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60年代人類上天入海,同時向太空和深海發出挑戰。到了70年代,宇航員已經成功登上月球,而人類對大洋深處的了解還遠遠落后于太空探索。1960年深海潛艇“的里雅斯特2號”潛到水下10916米的深度,這個紀錄至今仍無人打破。可是深潛入海底并不是為了創造一項紀錄,而是為了揭開深海的神秘面紗,那里有生命么?那里有礦藏么?
水下1萬米仍有生命存在
19世紀人類第一次成功鋪設了越洋海底通信電纜,從那時起人類開始留意大洋深處的生命。1960年1月23日,為了證明大洋深處確實存在著生命,深海潛艇“的里雅斯特2號”開始向世界最深的海溝——位于太平洋東部的馬里亞納海溝(11034米)進軍。當時兩個科學家坐在這個吊在巨大浮筒下面的球形潛水艇里勇敢下潛了10916米,結果他們看到了令人驚訝的東西:一只近乎于扁平的魚——一個活生生的深海生命。達尼埃爾·里斯說:“現在科學家們面臨的挑戰已經變了,我們不再對打破‘的里雅斯特2號’的潛水紀錄感興趣,也不再討論深海是不是真的存在生命。現在我們想弄清楚這些深海生物到底是怎么生活的,它們在我們地球的生態系統中到底扮演什么樣的角色?”
惡劣環境下的生存之道
無疑,海洋深處的生態環境極其惡劣。這里水溫長年保持在2攝氏度,食物極端稀少,陽光終年照射不到而且水壓巨大。正由于深海根本見不到陽光,這里也找不到依靠光合作用生存的植物。但是細菌代替植物成為深海生物鏈里最低的一環。在2500米到3000米深處有許多海底溫泉,高達350攝氏度的熱水噴涌而出,這里就是細菌繁殖的天堂,也是深海生命的綠洲。科學家們驚訝地講出了他們的這個發現:“我們第一次發現了完全獨立于光合作用的生態系統。那些細菌從溫泉水流中富含的礦物質里獲取能量生長繁殖,這是最基本的化能合成。”
于是,小小的生物王國在海底溫泉周圍迅速繁榮起來。這里先出現了長達兩米的蠕蟲,出現了直徑36厘米的貽貝,然后大批捕食者蜂擁而至。這些捕食者種類繁多,既有蟹和蝦這樣的小食客,也有章魚這樣的水下豪強。和普通的生態小環境相比,海底溫泉邊的生物繁榮程度讓人驚訝。這里有可以發出奇幻異彩的小魚,它們憑此耀花捕獵對象的雙眼;這里也有嘴前長著肉球的小魚,它們利用肉球上發出的冷光引誘其他魚類上鉤,坐待食物送上門來。
還有一些打撈上來的深海魚類怪模怪樣,活像當代科幻電影里電腦動畫的產物。有一種魚身材細瘦無比卻長著一張嚇人的大嘴,它們可以吞咽下比自己身體大得多的食物。大洋深處“人口稀少”尋偶不易,有一種魚的雄魚便采取了寄生的方式。當它們好不容易找到雌魚時,馬上毫不猶豫地把身家性命一同交付“對象”處理。雄魚和雌魚連成一體,只保留生殖器官傳宗接代,其他器官全部退化,過著一種完全的寄生生活。
靠“上面的”殘渣過活
隨著研究的深入,科學家們還發現,大洋深處還存在著這樣一種生態系統,它們很大程度上依靠洋面的生態系統來維持,換句話說,這里的生物靠著從洋面生態系統漏到深海的殘渣艱辛地生存。一些大型海洋生物——比如說金槍魚、鯊魚、鯨魚——的尸體漸漸沉入深海,從而成為深海生物的一頓盛筵。雖然這樣的飽餐可遇而不可求,一年中大約只有3~4次的好運。但對于善于節衣縮食的深海生物來說,這已經足夠讓它們年復一年地生存下去。在兩頓飯的間隙,深海生物會聰明地放慢新陳代謝的速度。
有跡象表明,深海生態系統已經不間斷地存在了400萬年時間。當然我們不能說人類最早的生命起源于這里,事實上,深海生態系統是生物適應自然選擇的結果。這些生物的祖先原本生活在近海,滄海桑田的巨變讓它們逐漸步入深淵。
豐富礦藏有待開發
由于條件所限,人類目前還只認識了大約2%左右的深海生物。其實,人類對深海的關注遠遠不止于大洋深處那些頑強的生命。現在已經證實,海溝里富含有用的礦物質,比如說銅、鐵、鈷、石油,甚至黃金和白銀。
加蓬沿海扎伊爾河入海口。法國海洋研究所的“勝利號”深海潛艇正在3000米的大洋深處勤奮工作。四周漆黑一團,陽光最強時也只能照到水下400米,在這個深度,巨大的水壓讓任何一個潛水員都卻步不前。可是“勝利號”不怕這些,強效探照燈讓它洞察左右一切;鉸球結構的機械爪讓它揮灑自如地耙理洋底泥沙,揀取那些看起來有價值的礦石標本。一根光纖通到海面的“亞特蘭大號”指揮船上,科學家通過它指導3000米深處“勝利號”的一舉一動。
“勝利號”打撈上來的礦石被迅速送到法國西部港口布勒斯特,那里有設備齊全的實驗室對這些礦石進行分析。
在海底開采礦物可以說是深海探險的一個主要目的,可是目前海底采礦的設想還沒有被提上日程。“這主要是成本太高的緣故。雖然海底礦脈大多是富礦,但現階段過高的開采成本讓我們望而卻步。”一位科學家這樣說道。
但是隨著陸地的礦藏日漸枯竭,人類向海洋要資源的日子已經為期不遠了。(子虎譯自法《周末三日》)
《海外星云》(2002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