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82年黨的十二大起,我國吸取過去片面以意識形態劃線制定外交政策的教訓,正式開始以國家利益作為制定對外政策的出發點。由此,國內也產生了一種觀念,認為意識形態與國家利益是對立的,認為依據意識形態制定政策是錯誤的,于是也產生了批評其他國家依據意識形態制定政策的做法。
今天我們請專家來討論意識形態對國際政策的影響,主要有三方面的問題。一是意識形態與對外政策的關系。例如,意識形態與國家利益是什么關系?國家的對外政策是否能不受意識形態影響?對外政策是否不服務于意識形態?二是冷戰后意識形態在國際關系中已不是主要矛盾,意識形態對國際關系的影響似乎已微不足道,于是有人認為各國考慮的都是和平與發展,似乎沒有國家再重視意識形態了。那么,冷戰后意識形態對國際關系到底有何影響?國際社會對意識形態的認識有什么不同?三是我國對外政策與意識形態的關系。我國意識形態與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不同,我國怎么辦?別國將我國的意識形態視為威脅,我國怎么辦?我國的對外政策是否有可能不受意識形態的影響,我們的對外政策是可以不去維護我們的意識形態嗎?
閻學通
賈慶國 意識形態對于一國外交具有特殊的意義
意識形態和對外政策之間存在著非常重要的聯系。從某種意義上講,所有國家都公開強調或者事實上接受某種意識形態,這種意識形態不可避免地對這個國家的外交政策產生微妙和長遠的影響。對于致力于領導世界的大國來說,意識形態對其實現對外政策目標具有特殊的意義。
所謂意識形態,根據通常的解釋,它是反映個人、團體、階級或文化的社會需求和愿望的一種看法。從這個意義上講,一國的意識形態就是反映這個國家的社會需求和愿望的一種看法。意識形態必然要反映在一個國家的外交上,有的國家公開地主張和推行自己的意識形態,有的出于各種考慮做起來要隱蔽些。由于各國的國情和利益不同,不同的國家有著不同的意識形態。
一個國家發展、維護和傳播一個進步的、符合國情的和順應歷史發展潮流的意識形態,符合它的國家利益。這是因為,如果這個國家不這樣做,它的實力和在國際上的影響就要打折扣,最終還會削弱它維護自身利益的能力。需要強調的是,一個國家意識形態的合理性是這個國家進步發展的一個重要條件,有的國家提不出這樣一種意識形態,是因為它的社會發展過程中存在某些困難和問題。
一個國家在意識形態方面的感召力,是這個國家維護國家利益和在國際上發揮作用的能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軟實力\"。當然,不能簡單地說所有意識形態都能轉化為\"軟實力\"。意識形態是否具有感召力,對于大國來說尤為重要,這是因為大國在世界上有著特殊的責任和影響。
在近現代世界歷史上,意識形態對外交有著重要影響。極端的意識形態對外交的影響多是負面的,如50年代美國的麥卡錫主義時期和60年代中國的\"文革\"時期,極端意識形態的影響使得這兩個國家在外交上出現嚴重困境。美國處在一個強勢地位,麥卡錫主義對它的國家利益負面沖擊相對要小些。相比之下,中國的地位較弱,\"文革\"時期的極左思潮對我們的國家利益的負面沖擊則非常大,一度使中國與別國外交關系受到嚴重破壞,并使中國外部環境極度惡化。正常的意識形態對外交政策的影響則是積極的,比如民主自由主義的訴求對美國外交政策的影響,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對中國對外政策的影響。現在中國外交中的理想主義內容包括中國文化傳統中的理想訴求、馬克思主義的理念以及和現今國際關系體系相聯系的一些道義原則,包括主權平等、和平解決國際爭端、集體安全等。
維護意識形態的相對穩定性也是一國外交的一個重要目的。意識形態的穩定與國家政治的穩定密切相關,國內政治的穩定是國家發展的重要條件,沒有政治穩定,就談不上國家的發展,這對于弱國和發展中國家尤其如此。發展中國家之所以反對大國將其意識形態強加給它們,主要是因為它們擔心這種做法會對它國內的政治穩定造成嚴重影響。
邢 悅 國家的對外政策可以考慮意識形態嗎?
