閭春暉 編譯
在亞洲中部的沙漠地區,伸展著世界第二大內陸湖——咸海。從帕米爾高原和天山山脈奔流而下的成千條小溪匯合成兩條大河——錫爾河和阿姆河——。它們在沙漠中流過很長一段路后,攜帶著大量泥沙幾各種鹽類注入咸海。科學家們曾計算過這條河每年流入咸海的水達到500億噸以上。在中亞毒辣的太陽照射下,湖水大量蒸發,而鹽類留了下來。這樣,每年大約有2400萬噸鹽蓄積在咸海里。可經測定后發現,咸海在總共只有105億噸鹽,算起來這只需440年的蓄積,這與咸海在歷史和地質上的資料完全不符。其余的鹽哪里去了?
這個問題使世界各國科學家對咸海產生出濃厚的興趣。偉大的俄羅斯地理學家別爾格院士把這種奇怪的咸海短鹽現象,稱為“地理上的咸海之謎”。找不到這個問題的答案,就不可能計劃沿岸地區的經濟開發,就無法最合理地利用錫爾河和阿姆很來灌溉新開墾的土地。
以俄羅斯海洋研究所教授里諾夫為首的海洋化學家們調查發現,大部分的鈣鹽并沒有溶解在海水里,而是沉淀在海底。但即使鈣鹽占了一半,這個怪現象也還是解釋不了。科學家們把海底的鹽類考慮進去并重新計算以后,古老的咸海還是顯得太年輕了,難道它才820歲嗎?
近年來對咸海的“姊妹”里海的調查發現,強烈的風暴能把海浪頂部的水滴吹入太空中,水滴迅速蒸發,鹽類的細小結晶體留在空中。在風速大約為每秒19英尺的時候,從里海上空一晝夜就能夠吹走6萬噸得最猛烈的季節是冬季,那時候咸海海面還覆蓋著厚厚的冰層,被吹走的鹽絕對不會很多。
經過長時間不斷的調查研究,答案漸漸浮出水面:靠近咸海東岸的地區散布著許多小鹽湖,它們并不與咸海直接相通,可是他們在最熱的月份里也不會干涸,而且在某些小鹽湖里發現了芒硝的沉淀物。這就是由于咸海高鹽度的海水平時“強勁地”滲進土壤,那些小鹽湖也是因此而逐漸形成的。咸海每年由此失去的海水有12億噸之多,這正是它滲進東岸小湖的水的年總量,咸海也就由此失去了大量的鹽分。至此,科學家們豁然開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