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今年春節,原河北保定空氣壓縮機廠的近千名職工才發現,他們身家性命所系的公司已身份不明。
自從1998年成為全國優化資本結構試點企業之一、走上破產之路后,保定空氣壓縮機廠就發生了一系列奇怪的變化:從破產到被整體接收,從重新營業到股份制改造,保定空氣壓縮機廠非但沒有真正執行破產程序,甚至還繼續運營了一段時間。最令人不解的是,該廠曾經隸屬的保定機械局和后來曾負責接收的中鐵建筑金屬結構總廠,對于壓縮機廠的所有權益都含糊其辭,不再主張。時至今日,地處河北省定興縣的該廠一片荒蕪,已然是一塊無主之物。
破產?
保定空氣壓縮機廠始建于1942年的太行山區,當時主要生產地雷、手榴彈,1949年后企業轉產從事農業機械和化肥設備的生產,并遷到了離北京不到100公里的河北省定興縣。上個世紀70年代初,該廠正式開始生產空氣壓縮機,經營狀況一度不錯,全國建了十幾個銷售點,甚至需要走后門才能買得到產品。
在職工們的記憶里,壓縮機廠是在1993年之后開始衰落的。當時空氣壓縮機廠的上級主管保定市機械局,采取了放權讓利的管理辦法,五年內先后任命的四任廠長,都未曾制定過相應的經營目標,離任時也不曾進行過審計。在權責不能統一的情況下,企業的形勢每況愈下。1994年職工開支開始出現困難,進而拖欠銀行貸款2000多萬元。
1997年,根據國發10號文件,保定市成為全國優化資本結構試點城市。這也就意味著,對企業主要的債權銀行來說,只要企業破產就可以享受到國家的呆賬沖銷政策。在保定市政府相關部門的安排下,擁有在職職工707人、離退休職工219人的空氣壓縮機廠成為兼并破產企業。
由于當時政府要求企業破產必須找到收購或兼并方,1997年年底,保定機械局出面找到了位于河北省涿州市的中鐵建筑金屬結構總廠,并很快簽訂了整體收購空氣壓縮機廠的協議意向書。該意向書稱,空氣壓縮機廠在按1994年國發59號文和1997年國發10號文規定破產后,由中鐵建筑金屬結構總廠對其進行整體性收購。
逃債?
有了這份意向書,1998年7月,空氣壓縮機廠正式被“全國企業兼并破產和職工再就業工作領導小組”列入企業破產計劃。8月19日,保定市中級人民法院宣告空氣壓縮機廠破產還債,并成立了由機械局官員為正副組長,審計局、財政局、土地局、勞動局、人民銀行、工會等部門共同參與的破產清算組。同日,保定中院還發出公告,要求企業債權人應自公告之日起三個月內,申報債權。
9月29日,通過保定市產權交易事務所,中鐵建筑金屬結構總廠與清算組正式簽下了產權轉讓合同。合同規定,清算組作為甲方,“將所屬的全部破產財產(含土地使用權)產權,經資產評估后以人民幣1950萬元有償轉讓給乙方”,即中鐵建筑金屬結構總廠,“全部職工由乙方接收安置”。
到了1998年10月20日,企業清算工作已基本完成。以政府部門為主的清算組向法院提請終結破產程序的申請書,并稱經評估“企業產權交易價為1950萬元,由中鐵建筑金屬結構總廠購買”。申請書還明確指出,根據1994年國發59號文和1997年國發10號文規定,企業財產變現首先用于妥善安置破產企業職工,根據保定安置破產企業職工標準,職工安置費為2258萬元,其中在職職工每人18000元,離退休職工每人45000元。這樣,交易所得在支付完職工安置費后,已無剩余財產清償債務。
在申請書提交法院的次日,保定市中級人民法院迅速作出民事裁定,終結破產程序,同時宣布空氣壓縮機廠破產債權清償比例為零,未得到清償的債權不予清償。22日,保定中院再出公告,原定于12月2日召開的債權人會議不再召開。至此,保定空氣壓縮機廠拖欠銀行2000多萬元的貸款被一筆勾銷。
托管?
