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非外交場合開展各種外交活動在中外關系史上不勝枚舉,借參加政要的葬禮進行外交斡旋在外交史上也不乏可圈可點的例證。中國前駐日本國大使楊振亞曾親自參加了裕仁天皇的\"大葬之禮\",并目睹了中日關系中的一次\"葬禮外交\"。
裕仁辭世
1989年1月7日,日本裕仁天皇病逝,享年87歲。1988年9月下旬,裕仁因患十二指腸癌等多種病癥導致吐血,此后宮內廳不斷公布其病情。對裕仁之死,日本國民雖已有思想準備,但這一消息仍帶來一定沖擊,日本全國氣氛沉重,還有四個崇拜者自殺,追隨天皇而去。
裕仁的逝世在國際上也引起廣泛關注和復雜反應。裕仁在位62年零14天,是日本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天皇,這在世界上保留皇室體制的各國中也屬罕見。裕仁的一生反映了日本現代歷史的根本性變化。戰前他在位的近20年,正是日本軍國主義發動和擴大侵略的戰爭時期;戰后40多年,日本進入和平發展時期,一躍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天皇在戰前的日本被奉為神的化身,擁有\"神圣不可侵犯\"(戰前帝國憲法第三條)的絕對權力;1946年裕仁發表《人間宣言》,表示自己已回到人間。根據日新憲法規定,天皇無權過問政治,只參加有關國事的禮賓和儀式活動,是\"日本國象征,日本國民整體的象征\"。
對天皇的戰爭責任問題,日本國內一直有爭議。裕仁逝世后,日媒體大量報道其生平事跡,幾乎都竭力渲染裕仁與國民同甘共苦、關心國家和平繁榮的崇高品德,但日國內也有另外一種聲音,如社會黨委員長土井多賀子1月18日在日本記者俱樂部講演時就說,天皇對戰爭負有責任。裕仁逝世后,明仁皇太子即位,成為日本第125代天皇,改年號\"昭和\"為\"平成\"。
政要云集的\"大葬之禮\"
日本內閣決定2月24日為裕仁逝世舉行盛大國葬,稱為\"大葬之禮\",邀請世界各國領導人和代表參加。各國反應積極,163個國家、27個國際機構派代表參加,其中元首、總理級55人。美國、法國、西德、印尼、印度、菲律賓、孟加拉國等國總統,比利時國王,英國女王王夫菲利普親王,泰國、新加坡、巴基斯坦和韓國的總理等都參加了葬禮。
中國參加葬禮的人選成為各方面關注的焦點。中國政府多方權衡,既考慮到中日兩國友好關系,著眼于爭取日本人民,也考慮到裕仁天皇對侵華戰爭的責任和廣大群眾包括海外僑胞的感情,決定派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錢其琛赴日,以\"國家主席特使\"身份參加葬禮。
裕仁逝世后,日本國內曾出現否定日本侵華戰爭、侵略性質和為裕仁天皇的戰爭責任開脫的言論。2月14日,竹下登首相在國會答辯時說,上次大戰是不是侵略,應由歷史學家做評價。同日,日內閣法制局長官在國會答辯時還說,不論從國內法,還是從國際法看,裕仁天皇\"都沒有戰爭責任\"。對此,我外交部發言人明確指出,日本軍國主義過去發動的侵略戰爭給中國人民和亞洲各國人民造成巨大災難,日本理應采取尊重歷史事實的正確態度。歷史事實,誰也不可能改變。2月16日,日駐華大使奉命約見我副外長,就竹下首相在國會答辯事向中方說明:竹下首相對過去那場侵略戰爭曾做過明確表態,至今沒有任何變化。