意識形態這個概念有廣義與狹義兩種含義,廣義的意識形態是指特定的社會集團(或共同體)對自身社會地位和利益要求的自我意識和自覺的表述,是一種類似于哲學或世界觀的\"形而上\"的一種理論學說、觀點主張。狹義的意識形態是馬克思主義對意識形態的定義,它專指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即一個社會占統治地位的思想或主流意識形態。政治意識形態是狹義的意識形態的核心內容。意識形態在國家中的功能主要是為政治統治提供合法性的依據,使公民認同國家的政治統治形式,從這個意義上講,意識形態直接關系到國家現存政權體制的穩定,任何國家都不能沒有意識形態。有學者把人類歷史上國家意識形態的發展演變概括為三個階段和類型:宗教意識形態,世俗性學說意識形態和現代國家意識形態。
在存在著不同意識形態的國際社會中,意識形態對國家,尤其是大國的對外政策起著重要作用。不同意識形態國家之間發生的矛盾和沖突,其中必然有意識形態的因素。
對外政策的目的是為了維護國家利益,而意識形態是國家利益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利益既包括國家基本的生存利益、安全利益,也包括體現一個國家意識形態的政治利益、經濟利益,一個國家的政治制度、經濟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這個國家的意識形態,國際關系中不考慮意識形態是不可能的。對外政策中不可能不受國家意識形態的影響。
意識形態與國家現實的、具體的利益之間的關系很復雜。在大多數情況下,意識形態與現實的、具體的國家利益同時發揮作用,我們很難把國家對意識形態的追求和對現實物質利益的追求截然分開。對意識形態和宗教信仰的追求、對民族和國家的認同、對物質利益和資源的爭奪,這些都是國際政治的動力,它們之間的關系向來是難解難分的,只不過學者們在具體分析和研究時對它們的側重有所不同。不過,對于那些意識形態強烈的國家,如政教合一的國家,意識形態高于一切。宗教之爭,信仰之爭,未必需要以物質利益方面的動力為基礎。意識形態對于不同的民族和國家來說的確具有不同的含義和作用。

邢 悅 \"已有78%的國家屬于民主國家\"
正如在一個國家中,占統治地位階級的意識形態就是這個國家的意識形態一樣,在國際社會中,居于主導地位國家的意識形態就成為整個國際社會的意識形態。目前國際社會占主導地位的意識形態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倡導的民主政治,民主政治現在已變成被全世界大多數國家所接受的普遍的價值觀和意識形態,并且仍在不斷擴散。亨廷頓曾把民主分為\"自由民主\"和\"部分民主\"兩個層次,他的研究結果是,二戰以后至今,世界已有78%的國家屬于民主國家。
在民主的傳播和擴散過程中,美國作為世界頭號大國起著主導作用。美國是一個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的國家,美國自認為負有拯救世界的神圣使命,而使全世界民主化就是它把全世界從罪惡中拯救出來的世俗表達,所以美國把民主不僅是作為意識形態和價值觀來傳播,而是把它作為一項宗教使命來完成。美國向全世界推行民主是從它建國時開始的。當時它反對的是在它眼中\"腐朽\"、\"墮落\"的歐洲大陸。冷戰時期,它把矛頭指向\"共產主義\",也就是\"反共\"。杜魯門總統稱美蘇之間是\"兩種生活方式\"的斗爭,一種是以美國為代表的\"自由民主\"的生活方式,另一種是蘇聯為代表的\"共產主義專制極權統治\"。正因如此,美國把蘇聯的解體、冷戰的結束看作是民主的勝利。冷戰后,國內有人說國際社會中意識形態的矛盾減弱了,美國在淡化意識形態,其實并非如此。克林頓總統時期,美國明確把在全世界傳播美國的民主價值觀作其對外戰略的三大目標之一,決心把那些在美國看來屬于專制、獨裁的國家演變到\"西方民主的大家庭\"中來,建立一個由美國領導的、全部由民主國家組成的新世界。在世界歷史上,沒有哪個國家像美國這樣如此執著地、堅定地、一貫地向全世界推廣其文化價值觀和意識形態。
