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爾干的歷史將永遠記下2002年3月14日這一天,貝爾格萊德,南聯盟總統科什圖尼察和黑山共和國總統久卡諾維奇在歐盟的斡旋下簽署了具有歷史性意義的聯盟結構改組協議,這份協議的核心是:將南斯拉夫的名字從地圖上抹去,并以新的名字\"塞爾維亞和黑山\"組建一個松散的聯合國家體。
斯洛文尼亞人-克羅地亞人-塞爾維亞人王國(1918):20世紀初的南斯拉夫人分別處在土耳其奧斯曼帝國和奧匈帝國統治之下。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1918年12月1日,南斯拉夫人歷史上的第一個統一國家--\"塞爾維亞人-克羅地亞人-斯洛文尼亞人王國\"在貝爾格萊德宣告成立,其疆域包括塞爾維亞、克羅地亞、黑山、斯洛文尼亞大部、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馬其頓,以及伏伊伏丁那和科索沃地區。
南斯拉夫王國(1929):1929年1月6日,國王發動政變,將國名改為南斯拉夫王國,實行君主軍事獨裁。國王政府只承認一個統一的南斯拉夫民族,否認馬其頓、黑山等民族的存在。
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1945):1945年,以鐵托為首的南斯拉夫共產黨贏得了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后,于同年11月29日,宣布廢除君主制,成立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聯邦成員是塞爾維亞、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馬其頓、黑山、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等六個人民共和國。其中塞爾維亞共和國除塞爾維亞本土外,還包括伏伊伏丁那自治省、科索沃和梅托希亞自治區。
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1963):1963年4月7日,南斯拉夫將國名改為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其六個共和國的名稱也由\"人民共和國\"改為\"社會主義共和國\",塞爾維亞共和國境內的科索沃和梅托希亞自治區獲得了自治省地位。
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1992~2002):1989年以后,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開始解體。1991年6月25日,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兩共和國率先宣布獨立,10月15日,波黑共和國議會在塞族議員缺席的情況下通過了《關于波黑主權問題的備忘錄》。11月17日,馬其頓共和國頒布憲法,宣布馬其頓為獨立的主權國家。1992年4月27日,南斯拉夫議會通過新憲法,宣布塞爾維亞和黑山兩共和國聯合成立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
塞爾維亞和黑山(2002年3月14日):南聯盟共和國成立5年后,黑山共和國的分離傾向日趨明顯,與塞爾維亞共和國的關系漸漸惡化,南聯盟再次面臨解體的危險。2001年10月以來,在歐盟的積極斡旋下,塞爾維亞和黑山進行了多次談判,終于在今年3月14日就兩共和國的未來關系達成一致意見,并簽署協議,將國名改為塞爾維亞和黑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