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9日,美國《洛杉磯時報》公布了美國的核打擊計劃,國防部官員立即出面做出“解釋”。從消息披露的時機,以及民間媒體和官方言論配合默契的狀況看,這是否是一次預先策劃的“誤導性情報泄露報道”?美國政府是否想以此向世界發出一個信號:美國的全球安全戰略的實施開始步入一個新的階段?我們對9.11事件后的國際安全格局的認識及對策,是否有必要做出調整和補充?
首先,在該報告中,中國、俄羅斯等國被列入美核打擊目標,居然將中國與所謂“邪惡軸心”列在一起。
其次,美國發動核打擊的門檻降低,自冷戰結束后逐步緩和的核戰爭威脅驟然反彈,首當其沖的受害者是中國。一些國家的媒體評論說:“一旦中國進攻臺灣,中國也間接受到核武器的威脅。”可見,雖然有人認為布什的核戰略目前還是為反恐戰爭服務,但項莊舞劍之意已初見端倪,其中長期目標的指向是非常明顯的。
9.11事件后,人們一度認為,由于美國需要中國在反恐戰爭中的合作,中美兩國首腦在上海會晤,決定建立“建設性雙邊合作”關系,中國總體安全形勢有所改善。但現在看來,恐怕沒有那么樂觀。美軍出現在阿富汗和中亞,在達到消滅本·拉登“基地”組織和塔利班政權這個目的之外,是不是還可以被解讀為要形成對中國的戰略包圍和對俄羅斯的遏制?
一個值得注意的動向是,美國越來越將打擊恐怖主義和反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結合起來,防止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很可能成為美國今后動武的另一個旗號。
中國和國際社會其他成員一道反對核擴散。但一般人更注意的是核武器向無核國家的擴散,即水平擴散,相對來說忽視了核武器的垂直擴散,即像美國這樣的核武大國的核武器在質量上的提高和品種上的增加,特別是用于局部戰爭的戰術核武器和所謂“干凈的”核武器的開發。對中國和世界而言,這是威脅最大的核擴散。
我說過9.11恐怖襲擊實際上使美國坐大(《世界知識》今年第5期)。看來美國膨脹得很厲害,從對恐怖主義的反擊,到對恐怖主義的主動進攻,接下來還會有什么呢?看起來胃口不小,當然,它想吃是一回事,吃不吃得下又是一回事。美國的核訛詐不明智,但增加了國際局勢的復雜性。這些看法對不對,敬請《世界知識》的作者和讀者賜教。
讀者 王潤鐘
互動起來
五角大樓的《核態勢評估報告》披露,自然引起中國讀者的關切。因此,我們急約清華大學軍備控制專家李彬博士撰文;3月11日在清華大學舉行的“論壇”,也自然地與這個事態掛上了鉤。同時,一些讀者也對此事做出了相當迅速的反應(王潤鐘先生這封來信就是一個代表)。這樣的“不謀而合”讓我們感到欣喜。回想每當國際上出現重大事態或對中國利益產生影響的事件時,讀者、作者和編者之間常常有一種心照不宣的互動,而這種互動正是這份雜志與讀者因長期交流而心意相通的反映。愿我們越來越多地互動起來,愿我們的讀者更多地參與到我們的工作中來。
——編輯室札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