的時刻,一般來說,許多部門不愿意在這個階段推出風險較大的政策。因此,有關國有股的問題、指數期貨問題,或者是社保資金大規模進入股市的問題,都很難有重大的突破。前景不明朗,是投資者最大的利空,因此滬深股市最可能是在目前位置以下波動。這種情形,恐怕要持續到明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