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配合張學良和楊虎成兩將軍發動的“西安事變”,逼蔣抗日,東北軍51軍軍長兼甘肅省政府主席于學忠,于1936年12月12日下午在西北重鎮“金城”發動了震驚國民黨政府的“蘭州事變”,留下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
1936年12月初,張學良由陜西來到甘肅,與東北軍51軍軍長于學忠商討了局勢,回陜西后,于12月12日凌晨,發動了“西安事變”。當時,張、楊的衛隊在夜色掩護下,包圍了前來陜西“視察”的蔣介石的“臨時行宮”臨潼華清池,接著與蔣介石的衛隊展開激戰,一時槍聲大作。見勢不妙,蔣介石趕忙越墻落荒而逃,后因摔斷尾骨,行走不便,只得藏進一洞內,被前來搜山的士兵抓獲。
與此同時,一封張學良將軍親署的特急密電發到蘭州,命令駐甘東北軍51軍立即采取行動,配合“西安事變”。蘭州地處甘肅中部,跨黃河兩岸。東接隴原,西控陽關,南臨巴蜀,北扼朔方,的確是西陲重鎮,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所以,51軍在此起事,無論在政治上還是在軍事上,都有著十分特殊的意義。
共產黨員、時任東北軍51軍中校參謀的解方譯收電報后,立即利用自己的有利身份,幫助51軍參謀長劉中干、省府秘書長周從政制定出了周密的計劃。
12日(“西安事變”當天)下午4時,在蘭州水北門一帶駐防的東北軍某部,首先向黃河北岸中央軍的一個連開了火,這個連還沒弄清怎么回事,就稀里糊涂地做了“屈死鬼”。在‘城內的東北軍第113師先后包圍了西北綏靖公署及公安局、督察處、中央軍第24師留守處等機關。
晚8時許,夜幕降臨,北風呼嘯。東北軍駐蘭州的51軍軍部賓客滿座,觥籌交錯。原來,為“消除誤會”,東北軍按計劃請來了一批“貴客”,知情人心里清楚,這是一場貨真價實的“鴻門宴”。果然,宴會開始后不久,猛地沖進一隊全副武裝的士兵,將國民黨蘭州綏靖公署參謀長章亮琛等高級軍政官員全部扣押。緊接著槍聲大作,駐蘭東北軍迅速向市區中央軍各兵營及特務、警察機關發起猛烈的進攻,并迅速占領了機場、銀行、報館等重要部門。
當夜,槍聲徹夜未絕,在突然進攻下,猝不及防的中央軍各部和特務、警察機構來不及進行有效抵抗,除一個騎兵團倉皇逃走,在第二天被解決外,其余大多當場繳槍投降。但在攻打綏靖公署時,5l軍官兵卻意外遭到頑強抵抗,雙方傷亡均較大。緊急關頭,中校參謀解方親自率軍部戰斗力較強的通訊營,向敵展開猛烈進攻。在強大的火力壓制下,“突擊隊”很快攻入綏靖公署,至12月13日早晨,蘭州城內槍聲才逐漸停息。
“蘭州事變”中,西北綏靖公署衛隊長高鳳梧、軍需處長王式輝、參議楊涉岡、監印官柳長庚、副官蔣卿、特務長周元等被打死;蘭州國民黨的黨報被勒令停刊;綏靖主任朱紹良在西安被張學良將軍扣留。
“蘭州事變”成功后,市區內貼滿了要求“停止一切內戰”、“開放民眾愛國運動”、“改組國民政府”、“釋放一切政治犯”等五色標語。東北軍51軍將領召開各種會議,向各界解釋“西安事變”的立場和“蘭州事變”的目的,并通電全國,表示堅決擁護張、楊兩將軍的愛國行動。
通電發出后,在國民黨政府內引起極大恐慌。51軍的愛國行動,受到共產黨和廣大民眾的熱烈歡迎和高度評價。很快,在我黨的幫助下,蘭州成立了抗日救亡聯合會,不少進步人士前往各學校進行抗日宣傳,并散發中國共產黨主張團結抗日的傳單。很快,群眾性的救亡運動在蘭州開展起來。
“西安事變”在我黨的幫助下取得和平解決,從此,中國由內戰走向全面抗日。而東北軍51軍軍長于學忠,“蘭州事變”后被蔣介石撤掉了省政府主席的職務。1937年3月,于學忠與東北軍51軍一起離開甘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