在民主政治成為國際社會主流意識形態的形勢下,實行所謂非民主政治的國家在國際社會中很受壓制,這些國家在國際體系中處境都很艱難。在美國眼里,它所說的\"無賴國家\"、\"邪惡軸心國\"基本上都是非民主國家。美國將中國作為潛在的敵人,一個重要的原因也是因為它把中國當成\"非民主國家\"來看待。
我這里想說明的是,美國不只是因為中國實力的增強而把中國當成潛在的對手。一個國家并不害怕別國實力的增長,而是擔心別國實力的增長對自己造成危害。當一個與自己有著不同意識形態的國家的實力在增強時,美國才把它視為潛在的威脅。我們知道,美國并沒有遏制與它有相同意識形態的國家--德國和日本的崛起。回顧歷史,并不是每個世界霸主與崛起國都有不可調和的結構性矛盾。當英國是世界霸主時,它并不防備和遏制美國的崛起,因為它與美國一直保持著特殊關系,它認為美國的崛起對它不構成威脅。我們看到,兩次世界大戰中最后都是美國救了英國。這說明僅僅實力增強并不一定會構成霸權國與正在崛起國家之間的矛盾,在存在不同意識形態的國際體系中,霸權國與崛起國的關系還受意識形態因素的影響。
金燦榮 中國的弱化與美國的強化
我國政治經歷了一個波折,原來偏于強調意識形態,現在偏于強調具體的國家利益。我們對這個問題進行討論,本身就意味著我們需要回歸平衡,既要注重具體利益,定義這些利益、解釋這些利益、維護這些利益,還要適當地討論一下意識形態,找到一個恰當定位。
國際關系中一個基本的事實是,意識形態在各國外交政策中的影響是客觀存在的。但是,意識形態這一要素在一國外交政策中起多大作用,取決于一國具體的內部外部情況,還取決于意識形態本身是否合理。
目前中國外交的意識形態約束趨于弱化,這一過程還沒有結束。外國學者對中國外交中意識形態弱化的原因有三種分析模式:一是\"鮑大可\"模式,即擱置意識形態,認為中國政治家本質上都是\"現實主義者\",在中國政治的常規狀態下(文革是一個例外)意識形態不起作用;二是\"白魯洵\"模式,即承認中國外交中有意識形態,但起的作用不大,原因在于意識形態是政治文化一部分,而中國政治文化從來不著重建立\"共識\",只在不同意見里尋求協調(鮑大可與白魯詢都是美國的中國問題專家);三是多數學者的分析模式,即認為中國外交目前的意識形態趨于淡化,反映了中國內部的原有意識形態的崩解。
與中國外交政策中意識形態因素下降相對應的,是冷戰后,美國意識形態趨于強化。美國意識形態對其外交的影響有這樣幾個特點:一是歷史悠久。早在建國時期,美國的\"國父們\"為建國尋找理由時,就有現在意識形態的內容,認為美國有不同于歐洲體制的新的制度建構,代表著人類的發展方向。有諷刺意味的是,美國歷史上的\"圣人\"--杰弗遜本身卻有極端擴張主義思想,著名的針對古巴的\"熟果\"政策(古巴就像一枚熟果,遲早要落在美國懷抱里)就是他提出來的,其辯護理由不是源于地緣政治,而是美國制度的優越性。
二是意識形態在美國政策當中所占分量比較重。每個國家政策都需要有某種理由、普遍原則去辯護,但真正把推廣自己的意識形態作為一個現實政治目標的國家很少,美國就是其中一個。
三是美國的意識形態分為正式意識形態和非正式意識形態。正式意識形態就是我們常看到的關于個人自由的價值觀,強調法制、民主、市場;非正式意識形態是我們看不到的、藏在正式意識形態之后的東西,我把它叫做美國主義。在美國歷史上,19世紀有青年美國黨,20世紀30年代有美國第一黨(現在還存在),還有非美活動委員會,等等。這些組織存在的本身其實也有意識形態的內涵,它比明確表達出來的意識形態模糊,卻是支撐正式的意識形態后面的東西,是一種心態,如它認為美國人是上帝的特殊選民等。這是美國主義的心理基礎。美國的非正式意識形態需要加強研究。它可能模糊,但比正式意識形態要持久,因為它在無意識狀態下支配人們的作為,甚至無法被推翻。
四是冷戰后美國意識形態的強化反映的是一種力量強勢。從某種意義上講,美國現在的意識形態的強勢正在成為強權政治的一部分,它不僅僅為現在的強權政治做辯護,其本身也是新強權政治的一個內容。從最近美國要對伊拉克動武一事來看,美國外交中有一種強權政治回歸勢頭。二戰后大國在國際關系民主化壓力之下一度比較著重用普遍公理來修飾自己的行為,維護自己行為的合法性。現在這種外在制約因素在減少。其實對伊拉克動武的理由并不一定很充分,可他們只保留了講理由的形式,理由本身的重要性已在下降,這是今年以來美國外交中值得注意的一個變化。
