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股市真面目
□ 廈門 錢邵軍
(《財經》2002年7月20日號《破解股市迷思》)
通過對道瓊斯公司推出的中國指數的“數字化”分析,很明顯,中國股市現出了真面目——一個監管能力不足、市場內在結構性缺陷難以解決乃至莊家橫行的股市。
或許我們又可以給中國股市的這種怪現象作一個解釋,那就是中國國情不同,所以不能和美國、歐洲的股市進行比較。但至少,通過和歐美股市的橫向比較,我們能從中得到一些啟發:喊了多年的改善上市公司盈利以及完善上市公司的治理結構,為什么除了一些表面的公告和文書,廣大的股民仍看不到一些富有成效的行動呢?
文章中說得好,調整股市結構、強化政府監管、改善公司盈利是健全中國股市的三大法寶,只有三者同時并進,才能夠推動中國股市跨入一個嶄新的歷史時期,最終告別以炒作為核心和動力的初級階段。但筆者認為,中國股市更為致命的要害是定位尚不清晰。對于大多數上市公司來說,股市除了圈錢好像找不出別的用處了。更致命的是,錢圈到手之后卻沒了好的投資方式和增長點,“一有錢就變壞,一變壞就有錢”的丑陋現象層出不窮,如此惡性循環,中國股市危矣!在單一的純粹圈錢的定位之下,公司的一切行為(比如派息等)都成了一種形式,不算低的派息比、派息率和低得可憐的股息率似乎都在無情地嘲弄著我們,中國股民很難看到未來。
希望現了形的中國股市知恥而后勇,力圖從調整股市結構、改善公司盈利等方面入手,發展出一個健康、規范的股市。
(編者注:有關道瓊斯中國指數的統計資料,可上網查詢:http:∥chinaindex.dowjones.com)
案例誘致規則
□ 北京 楊君偉
(《財經》2002年7月20日號《美國會計業重尋平衡之路》)
美國資本市場強大的自我糾錯和恢復能力在于其有一個良好的傳統,能從個別的案例中抽象出原來沒有的一般規則,進而對原來的規則進行修正。我們不妨將其稱之為“案例誘致規則”,美國制度演進的歷史可以說就是“案例誘致規則”的歷史。安然事件便是這樣一個能夠誘致出規則的案例,它將不可避免地誘致會計業以更多的政府管制替代監管威懾下的自我約束。
在美國會計規則尋找管制與市場平衡點的現階段,我們恐怕不能隔岸觀火等待他們的答案,以之作為自己修正規則的依據。通過借鑒當然會加速規則演進,但如果只是這樣,中國會計規則將永遠落在他們的后面。更重要的是,中國面臨著一系列自己特有的問題,改進規則解決這些問題只有扎扎實實地透過中國的案例尋找答案。因此,現階段我們需要更多地觀察有了“案例”后的美國政府、研究機構、會計機構、傳媒之間是如何快速互動的,而不僅僅是案例本身,將“案例誘致規則”的方法學到手,當中國再遇到“銀廣夏事件”時就可以避免出現大量類似事件的發生。
食鹽專營應該廢棄
□ 上海 李紹峰
(《財經》2002年7月20日號《鹽政糾紛》)
假如食鹽僅僅是一種普通商品,就像其他普通食品一樣,例如大米、豆油,它的生產也是按國標例如GB5461生產,并在國標中規定加碘的內容、要求,它的營銷、質量監管也同其他商品一樣歸地方工商所、技監局管理,那怎么還會有專營的暴利?怎么還會有私鹽的猖狂?食鹽的的確確只是一種普通商品。依今日的眼光看,當初為確保加碘而實行的專營政策實在是“轉軌經濟”初期的倒退行為。造成倒退的原因不外乎兩個:一是人們頭腦中固有的傳統概念,食鹽自古以來就是專營的;二是靠發展市場經濟、規范市場經濟來解決轉軌中的特殊個案在當時并不像現在那樣深入人心。
成熟的市場經濟必定會廢棄食鹽專營,否則弊病多多且無法解決。眼下廢除過程中的爭議是暫時的、技術性的。試想,當食鹽成為普通商品生產、流通時還需要誰來制定生產計劃?那些既得利益者為了保住專營暴利所作的努力注定是徒勞的。
清除“野馬”,還審計一方凈土
□ 深圳 南玉眠
作為一名執業的非合伙人注冊會計師,我在深圳從業近十年,感覺到我們的市場越來越小了,總有一天會被“驅逐”。為什么呢?重要的一點:從業人員魚龍混雜,“野馬”太多,不顧審計質量,亂砍價,整個行業快要“跳樓自殺”了!
幾年前會計師事務所改制后,名義上改成了“合伙制”,實際上卻是“分灶吃飯”,合伙人各自做單,收入歸己,然后分攤房租、水電、辦公等費用。一個會計師事務所可以完全沒有規范,私招亂雇,親朋好友、七姑八婆都可以成為“審計師”。這些人各顯神通,拉關系,攬業務,出報告,服務“一條龍”,而真正有執業資格的注冊會計師,合伙人都不愿意聘請,因為這些人有執業操守,愛認死理,往往還擋了他們的財路。
有的合伙人手下聚集了一大批業務員,這些業務員既做業務承攬人,又是“審計師”,一單業務從頭到尾全部一個個地搞掂。有的人根本不到審計現場,拿一張會計報表,回家編幾個數據就出售審計報告,而且客戶要什么樣的報表,他們就給編出什么樣的報表來。合伙人給業務員坑了的也不少。比如有的合伙人驗資時自己不到銀行詢證,相信業務員拿回來的詢證函,實際上詢證函上銀行蓋的章都是業務員串通中介咨詢機構私刻的公章蓋上去的,但發現后也只是給深圳市注冊會計師協會寫了一份檢討書就算完了事。
審計報告的問題就更多,到會計師事務所去翻翻工作底稿就知道;凡是報送給銀行的,申請什么指標的、出國移民的審計報告,就必定是資產質量優良、凈資產比重大、收入多、利潤豐厚;凡是報送給工商、稅務部門的年檢審計報告一定是虧損的。有的甚至是連年虧損、資不抵債的。有的公司在這個事務所出一份虧損的審計報告,又在另一個會計師事務所出一份盈利、資產、凈資產都很大的報告。這已經不是個別現象了。
有鑒于此,筆者建議:在大力整治會計市場的同時,一定要注重發揮執業注冊會計師的中堅力量作用。辦法其實很簡單:
1.要求會計師持證上崗。只有擁有注冊會計師資格者才能與委托人洽談、簽訂委托業務;開展業務時,至少有一名注冊會計師現場參與;助理人員只能協助注冊會計師工作,不得單獨從事現場工作和招攬業務。合伙人簽發“野馬”炒單,從重處罰。
2.建立監管和舉報制度。明確監管權力歸屬到底是財政部門,還是各地注冊會計師協會,一旦明確,就要切實履行職責。發現“野馬”炒單,權力指定審計、評估等違規事項,堅決查處,嚴肅處理,并將處理結果在媒體上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