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了《輕兵器》2001年11期上張愛萍先生所撰寫的《折刀的幾種鎖定機構》一文后,思緒頗多。這篇文章較詳細地介紹了折刀的各種鎖定機構。但是該文也存在著對折刀鎖定機構的分類不太細致,對每一分類的使用特性介紹得不夠詳盡的缺憾,因此我寫了這篇《也談折刀的鎖定機構》。擬作為對張先生文章的補充。
在現代社會中,折刀依然是被人們廣泛使用的隨身工具。無論是家庭主婦,或是在茫茫太空中工作生活的宇航員都會使用這種可靠、簡單的刀具。
與直刀不同,折刀的刀身可以折疊收進手柄,攜帶時方便安全,由此也產生幾種風格各異的鎖定機構。
背鎖,這是一種最古老的鎖定機構,折刀誕生不久,這種鎖定方式也就應運而生了。它的工作原理是,刀身展開到鎖定位置時,左右兩片手柄之間的條狀鎖定桿前端的卡筍,卡入刀身后端卡槽內,完成鎖定動作。背鎖構造簡單,鎖定牢固,被制刀業廣泛應用,時至今日已發展了二代。
早期應用在折刀上的背鎖,手柄背部的鎖定桿后端位于手柄的尾部,由于其遠離刀身,因此被業內人士稱為后背鎖,世界上第一款軍用折刀--美國巴克公司的巴克110即是采用后背鎖的經典產品。將鎖定桿的后端置于手柄背面的中部,這種第二代背鎖機構,被業內人士稱為前背鎖。相對于后背鎖而言,由于其鎖定桿長度約只有原來的1/2,全刀的成本和質量因而大為降低,結構也更為輕便。前背鎖問世之初即被國際各大著名制刀公司廣泛采用,如美國蜘蛛、冷鋼等公司,并漸有取代后背鎖之勢。
采用背鎖的折刀可以單手開啟,但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其折疊時通常很難單手操作,其實只有后背鎖的折刀的確很難單手折疊,而前背鎖則可以使折刀實現快捷地折疊?,F以采用前背鎖的美國蜘蛛C38折刀為例介紹一種快速折疊動作。首先,掌握正確的持刀姿勢非常重要,它是實現單手快速折疊的基礎,以右手動作為例,將右手中指、無名指及小指配合手掌呈U形握住手柄的兩側及底部,拇指按在手柄背部的鎖定桿后端上,食指向前按在刀身圓孔內(圖A、B)。隨后,拇指下壓鎖定桿后端,此時刀身被解除鎖定,食指則按住圓孔回收刀身,中指、無名指及小指的姿勢不變(圖C);當刀身卡槽遠離鎖定桿卡筍時松開拇指放在手柄一側,其余3指姿勢依然不變(圖D);在刀身與手柄成90°時放開中指、無名指及小指(圖E),在食指的作用下將刀身收入手柄,整個折疊過程即告完成。一般刀具使用者按此法練習十余次即可熟練掌握。筆者使用C38單手打開再折疊所需的時間不足3s。其他公司的刀身上不設圓孔,只有一圓柱形開合鈕,折疊時只需將食指按在此鈕上其余動作過程均相同。
值得一提的是,前背鎖的折刀非常適于作為警用執法刀。由于鎖定桿后端被手掌包裹住,這意味著刀身一旦被鎖定,不存在因外力意外解除鎖定的情況發生,這一特點在執法者與罪犯殊死搏斗中至關重要。
內襯鎖,這是一種利用安置于折刀上的具有非凡彈性的內襯鎖片來鎖定刀身的結構。它的工作原理是,當刀身展開到鎖定位置時,內襯鎖片前端從一側彈出頂住刀身后部,從而達到鎖定目的。由于內襯鎖片在手柄上的安裝位置不同,內襯鎖又呈現出兩種樣式,其一,內襯鎖片安裝在手柄內,暫且稱其為內置內襯鎖,較典型的產品為美國蝴蝶公司生產的910SBT折刀;其二,內襯鎖片直接裝在手柄側面上,這種結構同樣降低了折刀的成本,已被制造商廣泛應用,其典型的產品為美國史密斯-韋森公司生產的SW3300系列折刀。
值得注意的是,內襯鎖片的安裝有左右之分,這主要通過設在手柄側面上的環狀缺口來分別。缺口在左側手柄上則表明該內襯鎖主要供左手使用,反之亦然。其實,以筆者多年使用美國蜘蛛C36的經驗,內襯鎖的左右位置并不會影響同一手快捷開合,C36是典型的內襯鎖裝在左側的折刀,現簡單介紹一種用右手快速折疊動作。首先,將右手的中指、無名指及小指穩固地握住刀柄,食指按在刀身圓孔處,拇指先按下手柄左側缺口內的內襯鎖片,待刀身鎖定解除后,食指回收折疊刀身即可。
軸鎖,這是迄今為止使用在折刀上的最堅固、最牢靠的鎖定機構。它主要由定位銷、鎖定軸、轉軸和Ω形彈簧4部分組成,這4部分機件工作時的相互摩擦很小,因此軸鎖在鎖定刀身時產生的噪聲是所有鎖定機構中最小的。實事求是地講,采用軸鎖的折刀在作為警用裝備時其安全性稍遜于背鎖折刀。
綜上所述,折刀的3種主要鎖定機構各有其鮮明特點,很難說誰會完全取代誰,三國鼎立的局面會持續下去。
(編輯/王輝)
![]() |
A拇指按在鎖定桿上,食指按在刀身圓孔內

B同上

C食指按住圓孔回收刀身

D松開拇指放在手柄一側,其余3指姿勢不變

E放開中指、無名指、小指,在食指作用下,將刀身放入手柄
圖單手快速回收折刀動作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