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5.31”講話中,江總書記闡述了這樣一個重要思想,他說:黨的先進性是具體的歷史的,必須放到推動當代中國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的發展中去考察,放到維護和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奮斗中去考察,歸根到底要看黨在推動歷史前進中的實際作用。這個思想完全符合歷史唯物主義,是對黨的歷史經驗的總結,也是檢驗黨的先進性的標準。
20世紀,中華民族面臨著兩項基本任務,這就是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實現國家的現代化。一個政黨的先進性,不能脫離這個特定的歷史環境。哪個政黨能夠承擔起這兩個歷史重任,哪個政黨就是先進的。
中國共產黨的先進性首先是在領導中國革命的過程中表現出來的。上個世紀初葉,中國政壇上活躍著幾十個政黨,但其中的大多數很快就被歷史淘汰出局。中國共產黨能夠站穩腳跟就在于它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的實際相結合,率先提出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綱領,從而把握住中華民族前進的方向。在此后的革命斗爭中,黨又解決了中國革命的道路問題,在不同歷史時期提出不同的革命任務、并制定了正確的方針政策。這使得黨能夠戰勝種種艱難險阻,不斷發展壯大,直至團結和帶領人民群眾建立起新中國。
中國革命的勝利為生產力的發展掃清了道路。在完成第一項歷史重任之后,第二項歷史使命也就責無旁貸地落到了中國共產黨肩上。在新中國成立前夕,毛澤東就明確提出要把落后的農業國改造成先進工業國,并指出建立社會主義制度是中國的發展方向。然而,明確方向和目標只是解決問題的開始。從領導革命到領導建設,這是一個艱難的轉變。在這個過程中,黨取得了偉大的成績,也經歷了曲折。從總結經驗教訓的角度來看,一個深層次的問題是當時黨還沒有很好地完成從革命到執政的角色轉換,還習慣于用過去革命戰爭年代形成的思想和觀念來觀察現實、指導建設。在這個時期,我國取得的成就依然是巨大的,但畢竟走了彎路,在許多方面落后于世界的發展。
1978年底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了建國以來黨的歷史的偉大轉折,開創了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期。我們黨毅然拋棄“以階級斗爭為綱”這個不適用于社會主義社會的“左”的錯誤方針,把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作出了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制定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我國從此走上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20多年來,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國家的綜合國力和中國的國際地位大大提高。這些成就舉世共睹。
我們黨80年的奮斗歷程生動說明,黨的先進性不是抽象的,其內涵不是凝固的。我們黨在領導革命和領導建設這兩個歷史過程中,始終堅持與時俱進的精神,以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為指導進行理論創新,并根據實踐的結果總結經驗、修正錯誤。正是在這樣一個反復的過程中,我們黨實現了從馬克思列寧主義到毛澤東思想再到鄧小平理論的兩個飛躍。黨的歷史經驗也表明,保持先進性是一個巨大的系統工程。要根據歷史階段的變化,適時提出新的綱領、目標和任務,提出新的指導思想,制定新的方針、政策,改進和加強黨的組織建設,不斷為黨的肌體注入新活力。沒有各個環節的緊密配合,黨的先進性就不能很好地發揮出來。
在長期執政的條件下,如何保持自身的先進性,不斷提高領導水平和執政能力,提高拒腐防變和抵御風險能力,這是進入21世紀中國共產黨面臨的重大歷史性課題。上個世紀最后10年,國際上一些長期執政的黨失去了政權,其中的教訓必須引以為戒。進入新世紀,我國進入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的發展階段;與此同時,國際形勢也發生了新的變化。在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下,國際競爭加劇,形勢逼人。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江總書記提出了“三個代表”的要求,并指出貫徹“三個代表”,關鍵在堅持與時俱進,核心在保持黨的先進性,本質在堅持執政為民。這就為我們黨解決上述歷史性課題,為推進黨的建設,為完善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提供了重要的指導思想。
(責任編輯:蕭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