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民族理論”是建國的指導思想,伊斯蘭教是國家的主體文化,軍方在政局中占有強勢地位。
要理解穆沙拉夫,首先要了解巴基斯坦。穆沙拉夫以軍方首腦的身份,因不滿政府在印巴沖突中的表現而發動政變上臺執政;他先是繼承前任的政策支持阿富汗的塔利班政權,在9.11后作出痛苦抉擇支持國際社會反恐行動;他在國內承受了穆斯林激進派的巨大壓力,并毅然采取強硬措施打擊宗教極端勢力;在與印度的對抗中極力保持克制,并主動與瓦杰帕伊握手……他的這一切做法,都能在巴基斯坦的歷史中找到深刻的根源。
“著了大火且滿載火藥的輪船”
巴基斯坦之所以能立國主要歸功于真納及其領導的穆斯林聯盟的斗爭,真納也因此被譽為“巴基斯坦之父”,其“兩個民族理論”成為巴立國理論。但最早提出在西北印度建立穆斯林國家的不是真納,而是穆斯林著名詩人、哲學家穆罕默德·伊克巴爾(1930年12月提出來的)?!鞍突固埂敝麆t是后來英國劍橋大學的印度穆斯林學生提出的。
1930年代中期之前,真納一直在為“爭取穆斯林在統一印度下的自治權”奔走呼號。他認為,穆斯林和印度教徒分屬“兩個不同的民族”,差異太大,“印度穆斯林應構成一個國家,擁有自己的文化、文明、語言、文學藝術、建筑、法律、倫理道德、風俗習慣、歷法,以及明顯的歷史和傳統特征”,“把這兩個民族結合在一個國家里,必定導致不滿的增長,最后使這個國家建立起來的一切政府機構遭到毀滅”?!坝《龋ㄓ《冉掏脚c穆斯林的關系)問題,不是教派間的問題,而是一個明顯的國際問題?!?/p>
在真納“兩個民族理論”的推動下,1940年3月,穆斯林聯盟正式通過了建立巴基斯坦的決議。決議激化了印度教徒與穆斯林、穆斯林聯盟與國大黨間的矛盾與沖突。至1947年分治前,印度教徒與穆斯林之間的流血沖突愈演愈烈,次大陸實際上已處于教派內戰的邊緣,是“一艘著了大火且滿載火藥的輪船”(英國末任印度總督蒙巴頓語)。不分治即內戰,別無選擇。新上任的蒙巴頓最后決定以承認穆斯林建國的權利來化解危局。而國大黨領袖尼赫魯等人之所以同意分治,就是希望“砍掉腦袋,擺脫頭痛”。1947年7月18日,英國議會最終以“印度獨立法案”的形式將蒙巴頓分治方案公布于眾,定于當年8月15日正式生效。這樣,從“獨立法案”頒布到印巴兩國分別獨立,時間尚不足一個月。尤其耐人尋味的是,兩國劃界任務基本上是由一個對印度一無所知的英國大律師“閉門造車”完成的。這一劃界也為分治后的印度和巴基斯坦間的武力對抗、流血沖突埋下了隱患。
就在“獨立法案”生效前一天,即1947年8月14日,巴基斯坦正式宣布獨立。當時的巴基斯坦分東巴(即現在的孟加拉國)與西巴(即現在的巴基斯坦)兩部分。
向真主求援
巴基斯坦獨立后面臨的最大問題即是生存與發展。為此,巴不得不再次從“兩個民族理論”出發,以伊斯蘭教來構建一個保護掩體。
其一,強化國家伊斯蘭屬性。由于巴文化傳統、民族習性等與印度有諸多共通之處,民族、國家身份特征不很明顯,當時的印度總理尼赫魯等人甚至認為巴“長命”不了,必會投靠印度。為立足南亞、維護統一、打造身份,獨立之初的巴基斯坦政府認定,只有借助伊斯蘭教才能突出印巴民族文化的差異性,強化巴民族文化認同感。
伊斯蘭化固然增加了巴基斯坦與印度的分離和民族隔膜,但同時,也加劇了巴國內教派和民族矛盾。一方面表現為,東巴日益不滿“西巴”的極權統治、民族歧視(旁遮普人欺壓孟加拉人),加之印度居間挑撥,東巴擺脫伊斯蘭堡統治的分離運動在60年代后期日漸壯大,一直發展到1971年3月的有限“內戰”。由于印度積極支持孟加拉獨立,印巴間終于于1971年11月爆發第三次印巴戰爭。結果,巴基斯坦被肢解,東巴成立了獨立的孟加拉國。孟的誕生無疑是對巴“兩個民族”立國理論的沉重打擊。另一方面,由于巴基斯坦推行“社會伊斯蘭化”運動,巴國內的原教旨主義泛濫。巴各地遜尼派與什葉派流血沖突不斷激化。僅1995年以來的沖突就已導致約1000人的死亡,發生的爆炸案達700多次。這也是穆沙拉夫政權自去年下半年以來,采取一系列強硬措施打擊宗教極端勢力的原因所在。
