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崛起引起了廣泛關注。有人預測,中國經濟總量將在不久的將來超過美國,成為21世紀的經濟巨人,對此,一些國家的一些人士頗為擔心和顧慮,他們認為中國的崛起是個威脅,于是乎,“中國威脅論”大行其道;與此同時,又有人斷言,中國的崛起是建立在虛幻的沙灘上,中國經濟隨時都有可能崩潰,這就是近來國外一些媒體炒做的“中國經濟崩潰論”。那么,對于中國的崛起,究竟應該如何認識?
圍繞這個話題,我們請教了一些專家,他們都對中國的崛起以及她所產生的影響進行了各種不同的解讀。期望通過專家的視角,能夠帶給我們一些思考與啟發,幫助我們更加冷靜理性地看待中國的崛起及其影響,恰如其分地為中國找到她自己的坐標。
——編者手記
中國的發展和崛起將給世界帶來怎樣的影響,國內、國外人們的看法有時相去甚遠。從我們自己講,當然認為這種影響是正面的、積極的,因為中國想在21世紀對人類作出更多貢獻,懷著一顆真誠的心“跟所有人交朋友”,正在努力地做“負責任的大國”。中國的國際戰略旨在爭取一個良好的國際環境,不威脅別人,甚至不想去破壞現有秩序;而在國外一些人士眼里,這種前景卻有著“很大的不確定性”,懷疑擔心者不少,有人害怕中國長大了會成為“大老虎”而不是一只“大母牛”,時而泛起的“中國威脅論”居然有不小的市場,甚至有人還要“遏制”中國。
為什么會有這樣大的認識上的反差?這是由于在某些人頭腦里,對華消極看法根深蒂固;有的國家,對我未來戰略意圖有不同的揣度。冷戰思維、成見偏見有之,自身利益、政策考量有之,故而各有各的解讀,并不奇怪。應該承認,國外民眾往往是從過去、細節、印象,而不像我們所希望的那樣,從成就、大局、發展來認識現在的中國。在中國發展和崛起中,增信釋疑是一項長期的工作,又是必須做好的工作。
這一反差還反映出另一個問題來,就是中國國力上升的程度與其國際公信力、親和力不相稱。提升中國的國際公信力和親和力,是一項軟國力的系統建設工程。要做好這方面的工作,應重視的一點,就是要把握冷戰后國際政治思潮的新趨勢、觀念的新變化,了解國際政治生態的新情況、各有關國家對華心態的新脈動。也就是說,只有掌握當今世界的“道”,才能“得道多助”。
對于我國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力,我們應該客觀估計。我國在世界經濟中所占份量仍然很小(不到4%),且與世界經濟的大國存在檔次差距。美國GDP是10萬億美元級,日本是5萬億美元級,中國只是1萬億美元級。如果不把德國的2萬億美元再多算作一級的話,我們也只處在第三級上。加之中國經濟改革和轉型任務很重,有好幾個“大關”還未跨過,不宜高估我國對世界經濟的貢獻,中近期內主要還是地區性的經濟影響力更明顯些。
對多極世界格局的影響力也應客觀估計。經濟多極化是政治多極化的基礎,但一國增強了的經濟實力并不能自動和簡單地轉化為國際政治和戰略影響力。歐盟如此,中國也如此。
另外,隨著中國國力的增強,我國能做的事多了,但要做的事更多。新創造的財富將主要用于經濟和社會現代化,還有國家的統一大業,可用于對外的資源仍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