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疑篇
問:“狗肉滾三滾,神仙站不穩”的含義是什么?
答:我國人民養狗、食狗的歷史悠久。河姆渡遺址中發現不少狗骨,說明那時養狗,也食狗;商周時,狗肉便是宮廷宴飲、祭祀大典上不可缺少的佳肴;戰國時,燕太子丹在易水河畔為刺秦王的荊軻餞行的就是狗宴;漢代劉邦稱帝后,黥布謀反,劉邦親自率兵平叛,勝利后路過沛縣,召父老鄉親相聚,以狗肉佐酒,自此沛縣狗肉遠近聞名。
狗肉有羊肉的嫩、兔肉的香、雞肉的鮮。河南“試量集狗肉”肉爛成香、回味無窮;江蘇“沛縣龜汁狗肉”肉質細嫩、鮮香味美;廣州“狗肉煲”酥爛鮮美、香氣撲鼻。民間傳說神仙聞之狗肉香味,也會饞涎欲滴。廣西、貴州也盛行吃狗肉,五香醬狗肉、辣子狗肉、紅燒狗肉等都是當地佳肴名菜。
問:為什么隆冬時節最宜吃狗肉?
答:據測定,每百克狗肉含蛋白質22.5克,脂肪5.2克。此外,還含有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冬日吃狗肉,可使人產生較高的熱能,可促進肌體血液循環,增強肌體抵抗力。
“寒冬狗肉十里香”,每年的寒冬臘月,我國民間有吃狗肉以御寒健身的習俗,現在看來,這一習俗是有一定的科學道理的。
問:歷代中醫是怎樣評價狗肉的呢?
答:祖國醫學認為,“狗肉性味甘、咸、酸、溫;入脾、胃、腎經;具有補中益氣、溫腎助陽的功效。《日華子本草》載,狗肉補。腎氣,壯陽,暖腰膝,補虛氣,益氣力。”《本經逢原》載,狗肉“治敗瘡稀水不斂”。《醫林纂要》認為,狗肉可“補肺氣,固腎氣、壯營衛,強腰膝。”《本草綱目》云:狗肉能“安五臟、輕身、益氣、宜腎、壯氣力、補五勞七傷、補血脈”。
應用篇
現代中醫臨床,狗肉常用于脾腎氣虛,胸腹脹滿、鼓脹、浮腫、腰膝軟弱、寒癥、敗瘡久不收斂等癥。現介紹一些狗肉的食療方法供讀者試用。
1.狗肉煨黑豆:狗肉250克,黑豆50克,姜、鹽、糖、五香粉各適量。先用旺火煮沸,后改文火煨熟,肉爛后即可食用。功能溫補脾腎。適用于腎虛遺尿,小便頻數者。
2.燉狗肉:黃狗肉500克,洗凈,切塊,加八角茴香、桂皮、陳皮、草果、鹽等各適量。武火燒沸,改文火燉至狗肉酥爛。功能溫補脾腎。適用于脾腎虛寒的腔腹脹、腰疼痛、小便清長或頻數、陽痿。
3.狗肉粥:狗肉250克,粳米450克,生姜、鹽適量。將狗肉洗凈,切成小塊,與粳米、姜、鹽同煮為粥,分次溫服。功能溫脾胃。適用于年老體衰、陽氣不足、遺精、陽痿、早泄、畏寒肢冷等癥。
4.香桂狗肉煲:狗肉1000克,肉桂30克,大茴香50克,成豬肉250克,黃酒200克,紅辣椒、醬油、鹽、糖、胡椒粉各若干,蔥、姜絲、蒜泥各少許,素油適量。先把用溫水洗凈的肉桂、茴香、蔥、姜、紅辣椒、蒜泥放在砂鍋底部;再把浸泡、洗凈,切塊、油炸好的狗肉與洗凈,切成塊的咸肉放在鍋中,加入黃酒、醬油、鹽和清湯,以旺火燒沸,再改文火燉45分鐘;然后再加入清湯少許,繼續以文火燉60分鐘,并加入白糖,用筷子翻動一下,撒入胡椒粉,略燒一會兒,即可食用。功能活血暖身、補脾胃、養氣血、補腎氣、強腰肚。適用于久病氣虛、畏怕冷、脾胃虛弱、氣怯食少、胸腹脹悶、瘡潰不收口等癥。
訣竅篇
1.食用以家犬黃毛肥大者為佳,藥用者一般認為黑毛者為良。嚴禁食用患狂犬病的狗肉或被患狂犬病的狗咬傷過的狗肉。
2.在烹調狗肉前,先將狗肉放在清水中浸泡一夜,出凈血水,以除其土腥氣及粘附的污物。
3.清洗狗肉時,要戴橡皮手套操作;烹調時務必燒熟煮透,不吃半生半熟的狗肉,以防感染旋毛蟲病或狂犬病。
4.狗肉性溫,故熱性病、痰火癥、痢疾及陰虛火旺等非虛寒性疾病不宜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