其二,擴大伊斯蘭戰略防線。巴地形狹長,缺乏戰略縱深。獨立后,出于安全與戰略考慮,巴積極致力于穆斯林一體化的外交政策,努力向西靠攏,反復強調構建伊斯蘭世界東方戰線的重要性,甚至提出“穆斯林北約”計劃。早在1954年,在美國策劃下,巴就與土耳其達成《經濟合作和軍事援助協定》,翌年,“巴土協定”并入“巴格達條約”(在美國幕后指揮下,由伊拉克、土耳其、伊朗、巴基斯坦和英國組成),從而使巴部分地實現了“穆斯林北約”的目標。同年,巴還參加了美國等西方國家在東南亞糾集成立的“東南亞條約組織”。
但這種聯盟戰略收效并不大,解決不了巴面臨的諸多棘手難題。首先,巴基斯坦阿富汗兩國因普什圖人要求成立獨立的“普什圖尼斯坦國家”問題不斷陷入外交與邊境沖突。其次,巴“穆斯林北約”計劃隨著伊拉克于1958年發生革命并退出巴格達條約組織以及美國70年代中期以后在亞洲的“戰略收縮”而嚴重削弱,美巴同盟形同虛設。巴被迫調整策略,1972年退出“東南亞條約組織”,1979年退出“巴格達條約組織”。
1979年蘇聯侵阿后,形勢發生了有利于巴的變化。美國為抗擊蘇聯,再度強化與巴的同盟關系,巴則乘勢積極插手阿事態發展:從全力支持阿“圣戰”組織趕走蘇軍,到支持軍閥希克馬蒂亞爾在喀布爾爭權,直至1994年正式支持塔利班(其奉行極端的伊斯蘭原教旨主義)力量。巴擴展戰略空間的努力真正結出碩果是在1996年塔利班建立親巴政權。然而,由于塔利班的極端政策及其庇護本·拉登及其“基地”組織的行為,最終不但葬送了塔自己的政治生命,也使巴再度面臨戰略空間受擠壓的嚴峻考驗。
軍人政權:“三駕馬車”的重要一方
翻開巴基斯坦建國55年的政治發展史,27個年頭的軍法管制以及軍隊的作用不容忽視。巴基斯坦的軍隊不僅一直有著參與政治的傳統,而且與文官政府相比,具有顯著的穩定性。巴軍隊組織嚴明,往往在國家出現危機時,只有軍隊出面才能最終平息。長期以來,巴國內各教派之間沖突不斷,造成社會動蕩,加之面臨強鄰印度的“生存威脅”,因此軍方在巴基斯坦政局中確立了強勢地位,與總統和總理共同構成政局中的“三駕馬車”。
獨立以來,巴軍方一共發動了兩次軍事政變、四次實施軍法管制。
阿尤布·汗軍法管制時期(1958~1962)。1958年10月,在政府頻繁更迭、政局持續動蕩的情況下,巴實行軍管,陸軍總司令阿尤布·汗出任軍管首席執行官,兼任總統,巴第一次進入軍管統治時期。1962年憲法頌布后,軍管結束,但阿尤布·汗繼續擔任總統。
葉海亞·汗軍法管制時期(1969~1971)。 阿尤布·汗的個人集權和政府腐敗引起社會不滿,反政府運動層出不窮,阿尤布·汗被迫將權力移交給陸軍總司令葉海亞·汗。葉隨即廢除憲法,解散國民議會,再次在全國實行軍管,自任軍管首席執行官、總統。1971年3月第三次印巴戰爭爆發巴戰敗并被肢解,葉被迫將權力交給阿里·布托文人政府(1971~1973)。
齊亞·哈克軍法管制時期(1977~1984)。 阿里·布托上臺后即宣布結束軍管,并建立獨立于武裝力量之外的“聯邦保安軍”,從而引起軍方不滿。1977年7月5日,陸軍參謀長齊亞·哈克發動政變,實行軍管。齊亞在對外政策上支持阿圣戰游擊隊抗蘇。1984年,齊亞在大選中當選總統后,巴結束軍管。
穆沙拉夫軍政權(1999~2001)。 1988年,齊亞·哈克因飛機失事遇難。貝·布托領導的巴人民黨競選上臺執政。此后的11年里,巴一共產生了九屆政府。其中,四屆民選政府,四屆看守政府。由于不滿謝里夫政府在印巴卡吉爾沖突中的表現,巴軍方1999年10月再次發動政變,穆沙拉夫任首席執行官;2001年7月,穆沙拉夫自任巴總統?!?/p>
相關閱讀鏈接:
“南亞,另一個火藥桶?”
——本刊2002年第2期
“印巴能否打起來”?
——本刊2002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