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新加坡國土面積小如辰星,僅僅是一個海島型城市之邦,但卻為貫通亞洲、歐洲和澳洲的交通要塞,也是世界全球化程度最高的國家之一。新加坡奉行積極、靈活和務實的外交政策,彈丸之國同樣在地區乃至國際事務中發揮著積極作用,世界對新加坡的關注決不因其國土面積小而被削弱。
新加坡對外政策主要有四大基本方針:其一,以東盟為立足點,將維護東盟團結和合作、推動東盟在地區事務中發揮更大作用放在其外交工作重要地位;其二,奉行“大國平衡”政策,重視發展與美國等區域外大國的關系。其三,以亞洲為戰略依托,注重發展與亞洲國家特別是與中、日、韓、印度等國的合作關系;其四,積極開展經濟外交,促動經濟合作。
以東盟為立足點
作為東盟主要創始成員國之一,新加坡一直重視與東盟國家保持一致,共同維護東盟國家的利益,在外交上采取重大行動時,新加坡都會向東盟其他成員國通報,以協商對策。在經濟方面,新加坡始終致力于鞏固和加強東盟內部的團結和合作,促使早日實現東盟自由貿易區的目標。隨著印支國家等周圍地區政局趨向穩定和經濟逐步恢復,新加坡與越南、柬埔寨和緬甸的經濟關系也有了較迅速的發展,目前已成為越南和緬甸最大的投資國,越南第二大貿易伙伴。在安全和防衛方面,新加坡首先加強本國軍隊建設,增強自身防衛能力,此外,強調東盟國家集體安全防衛的重要性,積極推行區域防御政策,主張加強同東盟成員國的軍事和防衛合作,加強東盟內部各國之間的聯系,以增強了解和互信,促進地區安全和穩定。在國際事務中,堅持東盟國家間平等協商,爭取對外做到“用一個聲音”說話。此外新加坡政府首腦和高級官員每年都要到東盟其他成員國訪問,磋商地區形勢和雙邊關系問題。
今年7月,東盟外長會議一致通過決議,支持新加坡前外交官王耿勇為新任東盟秘書長,此外,新加坡還積極推進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形成,倡導東盟“成長三角”的經濟合作形式。
“大國平衡”、美國為重
新加坡一貫以“大國平衡”理論作為對外政策的基礎,政治上強調依靠大國的“多邊支撐”,經濟上主張爭取大國的“多邊卷入”,來保證國家的安全和經濟發展,以求得生存和發展的空間。除把加強與東盟其他成員國的團結和合作作為維護國家和地區安全與穩定的基礎外,新還十分講求內結外聯,尋求區外大國的支持和保護,將大國力量與本地區安全緊密聯系起來,將加強東盟與美國及日本、西歐國家的合作看成是東盟國家防止外來侵略和促進經濟發展的保證,新加坡尤其重視美國和日本在本地區安全和穩定方面的作用和影響,主張美國繼續留在亞太地區,以確保該地區的力量均勢,但并不主張日本在東南亞地區扮演愈益重要的軍事上的角色。新加坡資政李光耀曾明確指出,美國是新加坡“大國中最密切的伙伴”。新加坡領導人多次強調,為了東南亞地區的穩定,美國應在東南亞保留其軍事力量,并歡迎美國使用新加坡的軍事設施。基于此,2000年4月,新加坡與美國達成了允許美軍使用樟宜軍事基地的協議,為美軍在東南亞提供了另一個新的“落腳點”。
新加坡各界普遍認為,與美國保持統一陣線,不僅現在而且在可以預見的將來都會使新加坡受益。9.11事件后,新加坡進一步擴大了與其他東盟成員國及美國的軍事合作范圍,并積極參與聯合軍事演習,加強軍事合作動向更加明顯。自2000年加入美、泰聯合軍事演習后,今年5月,與美國、泰國再次進行了代號為“金色眼鏡蛇”的年度多軍種聯合軍事演習。在經濟貿易關系上,一直以來,美國都是新加坡第一大貿易伙伴和外資投資國,也是新最大的出口市場。
重視與中國的關系,不忘“平衡外交”