閻學通 意識形態對外交政策的影響無法回避
從策略角度講,在外交中回避意識形態問題好像是合情合理的,因為我們還處于弱勢,但是久而久之,會形成一種錯誤觀念,即認為意識形態不影響我國對外政策,意識形態不是國家對外政策的制定基礎中的一部分。這種錯誤觀念還會使我們產生一種錯覺,認為別的國家也不應該將意識形態作為國家對外政策的基礎。那么,是不是把意識形態作為國家對外政策的基礎之一,外交就會失敗,政策就是錯誤的呢?
意識形態可以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政府與社會共享的政治文化,一部分是尚未被廣大民眾所接受的政府的政治原則。后一部分是否屬于國家利益,可能會有爭論,但前一部分是較為明顯的國家利益中的政治利益。我們在制定對外政策時沒有必要強調我們要維護自己的意識形態,但客觀上我國的外交政策實際上還是在維護我們的意識形態。例如,在人權問題中的計劃生育問題就是個典型例子。中國的計劃生育政策是合理的,合理之處在于它不僅僅是政府的一項政策,還體現了一個社會傳統價值觀。中國文化中的忠孝價值觀是\"國\"重于\"家\",\"家\"重于個人。\"孝\"是個人權利服從家庭權利,\"忠\"是個人和家庭的權利都服從于國家權利。在忠孝不能兩全的情況下,傳統觀念是\"孝\"服從于忠。中國的傳統價值觀稱頌為國家利益犧牲子女生命的壯舉,在計劃生育上表現是為了國家利益少生子女。計劃生育政策對于提高中國人的生活水平的作用已經充分表現出來。中國在人權問題上維護中國計劃生育政策不僅是維護中國政府的政策,也是維護中國傳統價值觀。這體現了一種具體意識形態與國家利益的一致性。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在制定對外政策時,客觀上可能沒有刻意去強調意識形態,但實際上我們無法擺脫,就像美國人一樣,他們在制定對外政策時,時時刻刻考慮它的意識形態。
冷戰后,在意識形態方面,我們盡量淡化,美國則在逐步強調,原因是美國有實力推行它的意識形態觀念。美國在向世界推行它的意識形態,除了有它的傳統文化因素和實力因素外,還和冷戰后國際形勢的發展有關系。美國與伊拉克對峙,我認為它反映的并不是基督教與伊斯蘭教意識形態的矛盾。從意識形態方面來講,冷戰時期是共產主義和資本主義的矛盾,冷戰后是西方民主和非西方意識形態的矛盾。雖然這個矛盾不是冷戰后國際政治主要矛盾,但在冷戰后,西方民主價值正在成為國際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這種趨勢使非西方意識形態國家與西方國家的政治關系發生了變化。一些在戰略上對美國不太重要的國家,美國因意識形態不同而疏遠了他們,這對伊斯蘭國家的影響最大。美國在推行西方民主的進程中遇到了這些國家的抵制。如果說現在還有意識形態的矛盾,從某種意義上講是從冷戰時期轉換過來的,冷戰時意識形態矛盾反映為公有制度與私有制的矛盾,現在則表現的是西方民主價值觀和非西方政治思想的矛盾。
具體到中國外交,我們不考慮意識形態因素看來不行。實際上,自二戰結束后,世界主要國家在劃分敵友問題上都受意識形態因素的影響,現在仍有影響。意識形態對國家的對外關系的影響是客觀存在的。目前中國面臨兩個問題,其一是我們與美國在意識形態上有分歧。最近布什在《國家安全戰略》報告中對敵友關系有非常明確的劃分標準:西方民主政治和自由經濟。按這一標準,美國對友好關系的劃分是:北約排在最前面,然后是日本、韓國、澳大利亞……俄羅斯、印度、中國等。美國認為,排在后面的三個國家中,俄羅斯政治民主代與經濟自由化都已全面啟動,但還沒成熟;印度民主化已經實現,但還未經濟自由化;中國的經濟已經自由化了,但政治還未民主化。按照政治優先于經濟的原則,中國排在了印度之后。中國想消除意識形態對中美關系的負面影響有兩個方法,一是消除中美間的意識形態分歧,但這能夠做到嗎?二是在有分歧的情況下發展兩國間非意識形態領域的關系。但是,如果美國就是要強調中美間意識形態分歧,中國怎么辦?
