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戰爭史上一次規模最大的戰爭。在這次戰爭中,各國軍事理論和軍事技術得到了相當大的發展,對人類戰爭理論和實踐也產生了巨大和深遠的影響。這次戰爭在槍械研究和制造方面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沖鋒槍的大規模使用。然而,在林林總總的沖鋒槍之中,能夠大規模生產,大規模使用,為戰爭實踐所認可,為后來者所效仿的卻寥寥無幾。在這為數不多的優秀沖鋒槍之中,德國MP409mm沖鋒槍當數一杰。因它周期性產生特殊的聲音,因此通常也被稱為\"打嗝槍\"。
就是這支\"打嗝槍\",作為世界上第一支具有\"現代\"色彩的沖鋒槍,在戰爭時期以至戰后至今,對輕武器研制產生了不容置疑的影響。

MP40沖鋒槍--一支在設計制造上最具有\"現代\"色彩的沖鋒槍
MP40沖鋒槍的前身,是MP38沖鋒槍。隨著德軍\"閃電戰\"理論的逐步形成,德軍裝甲機械化部隊和傘兵部隊得到迅速擴充。與此同時,裝甲機械化部隊和傘兵部隊對單兵武器的特殊需求也就隨之提上了議事日程:為適應乘車戰斗和空降作戰的需要,迫切要求武器短小輕便;為適應\"閃電戰\"快速突擊作戰,特別是近距離突擊作戰的需要,迫切要求武器具有較高的射速和火力持續能力。這些要求,唯有沖鋒槍才能\"一肩挑\"。事實上,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1936年,德國厄爾瑪兵工廠就研制出了樣槍。但由于當時\"沖鋒槍論\"在德國陸軍中還沒有占到優勢地位,因此只有少量沖鋒槍裝備了德國警察和邊防巡邏隊。直到1938年,德國陸軍總部才決定,立即生產適合于裝甲機械化部隊和空降部隊實施\"閃電戰\"的沖鋒槍。厄爾瑪兵工廠立即在原有樣槍的基礎上,僅用兩個星期就設計了新的樣槍,緊接著賦予了型號--\"MP38沖鋒槍\",并很快正式列裝。
MP40沖鋒槍,是MP38沖鋒槍的改進型。工業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往往給武器的設計者以極大的創作空間。MP40沖鋒槍可以說是一件充滿了現代科技內涵的精品。之所以這樣講,是因為它早在20世紀30年代,就運用了人們在60年代以后才逐步認識并加以關注的概念。60年代初,美國M16步槍大量使用了鋁合金和塑料等一些新的材料,同時也在自動原理和制造工藝方面采用了一些新結構和新工藝。然而,這些所謂的新結構、新材料、新工藝,MP38和MP40沖鋒槍早就開始采用了。就結構來說,MP38和MP40沖鋒槍拋棄了以前沖鋒槍的木質固定槍托、護木,弧形表尺,包絡式槍管護筒的結構以及粗大笨重等特點,率先以鋼管折疊槍托、翻轉式表尺、裸露式槍管取而代之,成為世界上第一支短小精悍的沖鋒槍。就材料來說,MP38以至MP40沖鋒槍在世界上率先采用了模鍛成型的鋁合金握把/發射機組件,以及模注成型的塑料護木和握把護板。就工藝來說,MP40沖鋒槍大規模簡化了制造工藝,將機匣、拋殼挺、彈匣卡筍等原先是機加工的零部件也改為沖壓制造,使成本大大降低。因此,它的經濟性有口皆碑。另外,該槍在設計上力求使零件具有良好的互換性,以適于各個機械加工廠大批量生產,這一點在戰時非常重要。大量采用沖壓件,也減輕了武器的質量。

MP40沖鋒槍--一支在造型布局上最具有\"突擊\"色彩的沖鋒槍
一支槍的造型,是其戰斗能力不可小視的組成部分。武器戰斗能力的構成要素除了命中率和殺傷力等硬指標外,武器外形對人員的心理影響,也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MP40沖鋒槍有一個如同\"黑貝\"一樣特別\"驍勇慓悍\"的造型。它準星座高挑前置,下方有槍管增強護桿和凸塊;彈匣與槍身成直角配置;握把纖細,傾角為120°;機匣、彈匣座、護木以及握把上的加強筋和紋理,均與槍管軸線平行,使全槍線形流暢,棱角分明,富于勇猛沖擊的動感。加之它黑色亞光的槍身和褐紅色的護木與握把護板,使全槍渾然一體,富于沉著、堅實與果敢的個性特點,往往令人望而生畏。實戰使用時,MP40沖鋒槍槍聲清脆,節奏明快,富于猛烈突擊的快感。
MP40沖鋒槍--一支在人機功效上最具有\"哲學\"色彩的沖鋒槍
綜合考核MP40沖鋒槍的人機功效,可以認為,MP40沖鋒槍是總體結構、造型布局和戰斗使用三個方面辯證統一的典范,是為實現人機最佳結合考慮周到的沖鋒槍之一。

