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上侮辱網友是否構成侵犯
趙 興
25歲的羅某和21歲的沈某曾是網友,他們經常在網上聊天,羅某用的網名是“鉛筆”,沈某用的網名是“雨季”,后來在網友聚會時兩人還見過面,互留了姓名、電話。羅某有意發展與沈某的關系,卻遭沈某冷遇,羅某于是懷恨在心。不久,羅某以“鉛筆”的網名在網上公開發表“貼子”,向網民介紹“雨季”其人,稱“雨季”是“交際花”“三陪女”等等,對“雨季”進行侮辱和誹謗。沈某當即要求羅某停止侮辱和誹謗,向公眾澄清事實,羅某卻繼續發表更多的侮辱性“貼子”,一些網民也不負責任地跟貼附和。由于沈某長期以“雨季”為名上網,結識了一批網友,而且通過網友聚會,她和其中一些人已非常熟悉,羅某的行為給沈某造成了極大的精神壓力。為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沈某以侵犯名譽權為由將羅某告上了法庭。
法院首先查明了“鉛筆”和“雨季”分別就是羅某和沈某,同時也查明了以“鉛筆”為名發表侮辱性“貼子”的就是羅某,對這些羅某也予以承認。但羅某卻認為他誹謗的只是虛擬的“雨季”,并沒有點名道姓侮辱沈某本人,因此沒有侵犯沈某的名譽權。法院則認為,首先,羅某在主觀上有侮辱誹謗沈某的故意,即羅某明知自己的侮辱行為會造成敗壞沈某名譽的結果,并且希望這種結果的發生;其次,羅某侮辱的對象是特定的,即沈某本人。羅某、沈某雖然是各自以自己的網名在網絡中與人交流,但在現實生活中他們已經相互認識并知道對方姓名,他們的姓名與網名間已經形成了對應關系,他們之間的交流不是虛擬的,而是互知的網友間的交流。因此,羅某侮辱“雨季”實際上就是在侮辱沈某;再次,羅某的誹謗已經造成惡劣影響,因為,沈某本人和她的網名已為許多網友熟知,網友很容易對號入座。因此,羅某的行為已構成對沈某名譽權的侵犯。
最后,法院判決羅某在網上公開賠禮道歉,并賠償沈某1000元。
餐廳有沒有義務為顧客看包
林 平
2001年11月,吳某走進一家餐廳用餐,由于餐廳人較多,吳某就順手把自己隨身攜帶的手包放在一座位上占了個位子,自己則去排隊訂餐,在排隊過程中他還不時回頭看看自己的包。但當他回到座位上時,他的包卻不見了。吳某很快通知了餐廳,并報告了派出所。幾天過去了,他的包仍然沒有下落,看來已沒有找回的可能。吳某的包里有手機、身份證等物品和3000多元現金,這么大的損失讓吳某覺得很難承受。他認為他的包在餐廳訂餐時遺失的,而當時餐廳也安排了值班人員,他們對包的遺失也應負一定的責任,正是因為餐廳的保安措施存在漏洞,才使得小偷有機可乘,于是他又找到餐廳,要求餐廳承擔他的部分損失。而餐廳則認為,他們在餐廳的幾處醒目地方都放了幾塊提示牌,上面寫有“請顧客保管好自己的隨身物品”等字樣,他們已經盡到了自己的義務。他們安排的值班人員是維持餐廳用餐秩序的,不是為顧客看包的,況且吳某并沒有把包交給任何工作人員保管,工作人員也沒有義務為他看包。雙方爭執不下,吳某于是把餐廳告上了法庭,要求餐廳承擔他的部分經濟損失2000元。
法院審理后認為,吳某隨身攜帶的重要物品應自行保管好,而他卻麻痹大意,將包隨手放在座位上,是造成包遺失的主要原因。餐廳提供的服務中不含有保管顧客物品的義務,吳某也沒有把包交給餐廳保管,而且餐廳已在醒目處作了保管好隨身物品的警示說明,餐廳對包的遺失不承擔責任。
最后,法院判決駁回了吳某的訴訟請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