中國面臨的第二個問題是,中國與周邊國家關系、和歐洲國家關系、以及和相當多的發展中國家關系也受意識形態影響。比如周邊國家出現的\"中國威脅論\",除了對中國實力增強擔心外,也有意識形態的分歧使它們擔心的因素。較多發展中國家在60~70年代對中國的支持特別堅決,一定程度上是因為當時許多發展中國家采取了社會主義傾向性經濟體制和政治思想。冷戰后,社會主義傾向性的國家數量明顯減少,對于中國政治主張支持的堅決程度也就差了。
賈慶國 還是不要過分強調意識形態
冷戰后國際形勢發生了重要變化,蘇聯東歐國家紛紛放棄社會主義,這使得西方許多人認為自由民主主義正在戰勝共產主義,于是他們在推行人權外交和民主外交方面格外起勁,對中國施加了很大的壓力。面對這種情況,中國進行了堅決的抵制。當然,中國抵制西方國家的壓力并不是中國不要民主、自由和人權,而是因為中國希望根據自己的國情去爭取民主、擴大自由和改善人權。中國有自己的國情,西方國家不顧中國的國情強迫中國按它們的意愿行事,這種做法很可能會損害中國的利益。中國處在變革時期,它需要穩定。正如中國政府反復強調的,沒有政治穩定,中國什么事情都干不成。此外,實現民主需要滿足許多條件,如需要健全法制,需要建立公務員體制,需要提高教育水平,這些都需要時間。在這些條件不具備的情況下,盲目地擴大民主,勢必給中國社會帶來嚴重的社會和政治動蕩,損害中國國家利益。蘇聯改革失敗的慘痛經歷已給世人留下深刻的教訓。
我們國家的外交能否不考慮意識形態因素?當然不行。樹欲靜而風不止,即使我們不考慮,西方國家也還是要推行它們的意識形態并對我們施加各種壓力的。那么,我們國家在對外政策中是不是也要強調意識形態?我個人覺得在現階段,還是不強調為宜。這是因為我們目前還處在一個大變革時期,處在各方面都在發展的時期,在外交中過多地強調意識形態,不利于我們國家推行我們的外交政策,實現我們的國家利益。當然,不強調意識形態并不等于不堅持原則,我們需要堅持原則,但同時也需要根據具體情況在原則和實際利益之間作出必要的權衡。總之,我們進行外交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實現我們國家的近期和長遠的利益。

邢 悅 中國對意識形態題的認識和對策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當今世界占主導地位的民主政治意識形態是與當前以市場經濟原則來運行的經濟全球化相適應的,既然我們說全球化是歷史潮流,那么民主政治也就是歷史潮流,是客觀的歷史進程。對于符合歷史發展潮流的意識形態,我們當然不能排斥,而且民主相對于專制來說確實是一種進步。但是,一個不容回避的事實是,我國實行的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在西方看來是\"一黨專制\",是與民主相違背。不管西方對我們的意識形態存在怎樣的誤解和偏見,我們的意識形態在國際社會處于弱勢,西方國家處于優勢。在我們無力改變這種狀態的情況下,就目前而言,我們最明智的做法是盡量強調我們與\"主流\"意識形態的共同點。其實,我們的意識形只是在民主化的進程和民主的具體形式上與美國等西方國家存在分歧,我們也在進行民主政治改革,中國的民主建設已取得了很大進步,這些都是我們應該在國際社會強調的內容。同時,我們應盡量避免宣揚甚至夸大我們與\"主流\"意識形態之間的分歧,避免因此而影響到我們與其他國家的關系。

張利化(清華國際問題研究所)美國的兩種不同行為
美國一直倡導自由、民主、人權,這些思想代表了人類歷史發展的潮流。但冷戰以后,美國在國際社會中所奉行的單邊主義,所表現出來的征服性、強制性和獨裁與它所倡導的思想是矛盾的。其根本原因是不是緣于美國的國家利己主義和資本擴張的本性?美國是一個意識形態色彩非常濃厚的國家,它倡導自由、民主、人權在國內已發揮了很重要作用,但美國意識形態中逆歷史潮流的思想也在滋長,這些因素可能會使美國從頂峰往下走。我想,意識形態是一個國家上層建筑的靈魂,這些意識形態與國家利益是不是一種正比例關系?也就是說,如果意識形態是比較合理的,對它的外交戰略會起一種積極作用;如果意識形態很荒謬,對它的外交戰略會起一種消極作用。
邢 悅 目的的合理性可以證明手段的合法性?