新加坡十分重視與中國發展友好合作關系。自1990年10月3日兩國正式建交后,雙方高層領導人頻繁交往,兩國經貿關系也發展迅猛,據新加坡統計局公布的報告顯示,在亞洲金融危機期間,新加坡逐漸從海外撤回資金,轉而投向中國,中國已成為新加坡投資最多的國家。新加坡對華貿易和投資均居東盟國家首位,中國成為新加坡第四大貿易伙伴。對于兩國經濟發展前景,新加坡做出了樂觀預測,據新貿發局稱,新加坡和中國的貿易往來將持續過去十年來的穩健步伐,在未來十年內有可能再增長一倍,達到400億新元。中新關系未來發展前景十分廣闊。
當前,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談判也在逐步取得實質性進展,但值得注意的是,新加坡盡管主張地區加強經濟合作,卻始終不忘“平衡外交”。新貿工部長楊榮文在7月接受英國廣播公司訪問時表示,東盟成員國仍然需要在與中國的經濟關系和與美國、日本等傳統貿易伙伴的關系之間進行平衡。一方面,他表示,盡管實現東盟—中國自由貿易區面臨許多困難和障礙,但新加坡有實現這個目標的政治意愿;另一方面,他又強調與中國結成更為緊密經貿關系的計劃并不意味著與美國的傳統經貿關系結束,他說,東南亞國家將永遠尋求在這兩個大國之間走一條平衡的中間道路。
此外,新加坡與臺灣關系問題也是中新關系中的一個敏感問題。早在1975年,臺灣與新加坡已開始實行“星光計劃”,新加坡每年派出海、陸、空三軍的學員,前往臺灣接受訓練。中新建交十多年來,兩國關系發展良好,沒有出現太大的波折。但今年9月新內閣資政李光耀訪問了臺灣。臺也宣稱,已經和新加坡達成共識,在今年年底前與新加坡展開簽署自由貿易協議談判。中國對新違背“一個中國”原則的行為表示了遺憾和不滿。實際上,這同樣是新所奉行的一種所謂的“平衡政策”,新雖多次宣布支持“一個中國”的政策,但同時也會利用臺灣在國際外交上的弱勢,有條件地向其示好。在新加坡獨立之初,臺灣曾給予李光耀支持與幫助。而新加坡外交政策原則之一即為“支持那些在我國需要時支持過我國的國家”,因此,新不會違背其原則、損害其經濟利益而放棄臺灣。但另一方面,新也不得不考慮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的絕對優勢及中國對其更大的經濟利益,從而做出權衡。
“最全球化”國家的經濟外交
據統計,新加坡在一項衡量全球化深度與廣度的指數排名中名列前茅,被列為全球“最全球化”的國家之一,新加坡在東南亞地區發揮的作用正日益上升。新加坡著眼于亞洲地區,積極開展以經濟外交為重點的對外交往,加強同各國和地區的經濟貿易關系,除積極推進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形成外,還曾成功倡議和推動亞歐會議,并率先呼吁召開東盟—中日韓非正式首腦會晤。自1999年起,新還致力于建立各種雙邊自由貿易協定。目前,新加坡已經與新西蘭、日本建立雙邊自由貿易區。新還十分重視拓展印度等新興市場。但由于本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差距巨大,一體化進程進展緩慢,最近幾年新又分別與美國和歐盟簽訂了雙邊自由貿易協定,與澳大利亞、加拿大、墨西哥及歐洲自由貿易聯盟(EFTA)的談判也在進行中。但此舉遭到東盟其他一些成員國的批評,這些國家認為新的這種做法是離析東盟整體的表現。
但新加坡正是憑借著“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國家利益”這種理念,在國際社會間尋找著自己的生存之道。▲
(本期封面話題由現代國際關系研究所翟昆協助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