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素有“白色奧運會”之稱,自1924年開始舉辦至今,已有78年的歷史。同夏季奧運會相比,冬奧會除了在會期、運動項目限額等問題上不同之外,在授予優勝者的獎牌上也別出心裁。
眾所周知,奧運會上的獎牌設置分為金、銀、銅。(金牌含金量不得少于6克),其形狀是直徑不得小于60毫米,厚度不得小于3毫米的圓形。自1928年第9屆奧運會開始,獎牌上的圖案也統一為左手高舉花環、右手抱一束橄欖枝的希臘女神像。
冬奧會的歷史比奧運會要短近30年,但舉辦者中卻不乏“標新立異”者。在獎牌設制問題上,也常有人愛做新“文章”。盡管冬奧會設置的獎牌也分為金、銀、銅三種,但各屆賽會的獎牌圖案卻互不相同,至今仍無固定“模式”。不僅如此,近年來,還有人在獎牌的形狀及其制作材料上推出了新花樣。
1992年,第16屆冬奧會在法國小城阿爾貝維爾舉行。這一屆的組委會別出心裁地采用水晶玻璃來制造獎牌,上面鑲嵌金、銀、銅。當1991年底,這種前所未見的新式獎牌首次露面時,不僅法國公眾為之好奇,連國際奧委會也感到驚嘆,得到不少人青睞。他們認為,在奧運會上獲得獎牌是人生幸事,標志著運動生涯達到頂峰的運動員應該得到一件完美無瑕的藝術精品,水晶獎牌對運動員來說極有意義。此屆冬奧會參賽選手數以千計,而獎牌總共僅300余枚,巴黎鑄幣廠特意制造了一批獎牌的仿制品,在郵局出售。這使得未獲獎牌的運動員也可自行購得“獎牌”,不至于“空手而歸”。法國人是多么善解人意和富有經濟意識。
1994年第17屆冬奧會在挪威北部城市利勒哈默爾舉行。本屆冬奧會的組織者也極有心計,為了再次打破傳統,東道主采用挪威花崗巖作原料,再嵌入金、銀、銅來制作賽會的獎牌。賽會的發言人說:“中國有玉石,巴西有紫晶,我們挪威有花崗石。花崗石象征著挪威最為典型的東西——我們的群山。”更與眾不同的是,本屆冬奧會的領獎臺用冰塊制作。據說這種冰塊取自挪威西部法捷爾蘭地區有500年歷史的冰川,每個領獎臺用去了1噸左右的冰塊。組委會的解釋是:“這樣做不僅讓人們聯想起挪威上千年冰雪運動的歷史,而且還是我們為保護環境所作出的獨特貢獻。”
2002年2月8日,第19屆冬奧會將在美國鹽湖城拉開帷幕。這使得美國成為世界上惟一舉辦過四屆冬奧會的國家(第3屆、第8屆、第13屆)。為了引起世人矚目,他們設計的獎牌形狀不是傳統規則的圓形.而是一種不規則的多邊形,每枚獎牌的重量更是驚人——達1.25磅(0.567千克),這是奧運會歷史上最重的獎牌。獎牌正面是一位手持火炬的運動員,象征著奧林匹克精神,此外還有奧林匹克五環圖案以及“點燃圣火”字樣;獎牌反面則是手持橄欖枝的希臘智慧女神,同時還刻有比賽的項目名稱。
當這種形狀獨特、份量最重的獎牌首次給國際奧委會執委們看時,引起一片嘩然。不少人一度要求組委會將獎牌重新設計成傳統的圓形,但組委會卻認為不規則的形狀使得獎牌獨一無二,這對于運動員來說,將是一份非常有價值的禮物。“官司”打到了國際奧委會最高層,最后還是薩馬蘭奇的一句“我喜歡,就是它吧”,才有了如今人們看到的獨具特色的鹽湖城冬奧會獎牌。
與此同時賽會主辦者還另外設計了一個新“花樣”:獎牌的盒子由胡桃木制作,盒子里還將有一張印有獲獎運動員名字和比賽日期的證書,證書上的字分別是鍍金、鍍銀和鍍銅的,以便與獲獎者所得到的金、銀、銅牌保持一致。看起來,這次美國人真是把標新立異的文章做到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