走完了程序,擺脫了債務,破產后的壓縮機廠卻走向了另一個方向。1998年12月13日,涿州中鐵建金屬結構總廠向定興縣工商局提出了設置獨立法人的申請。
該申請稱:“原保定市空氣壓縮機廠于今年8月宣布破產,現由我廠收購,原保定市工商局注冊的執照已注銷,為了使該企業在定興縣能夠獨立經營,特申請在貴縣設立獨立法人執照。”此后不久,掛在工廠門口的大牌子便由“保定空氣壓縮機廠”換成了極為相似的“定興氣體壓縮機廠”。
在原來的地方,用原來的設備,生產與原來相同的產品,一家走完了破產程序的企業改頭換面活了下來。然而企業的形勢并未見好轉,700多名在崗職工中,很快只剩下200多人從事生產,其他人都被要求回家待工,“有的人一待就是四年,”職工代表、原保定空氣壓縮機廠保衛科長牛少臣說,“在待工期間,職工們一分錢的收入都沒有,而在崗人員的開支雖少得可憐,還時斷時續。”
無所憑依的職工開始了上訪之路,然而直到最近才被政府信訪部門的官員告知,中鐵建筑金屬結構總廠實際上并沒有出資購買壓縮機廠的產權。原因是其上級主管單位不同意;另一方面,1997國辦10號文件不允許整體性收購。“就在企業破產清算的1998年,中鐵建筑金屬結構總廠和保定市機械局私下簽訂了一個暫時托管一年的協議,”一位職工代表稱,“如果這一年經營得好,就正式轉為兼并,如經營狀況不好,則將企業退還給市機械局。”他們還被告知,2000年1月15日,保定機械局就已經和涿州中鐵建筑金屬結構總廠簽訂了回收壓縮機廠的協議。
這前后兩個重要的托管及回收協議,只在交涉過程中被提及,從未公之于眾,其真實性也無從考證。顯然這一系列協議之間有相互取代的關系,但在現實中到底哪個合同發生效力卻并不清晰。比如壓縮機廠一直由涿州方面委派負責人,但在職工爭取權利時保定市機械局(于今年年初撤銷,并入保定市經貿委)和涿州中鐵建筑金屬結構總廠卻互相推諉,主張權利的職工代表一直在兩者之間做鐘擺運動。
產權不明晰到如此地步的企業,當然不會保值增值。有職工代表告訴記者,在1999年,壓縮機廠總統計師就曾作出統計,稱在中鐵建筑金屬結構總廠托管的第一年里,企業資產就流失了850萬元。而前不久,在職工一再上訪的情況下,保定市政府曾組織了一個調查小組,該小組發現,破產后四年內,企業曾購置了11臺設備,其中只有兩臺正式入了財務賬目。
保障?
據原保定空氣壓縮機廠黨委書記張作巖說,企業破產后出現的這一變故,使得近千人在長達近四年的時間里生活出現困難。已退休職工拿不到退休金;到了退休年齡的職工找不到人給辦退休手續;年輕職工不要說安置費用,就連社會保障體系中要求的失業金和最低生活保障金都沒拿到過。
更令職工們感到奇怪的是,在這種情況下,有關部門竟然在“試點城市企業兼并破產和職工再就業工作計劃表”中,上報壓縮機廠在職職工707人已全部進入再就業服務中心。“實際上,全廠職工誰都不知道服務中心在哪里。”一位職工說。
職工們最主要的工作由此變成四處上訪,并先后在定興車站和中鐵建筑金屬結構總廠制造了兩起極端事件。在這過程中,職工們僅從迫于穩定壓力的地方政府手中拿到了人均百元左右的“扶貧款”、“救濟款”,下崗安置、社會保障問題依舊沒有得到根本的解決。
目前,壓縮機廠已全面停產且成為“無主之物”,迫于生計的職工們有的便自行去“拿”企業資產,以致于雜草叢生的企業后院竟被踩出了一條路——職工們戲稱其為“破產小道”;有的則集資推舉膽子較大又富有經驗的職工上訪。
一位職工告訴記者,在等不到說法的情況下,不少職工自行離開企業,另謀生路去了。“或許等我們都自謀生路了,這個企業就會被搶著接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