2月24日上午,裕仁天皇葬禮在東京新宿御苑舉行。當天清晨,天空灰暗,下起蒙蒙細雨,頗有寒意。會場搭起黑白雙色帳篷,參加者依次并肩就座。葬禮程序嚴謹,靈柩車先從皇宮出發,經國會議事堂、赤坂御所等駛向新宿御苑,沿途日本群眾自發列隊送行,重要路口均配有樂隊奏哀樂。在新宿御苑先舉行皇族儀式,再行國家儀式,明仁天皇、竹下首相、原眾議長、參議長等先后致悼詞,參加者在哀傷的古樂聲中默哀,然后數十名禮賓人員抬著裝有靈柩的\"蔥華輦\",緩步走至新宿御苑門口,將靈柩裝進靈車,直駛皇族武藏陵墓地。晚上,竹下首相在赤坂迎賓館舉行盛大招待會,款待各國貴賓。
中國的\"葬禮外交\"
當天下午,竹下首相在緊張的接待日程中,破例抽時間會見了錢其琛外長。所謂破例,是因為按計劃竹下只單獨會見元首級以上貴賓。竹下此舉意在表明他重視日中關系。竹下向錢外長表示,他對發展中日友好有一貫的信念,強調愿堅持在日中聯合聲明和日中和平友好條約的基礎上發展兩國關系。錢外長表示,只有正確對待歷史,才能發展中日友好。宇野宗佑外務大臣在會見錢其琛外長時,再次為竹下在國會的答辯做辯解,稱當時竹下首相的答辯未能充分表達其真意,并對此表示遺憾;他強調日本對戰爭性質問題的認識已寫進日中聯合聲明,迄今并無變化。錢外長則表示,希望日方能正確、慎重對待歷史。有的日本報紙在報道這兩則會見消息時說,在裕仁天皇大葬之禮當天,日方就向中方解釋歷史認識問題,這提醒日政府不能草率對待歷史問題。在各方壓力下,竹下首相在2月27日的國會答辯上對其上次發言做出了修正,明確表示上次戰爭給鄰國造成重大損害,其侵略的事實不可否認。
各國領導人利用參加裕仁天皇葬禮之機,進行了頻繁的外交接觸。錢外長在短短兩天內,也分別會見了英國、西德、印度、南斯拉夫等國外長。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錢外長同尚未同我國恢復外交關系的印尼國務部長穆迪約諾舉行了會談,雙方都認為兩國恢復外交關系的時機已漸趨成熟,同意通過雙方駐聯合國代表團進行接觸。印尼總統蘇哈托在會見錢外長時還表示,印尼一直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雙方可通過聯合國接觸,必要時兩國外長也可會晤。之后,錢外長和穆迪約諾共同會見記者,發表了這一消息。日各大報在頭版頭條進行了報道,認為這是中國外交的勝利。時事社報道稱,中國、印尼就啟動復交進程達成協議,是這次葬禮外交的最大成果。翌年8月8日,中國、印尼兩國外長在雅加達簽署了《中國印尼復交諒解備忘錄》,這兩個亞洲大國終于恢復了中斷23年的外交關系?!?/p>
中日關系中的另一次\"葬禮外交 \"
1971年8月,88歲高齡的日本自民黨眾議員松村謙三先生與世長辭。周總理得知這一消息后,就直接在當日的《參考消息》大字版上批示,要即刻發唁電和派身份較高的人前往日本吊唁,接著具體指派中日友協副會長王國權(前駐波蘭大使)偕隨行人員專程去東京參加葬禮和悼念活動。這一舉動體現了我國領導人和人民對松村為改善日中關系獻身精神的贊賞,繼\"乒乓外交\"之后,在日本又刮起了另一股強勁的\"王旋風\"。
追悼會上宣讀了周總理發來的唁電,贊揚了這位卓有遠見的政治家晚年獻身日中友好事業的精神與魄力。王會長單獨向松村先生遺像鞠躬志哀,并按日本習慣進香。
王國權會長還利用這一難得機會,開展\"葬禮外交\",會前會后與各界人士進行了廣泛接觸。老朋友自不待言,又結識了不少新朋友。特別是對一些試圖轉變想法、在日中關系上有所作為的政治家,王會長因勢利導做了不少爭取工作,收到很好效果。包括執政的自民黨實力派人物三木武夫、大平正芳和中曾根康弘、保利茂等人,王會長都和他們有過直接、間接的交往和接觸。
--摘自《參考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