其實任何一個國家的內政和外交是不可能一致的。對于美國來講,向外推行民主是它始終不渝的一個目標,但它推行的民主不是使國際社會民主,更不是要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在國際社會的行為民主,而是使那些沒有實現民主的國家國內政治實現民主。為了在全世界推行民主,美國不惜采取一切手段,甚至暴力手段。在美國看來,它作為世界上最民主的國家,它有權力使用暴力強迫其他國家接受民主制度。美國的倫理價值觀是,目的的合理性可以證明手段的合法性。
閻學通 兩種社會體系性質上的差別
從中國對外政策講,我們現在不是需要彰顯一個強有力的意識形態去指導我們的對外政策,也不是說我們的對外政策要突出強調維護我們的價值觀或意識形態。但我認為我們不能因為我們國家意識形態在外交政策制定中不占主導地位,就認為別的國家也不應該讓意識形態成為主導地位,或是寄望別國不以意識形態主導其對外政策。我們應該去分析意識形態在國際關系中起什么樣的作用,應對意識形態所產生的作用,而不是去改變他國以意識形態為基礎制定對外政策的做法。
國內社會是一個有序社會,國際社會是一個無序社會,這是兩種社會體系性質上的差別,決定了美國不可能在國際體系里去追求民主。多數的世界大國都是在國內搞民主,對外搞強權。
意識形態是客觀存在的,不是\"人造\"的。那么,美國為什么總是以意識形態劃線?
金燦榮 意識形態矛盾最易于導致泛道德化思維
意識形態矛盾在國際關系中最易于導致簡單化,泛道德化思維,無法用談判(討價還價)的方式解決問題,這與常規的地緣政治矛盾不同。如果能控制或消除意識形態矛盾,好處之一是矛盾的數量會減少,好處之二是可能不至于簡單地將對方定義為\"壞人\",把問題泛道德化。美國意識形態強,體現在國際政治中,就是容易道德優先。如冷戰時期,美國要花很大力氣將蘇聯描繪成邪惡帝國,然后再進行戰略謀劃;現在對待伊拉克、伊朗、朝鮮等國,它首先將它們定義為邪惡軸心,然后再具體采取步驟或者打擊,或者壓制。這是意識形態起作用的戰術層面的模式。基辛格在《大外交》一書中曾講到美國首次全面卷入國際政治角逐是第一次世界大戰,而美國一進入世界舞臺,它的意識形態色彩就比別的國家強,它是帶著一種理想主義的信念進入世界的。一戰時美國將德國威廉皇帝描繪成惡魔,美國自認為是天使,天使與惡魔怎么做交易呢,于是美國要求威廉的德國必須無條件投降。因此,美國威爾遜總統第一次將無條件投降原則帶入到國際政治中來,這就打破了19世紀歐洲權力均衡政治的傳統。總之,美國意識形態在具體層面起作用時,容易泛道德化,從某種意義上講會增加解決問題的難度。現在中美兩國意識形態的分歧就增加了解決問題的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