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靠近非洲馬達加斯加島的印度洋上,有一個美麗富饒的火山島國——毛里求斯。16世紀,歐洲殖民者踏上該島之前,島上幾乎到處是茂密的熱帶森林。如今,這些原始森林已所剩無幾,其中島上特有的樹種卡伐利亞樹也行將滅絕。這是一種高大的熱帶喬木,樹高可達100英尺,樹圍14英尺,屬于山攬科卡伐利亞屬。該樹木質堅硬細密,曾經是島上大量出口的優(yōu)質木材資源。幾百年前,它們的蹤跡遍布全島。而今,卻已寥寥無幾,且都是百年老樹。
1982年,美國威斯康星大學動物學教授斯坦雷·坦布爾,在島上對卡伐利亞樹作了幾個月的深入研究。他驚奇地發(fā)現,盡管此樹年年開花結果,卻沒有一顆種子發(fā)芽,而且這種現象已持續(xù)了幾百年。
他翻閱了歷史記載,發(fā)現人們早就注意到這一奇怪現象了。20世紀30年代,一些當地的植物學家擔心卡伐利亞樹會滅絕,曾經采集了這種植物的種子,用各種方法進行種子處理,試圖促使它們發(fā)芽。可是,一切努力都失敗了。這些植物學家失望地寫道:“看來,在島上殘存的那幾棵卡伐利亞樹死去之后,它們就要在地球上滅絕了。人類眼看著這種珍貴樹種走向滅絕,竟不知道究竟是為什么。”坦布爾教授想起了在該島一度生存過但已滅絕的鳥類——渡渡鳥。渡渡鳥是島上特有的鳥種,和鴿子是近親。為大型地棲性鳥 類,高1米左右,體重可達30磅,幾乎不會飛。原先島上的渡渡鳥很多,歐洲水手踏上該島后,對之進行了大肆捕殺,同時又引進島上本來沒有的家畜,它們毀壞渡渡鳥的巢,吞食鳥卵,使之數量急劇減少。1681年,島上最后一只渡渡鳥被殺死,從此,這種珍貴的鳥類就在地球上消失了。
鳥類學家只能根據遺留下的渡渡鳥骨骼和島上居民留下的記載,來推測它們的生活方式。坦布爾教授認為,渡渡鳥是吃植物果實的,它的體型很大,足以吞下卡伐利亞樹的果實。于是,一個大膽的假設產生了:在渡渡鳥和卡伐利亞樹均大量存在的年代里,渡渡鳥吞食卡伐利亞樹果實,果核經過渡渡鳥腸胃的“處理”,變得容易萌發(fā)了,卡伐利亞樹從而得以繁殖后代。
鳥類雖無牙齒,卻有兩個胃,腺胃和肌胃。腺胃分泌消化液,肌胃通過強有力的收縮。對食物進行研磨和消化。火雞的肌胃可以把小鐵釘弄彎,將軸承鋼珠磨損。早期登上毛里求斯島的探險者,在宰殺渡渡鳥時,發(fā)現它們的胃很發(fā)達,胃中還有特殊器官——玄武巖石塊,相當于高爾夫球大小,是研磨食物的“工具”。
坦布爾教授決定用火雞替代渡渡鳥進行實驗,因為在現代鳥類中,火雞的食性和體型與渡渡鳥比較接近。他給火雞強行喂飼卡伐利亞樹的果核,果核經過火雞的腸胃,一部分被粉碎了,另一部分完整的隨糞便排出,這時的果核果然磨薄了不少。教授試種了10顆這種果核,結果有3棵發(fā)了芽!
然而,問題并沒有完全解決。渡渡鳥的體型比火雞更大,肌胃也更強有力,經過火雞的腸胃,尚且有一部分果核被粉碎了,那么,經過渡渡鳥的腸胃,會不會所有的果核都被研碎?
教授又做了第二個實驗。根據鳥類體型與肌胃壓力的比例關系,他測算出渡渡鳥肌胃的最大壓力為800磅左右。他用壓力研磨機來模擬渡渡鳥的肌胃。他把卡伐利亞樹的果核放入研磨機中,逐步增強壓力,從400磅、500磅,一直增加到800磅,仍有相當一部分果核未被壓碎,壓力高達1400磅時,果核才“全軍覆沒”。可見,相當一部分的卡伐利亞樹果核,可以順利通過渡渡鳥的腸胃。
坦布爾教授的假設被證實了:卡伐利亞樹果核的發(fā)芽依賴于渡渡鳥的腸胃;渡渡鳥滅絕了,卡伐利亞樹也因無法繁殖后代而走向滅絕。它們就這樣相依為命,結成“生死之交”。
如今,毛里求斯已采用科學方法磨薄卡伐利亞樹的果核,并成功地培育出大量樹苗。但是,教訓是深刻的:地球上哪怕是一個微不足道的物種的滅絕,也會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今天,也許它毫無用處,然而明天隨著某個科學發(fā)現,它又可能突然身價百倍。在自然界中,還有許多類似的動物與動物,植物與植物,動物與植物相互依存,結成生死與共的盟友。所以我們要盡力保護每一種動植物,以維持生態(tài)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