首先,MP40沖鋒槍的幾何尺寸恰到好處,長短適宜。該槍槍托展開長833mm,折疊長630mm;握把后彎至彈匣前緣340mm;前后背帶環間距387mm;槍托長243mm;槍尾至照門187mm。這一系列長度的設計,使該槍人機工效性非常好。以一名身高為1.73m(1.68~1.78m的平均值)的健康男性青年為例,該槍槍托展開時的長度是身高的0.48倍,槍托著地,手正好能舒適地扶著槍口;該槍槍托折疊的長度,與手臂基本等長,是人體寬度的1.5倍,這個長度是最為人樂于接受的長度之一(現在有的沖鋒槍過于短小,不僅給人以威力不足之感,還常常在發生意外時傷及自己或友鄰)。當射手按正確的抵近射擊姿勢據槍(即一手握彈匣,一手握握把,兩肘靠緊肋部)時,則在射手的手、臂、身體與槍之間,構成了一個穩固的等邊三角形,MP40在槍托折疊的情況下實施抵近射擊,非常方便。當該槍展開槍托實施抵肩射擊時,射手的前只手通常托握于塑料護木前部(也可抓握彈匣座),此處正是該槍的質心。這時,射手的兩手臂與槍又構成了兩個相互垂直的等邊三角形。1943年美國阿伯丁試驗場對MP40所作出的\"基本性能良好,特別是射擊精度好\"的結論,自在情理之中。

第二,MP40沖鋒槍的機構功用恰到好處,操控便利。當你手持MP40沖鋒槍細細品味的時候,可以足足實實地感覺到,該槍的設計者對戰斗使用條件、環境以及使用的方便性考慮得有多么周到了。例如,準星橫向可調,表尺射距可換;拉機柄在左側,左右手射擊都很合適。為了避免\"走火\",當槍機在前方位置時,可將拉機柄推入機匣拉機柄槽的保險缺口,使槍機不能拉動。當槍機在后方待擊位置時,拉機柄可掛在機匣拉機柄槽后端的保險缺口內,不能偶發;該槍的前背帶環可左右換向,為各種戰斗勤務攜行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從左側按壓槍托回轉軸上的槍托卡筍,即可展開或折疊槍托。這種結構后來被AK47S自動步槍采用;為適應乘車作戰的需要,MP40沖鋒槍的槍管和戰車射孔相匹配。槍管下方的加強支桿用于穩定地將槍口伸出射孔外射擊,同時,加強支桿前下部的凸塊,可以避免射擊時因車輛顛簸將槍口抽回車內的危險。在槍口部旋有槍口套,旋下槍口套,可以換裝消焰器或空包彈助退器。準星座前上方的彈簧定位銷,可固定兼有防塵和通條導管功能的槍口帽。這些設計后來也都被用在AK47/AKM系列步槍上。
MP40沖鋒槍過幾次改進,除了在生產工藝上做了很大的的改進外,在結構上也有較大改動,主要是將兩個標準的MP4032發彈匣聯為一體,并在一個特殊傘形彈匣座內橫向滑動。當左邊一個彈匣打完時,推彈匣座向左,使右邊的一個彈匣正好對正供彈口,如此轉換達到增大火力持續時間的目的。這種改動使原來的造型遭到了破壞,全槍也增加到5.5kg。據說此畫蛇添足之舉,是為抗衡蘇聯紅軍的PPS-41沖鋒槍。由于這種方式并不受前方歡迎,故其生產數量非常有限,且到1943年底才投入使用。其實把兩個普通彈匣綁到一起用,也遠比這樣改動強百倍。MP40沖鋒槍經過多次改進,卻一直沒有改那個雙排單進的彈匣,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很大的遺憾。由此可見,人總是不能完全擺脫他所處時代、環境以及傳統觀念的局限的。
該槍的分解結合不用專門工具,非常方便。
步驟如下:
(1)左手握彈匣,拇指按壓彈匣卡筍,向下抽出彈匣;
(2)向下拉出護木前下方的結合固定銷,并轉動1/4圈。接著,左手握彈匣座,右手握握把并扣住扳機,將機匣向左旋轉90°,將機匣從發射機框上分離,然后將槍機、復進簧從機匣內取出;
(3)擰下槍管固定螺帽,將槍管向前從機匣內抽出。
(4)結合按相反順序進行。(編輯/何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