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某曾于1998年3月應徐某的要求借給他1萬元,當時未約定還款日期。礙于朋友情面,高某在以的兩年多的時間里,從未向徐某提出還款的事。
2000年7月,高某因急事需要用錢,才開口要徐某還錢,哪知徐某竟然拒絕還錢,還說時間過了兩多,超過了訴訟時效,此項借款已不受法律保護,商某告到法院也沒有用。事實果真如此嗎?
其實,這是徐某對法律的誤解。我國民法上的確有訴訟時效制度,所謂訴訟時效是指對在法定期間內不行使權利的權利人,使其喪失在訴訟中的勝訴權的法律制度。這一制度有利于促使權利人及時行使權利,也有利于法院及時正確地處理民事糾紛。我國《民法通則》第135條規定:“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二年,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徐某根據的可能就是這一條。但徐某不知,訴訟時效期間有個起算時間,《民法通則》第137條規定:“訴訟時效期間從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被侵害時起計算。”也就是說,訴訟時效的起算,以權利人之權利客觀上受到了侵害、且權利人主觀上已知曉其權利被侵害的事實為構成要件。本案中,高某和徐某間的借款合同并未約定還款日期,根據《民法通則》第88條的規定:“履行期限不明確的,債務人可以隨時向債權人履行義務,債權人也可以隨時要求債務人履行義務,但應當給對方必要的準備時間。”很顯然,在高某向徐某要求還款被拒絕前,高某是不可能知道其權利被侵害的;事實上,在高某的還款要求被拒絕前,其權利也并未受到侵害。所以,本案的訴訟時效期間應從高某的還款要求被拒絕時起算,如果高某在此后又超過2年才起訴,而且期間沒造成訴訟時效中止、中斷和延長等的法定事由的,才算超過了訴訟時效。
法院最后支持了高某的訴訟請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