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戰的結束和全球化時代的到來,使經濟成為備受關注的話題。它不僅是一個國家實力強弱的象征,也是體現和制約國家戰略實現的重要因素。經濟外交不是經濟,而是外交,但這種外交的個性特點在于它的經濟性。
平時關注國際局勢,常常可以看到這樣的消息:
9.11事件后不久,美國即向巴基斯坦提供5000萬美元的資金援助,以爭取巴基斯坦對打擊阿富汗塔利班政權和基地組織的支持。
中東局勢長期動蕩不定,對國際石油市場時時產生著影響。一有風吹草動,美國便會派出官員前往中東產油國活動,或采取其他外交舉措,以保證美國石油利益不受損害。……
這些事例都是經濟外交的表現。前一個事例是通過經濟手段追求非經濟的政治、安全等方面的目標,后一個事例則是以本國經濟利益為主要目的。
種類:制裁、援助、合作……
這樣的事例還有許多。
1990年8月,伊拉克入侵科威特,英美等國希望通過斷絕伊拉克與國際社會的經貿往來,從經濟上打擊伊拉克,借以削弱和瓦解其軍事力量,迫使其服從國際社會的要求。在美英等國的外交推動下,聯合國安理會先后通過了若干個包括對伊拉克進行經濟制裁的決議,斷絕了伊拉克同國際社會的正常經貿往來。直到12年后的今天,伊拉克的石油資源仍不能正常出口,只能通過安理會允許的石油換食品計劃,有限度地出口。這就是較為典型的充滿對抗色彩的經濟制裁外交。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西歐國家請求美國給予經濟援助,美國提出“馬歇爾計劃(歐洲復興計劃)”,雙方為此進行了長時間的外交磋商,美國還為此成立了專門機構——經濟合作署負責落實。從1948年~1951年,總共進行了131.5億美元的援助。這是一種爭取援助或進行援助的經濟外交。
1998年上半年,亞洲金融危機趨于嚴重,中國政府出于對本國經濟發展現狀的考慮,以對國際經濟發展負責任的態度,向世界承諾人民幣不貶值,同時要求一些國家改變放任貨幣貶值的態度。這對東亞國家貨幣面對美元洪水般的貶值態勢起到了遏制作用,給東亞一些國家病懨懨的經濟帶來了新的希望。這是中國參與國際經濟宏觀協調的合作外交。經濟合作外交是為了推動和實行國際經濟合作的外交。它涵蓋的范圍較廣,包括促進國際貿易、投資、勞務等經濟合作,進行國際間經濟協調等廣泛內容的外交政策與活動。
不是經濟,而是外交
其實,經濟外交不是經濟,而是外交,它屬于外交內部的一個分支,但這種外交的個性特點在于它的經濟性。具體地說,經濟外交是以經濟利益為目的的外交,或以經濟力量為手段或依托的外交。同時,經濟外交決不僅僅局限于外交活動,還包括指導經濟外交活動的政策。
如一個國家通過外交活動促進進出口的政策也屬于經濟外交。舉例來說,1993年克林頓總統上臺后不久即宣稱:要把促進美國產品的出口作為自己的一項重要任務。為實現這一政策,他進行了多方面的外交努力,包括在出訪中幫助美國波音公司推銷飛機,通過與其他國家領導人的交涉為美國大公司爭取外國大宗工程合同等。
經濟外交的主體可以是國家,也可以是國際組織。如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與危機受害國家磋商提供資金援助的外交,即可說明國際組織也能從事經濟外交。
冷戰結束以來,世界各國都十分重視發展經濟。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浪潮,各國通過各種經濟手段和政策措施,努力促進本國經濟的發展,以期提升綜合國力。與此相適應的是經濟內容在總體外交中占據著日趨重要的地位。目前,盡管很多國家都在積極推進經濟外交,但官方往往并不明確使用“經濟外交(Economic Diplomacy)”的詞匯。
全球化趨勢的戰略手段
其實,經濟外交對一個國家發展的意義遠非只是促進它的經濟發展,就其本質而言,它能夠為國家贏得多方面利益,并輔助國家實現其戰略目標。這里不妨再以美國推行“馬歇爾計劃”為例,說明美國真正的戰略意圖。其一,為幫助西歐國家緩解戰后困難,恢復經濟,從經濟上鞏固資本主義制度,以便幫助西歐各國資產階級政府,對內瓦解人民的革命情緒,對外抵制蘇聯和東歐的“社會主義擴張”;其二,通過這種大規模的援助,消化戰后初期美國過剩的生產能力,為美國國內資本開拓新的國際市場,建立與西歐國家緊密、穩定的經濟關系;其三,在經濟援助基礎上,使西歐國家形成對美國經濟和政治的多重依賴關系,把西歐納入美國全球反共戰略體系,實現美國控制西歐的全球戰略目標。從歷史發展的結果看,“馬歇爾計劃”基本實現了美國上述主要政策目標。
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使各國的經濟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地區經濟和世界經濟的穩定、協調與發展,而經濟外交正是各國追求上述目標的重要手段。1994年1月1日,美國、加拿大、墨西哥三國經過艱苦的外交談判,促成《北美自由貿易協定》全面生效,北美自由貿易區終告建立,并成為世界上最有實力和穩定成長的重要地區經濟之一。地區經濟得到發展,世界各國也因此受益。
美國為了促進對外出口和投資,于1995年設立商務協同中心(倡導中心,Advocacy Center),為美國公司贏得海外合同提供政府信息和相關服務,協調公關活動,特別是提供包括經濟外交在內的政府支持。在該中心協調下,政府高官、大使,甚至總統經常出面進行外交斡旋,為美國公司爭取大宗的海外商業合同。1994年巴西政府計劃建立一個由衛星和地面雷達相結合的高科技環境監測系統,項目投資為15億美元,公開向外國公司招標。法國湯普公司和美國雷恩公司對該項目展開激烈競爭。在商務協同中心的協調下,克林頓總統直接出面,與巴西總統取得聯系,表示希望美國公司能夠獲得該項合同。最終,雷恩公司等美國資本集團贏得了這項15億美元的合同。到1999年,該中心已經為200多個美國公司獲取了約400個海外合同,出口金額達500多億美元。管中窺豹,從這些即可以看出經濟外交對國家經濟發展促進作用之一斑。
同樣,經濟外交也對世界經濟的穩定和發展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戰后建立的關貿總協定和1995年建立的世界貿易組織,都是典型的多邊貿易談判和經濟合作外交的實踐。這種世界規模的經濟外交活動,實現了參與國家關稅稅率持續、大規模減讓,對世界經濟穩定、協調和發展發揮著十分積極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