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成功獲得2010世博會舉辦權
12月3日,舉世矚目的2010年世界博覽會舉辦國在摩納哥蒙特卡洛揭曉。經過國際展覽局第132次成員國大會投票表決,中國在與俄羅斯、墨西哥、波蘭和韓國的公平、友好競爭中脫穎而出,成功地獲得了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的舉辦權。喜訊傳來,舉國歡騰。此次世博會的舉辦,獲得了歷史性突破,它是第一次在發展中國家舉辦的綜合性世界博覽會,將極大地擴大和提高中國在世界的影響。中國需要世博會,世博會也需要中國。在中國上海舉辦的世博會一定會給世界增添一片異新。

伊拉克:大規模核查已展開
11月27日,聯合國對伊武器核查小組正式恢復了中斷近四年的對伊武器核查。在未來兩個月內,核查小組將憑借先進設備,對伊境內約1000多個地點進行核查,其中重點核查的目標有100多處,真可謂是“決不放過任何一個可疑地點”。此次核查人員的構成陣容龐大,由來自40多個國家的近300名武器檢查員組成,美國人僅占30余名,此外還首次包括了阿拉伯國家的武器專家。這為在伊拉克公正、客觀、專業地進行武器核查奠定了基礎。此次伊拉克政府表現出了相當的大度與合作,從目前雙方合作的狀況及發展態勢來看,本次核查工作最后取得積極結果的可能性比以往要大。

以色列人:恐怖驚魂肯尼亞
11月下旬對以色列來說是極不平靜的半個月。就在以當局還在為巴勒斯坦人的自殺性爆炸行為傷透腦筋時,兩枚來歷不明的導彈卻又陰森森地飛向了一架滿載乘客的以色列客機,幸好這架從肯尼亞港口城市蒙巴薩起飛的大型客機未被擊中;但幾乎在同時,一輛裝滿炸藥的汽車沖進了蒙巴薩一家由以色列人經營的飯店,爆炸造成17人死亡,80人受傷。以色列政府發誓要將兇手繩之以法,本·拉登及其基地組織再次成為懷疑與憎恨的對象。人們不禁要問,這個世界到底怎么了?我們固然要譴責恐怖主義,同情恐怖事件的受害者,但為什么在世界各地逐漸蔓延的恐怖主義卻又有著如此明顯的針對性呢?細心的人們不難發現,9.11事件以來反恐斗爭在美國高舉的反恐大旗下似乎悄悄地改變著方向,把越來越多的國家和民族卷了進來,潛在其中的敵對意識和針對性已經把某些國家和民族推向了愈去愈遠的對立面。難以想象只靠怨恨、報復和打擊就可以根除恐怖主義
印度:克什米爾神廟遭襲擊
11月24日晚,一伙全副武裝的恐怖分子襲擊了印控克什米爾查謨地區著名的拉格胡納希神廟,造成15人死亡,50人受傷。這起傷亡慘重的惡性恐怖事件,不僅使剛剛產生的印控克什米爾聯合政府陷入尷尬境地,也在印度政壇掀起軒然大波。印度副總理阿德瓦尼指責,近期該地區襲擊事件頻發是巴基斯坦政府不久前釋放的極端穆斯林武裝組織虔誠軍首領制造的,此次神廟襲擊事件的真正目的是在印控克什米爾制造宗教分裂。巴基斯坦政府立即駁斥了上述指責,并強烈譴責這起恐怖行動。輿論擔心此次神廟遭襲事件將導致剛剛緩和的印巴局勢再度緊張。但從目前情況看,該地區局勢升級的可能性并不大,原因有三:一是印度長期指責巴支持越境恐怖活動,但一直沒有證據,所以指責也就成了家常便飯;二是印度國內未就該類事件達成共識,目前還無法一致對外;更重要的是,以賈馬利為總理的巴基斯坦新政府把改善與印度的關系列為新政府的首要工作,這為進一步緩和印巴矛盾提供了一個新的機遇。

巴基斯坦:溫和派總理走前臺
11月21日,巴基斯坦穆斯林聯盟(阿扎爾派)總書記賈馬利在巴國民議會選舉中當選為新一屆聯合政府總理,這標志著以軍事政變上臺的穆沙拉夫總統兌現了其還政于民的諾言。在地區局勢動蕩的情況下,此次選舉的順利進行無疑說明了巴民眾對執政當局的信任,也反應了穆沙拉夫駕馭局勢的能力?,F年58歲的賈馬利是穆斯林溫和派的代表,他的謙和與寬容可以幫助其與巴其他政黨在未來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他“堅決支持反恐”的表態也預示著他與總統穆沙拉夫之間會有良好的合作。雖然說賈馬利從穆沙拉夫手中接過的是巴歷史上難得的好政局,但兩大反對黨(人民黨和實踐團結聯盟)在修改憲法及外交、教育和經濟建設等方面與過渡政府的巨大分歧也會讓新政府大傷腦筋。兩個月后的信任表決將是賈馬利面臨的第一個嚴峻考驗。

捷克:新世紀北約“添丁”
11月21日~22日,為期兩天的北約首腦會議在捷克首都布拉格舉行。這次峰會是北約新世紀第一次“歷史性會議”。這次會議向愛沙尼亞等七國發出了他們期待已久的入約邀請。這是繼吸收波、捷、匈三國后,北約的“第二次東擴”。值得注意的是,三個前蘇聯加盟共和國的加入使北約的疆域直抵俄羅斯的“家門口”。雖然俄羅斯曾強烈反對北約東擴,但現在已意識到,北約東擴是無法阻擋的既成事實,因此采取更為理智和務實的態度,表示“不再把北約東擴當成威脅”,而將進一步加強與北約的接觸和合作。同時,北約專門成立了一支快速反應部隊,以應對全球范圍內隨時發生的恐怖危機,這表明了北約正從一個保護成員國安全的區域性軍事聯盟逐漸向一個企圖在全球發揮作用的軍事集團轉變。由于北約快速反應部隊的成立制約了英法等國提出的歐洲獨立防務構想,美歐在北約內部仍將進行長期的力量拉鋸。此外,新成員如何改革以符合北約在增加軍事投入上的高標準,也是北約亟待解決的問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