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朋友都愛我的女兒,有些竟然像是她的朋友,大家覺得她很貼心、很甜。這一點兒 我從不否認,不是當母親的驕傲,而是我目睹女兒一個階段一個階段學習來的。
第一個階段,她學習怎么與我相處,怎么營造我們共同的語言,進退的空間,不惹惱急性的我。
在電話中,我有時會情緒性的生氣:“叫你做點事,你永遠不會記得,讓你辦點事這么難嗎?”
“你干嘛發脾氣,我又不是故意忘記,這禮拜考試真的很忙,明天一定幫你辦。好啦,不要生氣啦,這太不像我媽了。”
這時有點兒想笑,但不能:“當你媽就不能生氣啊!”
“小心哦!生氣會有皺紋、會有白頭發,那就不美了。”
我真的愛她天生樂觀的個性。
第二個階段,她學習如何讓她的朋友與我相處。我無意間聽到她在跟同學說:“我媽算是另類,在那么多媽媽中她屬于很好溝通的,很特別,有些我們拿不定主意的事,她很厲害,小小分析一下,很管用,不信你下次找她,試試看就知道。”聽起來,好像在考她媽媽的功力。
不過,我真的成了她很多同學的朋友,我跟這群生命力旺盛的孩子彼此學習。
第三個階段,她是最難的一個轉變,她學會怎么與朋友們的媽媽相處。以前總聽她在抱怨:“藍媽媽真是不講理,歐文要去看電影,又被她臭罵一頓。”“杰克的媽真是恐怖喲,她把杰克的朋友都當成壞小孩。”“那也不能怪她,杰克成績太爛了,她媽媽一定認為他交了一些都不愛念書的朋友。”“不是這樣的,她真的很怪。”這些抱怨突然不見了,取代的是:“我送了兩本師公的書給陳媽媽,她好開心,自從她參加佛光會,知道你和佛光會的關系,她對我們很好,對杰克的管教方式也改變了。”偉大的星云師父真是有魅力。
“我又送了兩本你寫師公的話緣錄給守媽媽,我跟她說瑞奇成天往外跑,她在家太無聊了,可以看書,她好開心。”我的女兒竟然懂得用佛法廣結善緣,師公還真沒有白疼她。
“媽,你什么時候把你寫過的書重新整理一下。”
“干嘛突然關心我寫的書?”
“不是啦,很多我都沒看過。”
“你不必看。”其實我知道她偷偷跑去溫哥華市中心的圖書館借我的書。
“我覺得你重新整理出版成套,這樣排起來很好看啊!”
“怎么,像汪洋中一條船啊!”
“不會啦,我會幫你推銷。”
孩子的貼心、甜蜜,大人要撒嬌才會有。當個撒嬌的父母有什么不可以?有什么不好?讓孩子知道我們也需要關心,我們也需要愛,誰說我們不需要回報?我從不講冠冕堂皇的話,我是要求孩子回報的:告訴她我需要供養,這是責任。我們太久沒有告訴孩子們責任是什么了,現在的孩子愈來愈少聽到責任兩個字,他們已經不認識責任是什么,可這不是他們的錯,因為沒有人告訴他們,不管他們能不能做到,讓他們知道對父母是要有責任的!
我親愛的女兒說:“我知道,我會的,賺錢要供養你。不過,媽,我還是希望你有一個工作,這樣我才向你借錢!”講完,她笑了。
我傳遞“責任”的訊息已達到。
[摘自臺灣《我愛我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