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宇多田光,還是光宇多田?
在美國幾乎沒有知名度
宇多田光在美國幾乎沒有知名度,但在哥倫比亞校園的亞洲學生中,這個名字如雷貫耳:18歲的宇多田光,是全世界最棒、最閃亮的年輕流行音樂巨星之一。日本媒體稱她是“雙語高材生”和“平成時代的天后”。日本大眾對她的音樂可是一點都不放過:她的首張專輯《初戀》(1999年發行)銷量超過950萬張,成為日本有史以來最暢銷專輯。她的最新專輯《零。距離》同樣大放異彩,發行后第一周之內,歌迷就搶購了300多萬張。
其他日本流行音樂天后用童稚音調唱一些速成歌曲就滿足了,而宇多田光演唱的歌曲則是取材自節奏藍調、饒舌歌甚至是搖滾樂。她說她小時候常常是聽著“金屬制品”合唱團的音樂入睡,隨著“珍珠果醬”的歌曲起床。2001年夏季在音樂電視臺舉辦的一場“原音重現”的演唱會中,她以愛爾蘭搖滾樂團U2的《不論有沒有你》一曲讓歌迷大吃一驚。除了像這樣偶爾唱唱別人的歌,宇多田光的歌曲幾乎全部都是自己寫的,結合了輕松的旋律和強烈的節奏。她的歌詞雖然大多是關于青少年的苦悶,卻也能打破傳統。她在《初戀》中唱道:“我們最后一吻/有香煙的滋味。”
最近,宇多田光開始掌管她的音樂制作。她說:“做第一張(專輯)時,我只負責寫歌跟演唱,但是第二張專輯,我參與的程度就深入得多了。”
小天后期待實驗室工作
雖然有美國媒體把宇多田光比為小甜甜布蘭妮,但是這兩人卻截然不同。首先,她們在衣著上就不一樣。跟布蘭妮不同,宇多田光不會很暴露。她說:“我不是什么性感尤物,我一向是以音樂為主。”
宇多田光在紐約市出生,但是成長期有部分時間是在東京度過。她說:“有人問我在這兩個國家各自度過了多久的時間,我總是回答說我不知道。因為從我還是個小娃娃開始,我父母就一直帶著我來來去去。”她父親宇多田照實是位制作人兼音樂家,目前負責經營她的管理公司。母親藤圭子曾經是20世紀70年代著名的演歌(日本民謠)歌手,為了追求些許寧靜,放棄事業移民美國。宇多田光說自己的音樂之路是7歲開始的,當時她跟父親進入錄音室,開始錄制歌曲。宇多田光打算像母親一樣很年輕就退休——最早28歲——然后可能從事神經科學。她說:“我想象自己穿著白袍在實驗室里,在一堆試管面前工作到很晚的樣子。”很難想象布蘭妮對自己的未來會有類似的期待。
語言和國籍的困擾
宇多田光在美國與日本之間穿梭往返,并不是一直很順利。雖然宇多田光日文和英文都很流利,但是在她剛出道時,仍然碰到一些意想不到的語言障礙。她說:“在日本我用到一大堆結尾不夠莊重的句子——媒體和民眾就馬上對此表示意見,他們都這樣講:‘噢,她真沒禮貌。看看她,真粗魯。’不過那完全不是我的本意。有一陣子,這造成很嚴重的問題。我就想,我是否應該在公開場合改用很正式的語氣說話?還是繼續用輕松的方式?到最后,我開始將兩種方式混合著使用。”現在,宇多田光這種非正式的說話方式已經成了她的注冊商標。
坐在紐約市的錄音室里,她絲毫沒有表現出流行音樂巨星的架子。她很健談而且大方,體貼又親切,常常開口大笑,而且不時微笑,給人的印象是個關心自己演藝事業,但卻不沉迷于此的表演工作者;是個已經告別無憂無慮童年,卻仍然愛玩的青少年。
宇多田光說,日本的新聞界有時太愛把注意力放在她在美國出生這件事情上。她解釋說:“我同時具有兩國公民的身份。在成長的過程當中,我從來沒有太關心國籍問題。”她想起在中學時有一次,別人要求她說明國籍,以便登錄在紀念冊中。“負責做紀念冊的人跑來問我,我想要寫什么國籍。我說:‘我不知道。國籍是代表你的種族,還是你的出生地?還是你長大的地方?國籍到底是什么?’結果每個人的答案都是:‘嗯,我們也不知道。’所以他們最后只好寫:日本/美國。”宇多田光還是光宇多田?
宇多田光很喜歡在她的形象中加入傳統的日本風格。她說:“最近一次拍攝宣傳照的時候,我說:‘我想穿日本的夏天和服。’最初每個人的反應都一樣:‘你真的要?’因為大家都不穿這個拍宣傳照。我從來沒看過任何一位歌手穿夏天和服。”但是
她最后還是這么做了。她也喜歡穿日本傳統木屐,配上牛仔褲。
宇多田光一方面擁抱日本文化,一方面準備要征服英語市場。首先,為了集中精力建立她在美國的事業,所以要辦休學。她最近演唱一首歌名叫《吹哨子》,收錄在《尖峰時刻Ⅱ》的電影原聲帶中。這首歌由美國最熱門的嘻哈音樂制作雙人組之一“海王星”負責制作,還有幫派饒舌歌手芙克絲·布朗在這首歌里客串演唱。宇多田光說,找芙克絲來參與這首歌是法雷爾(“海王星”雙人組的一員)的點子。“他說芙克絲跟我會形成堅強的組合,因為我們兩人的特色對比相當強烈:一個是瘋狂、外露、不容忽視的‘壞娜娜’(芙克絲的綽號),一個是比較沉穩、略帶神秘色彩的亞洲女孩。”
美國的音樂市場受到成規的主宰:白人管搖滾、黑人管饒舌和靈魂歌曲,很少人敢跨過這條由膚色決定的界限。幾乎沒有亞洲流行歌手能在美國出頭(難怪有人認為宇多田光具有神秘感)。宇多田光正在對現狀發動攻擊。在《吹哨子》中,她的嗓音比她在日語歌曲中更嘹亮,歌曲的節拍也更強烈。她表現得很清楚:她具有瑪麗布萊姬那種125街風格靈魂歌曲的味道。
雖然她在日本以外地區發行的歌曲都是以UtadaHikaru(宇多田光)為名,但是在《吹哨子》的演唱名單上她的名字卻是HikaruUtada(光宇多田)——按照西方的習慣,把姓氏放在后面。“光”說:“我覺得這是區別我的英語與日語造型的好辦法。”在訪談過后,她寄來了后續的電子郵件,開頭寫道:“我是光宇多田(還是宇多田光……,唉,管他那么多!)”她還是個新鮮人,慢慢會搞清楚的。 (摘自《時代解讀》)
《海外星云》(2002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