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魏國有個大臣名叫子貢,他為官得勢之時,曾培養提拔過很多人。后來他得罪了魏文侯,卻沒有人出面替他求情,只好獨自跑到北方去了。
在北方,子貢遇到了一位名叫子簡的人,他就向子簡發牢騷,埋怨自己從前培養提拔的人失去良知,不肯為他出力,以致他流落異鄉。
子簡聽了子貢的不幸遭遇,笑著開導他:春天種下桃和李,夏天可以在樹下納涼休息,秋天就可以吃到桃李結的果子;如果春天種下蒺藜,那么不僅夏天不能納涼休息,秋天也無果子可吃,而且它身上的刺還常常會傷人呢?君子培養人才,和植樹一樣,先選準,再培養,回報就大不一樣啊!子簡一席話,說得子貢茅塞頓開,心悅誠服。
從此人們常借用這個典故,將培養人稱為“樹人”,稱培養出來的人為“桃李”,將培養人多的老師,形容為“桃李滿天下”。“桃李”一詞也逐漸成了學生的代名詞?!疤依顫M天下”的桂冠,也被戴到老師的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