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經濟的好處滾雪球般呼嘯而至,要想容納它,我們就必須建造一個巨大的市場。怎樣才能既鼓勵企業主,又刺激變革的產生?
市場和技術變革遠不能囊括經濟進步的全部含義,當經濟結構發生變化,政府職能也必須隨之調整,否則發展的腳步就會停滯。
讓我們先回到19世紀末的美國,正如Leon Trotsky所說的那樣,“那里是鍛造未來的火爐”。大工業生產,托拉斯,州際市場,龐大的電網,所有的一切都在新制度的孕育下誕生。原本一盤散沙的各州市場,在聯邦法律的串聯下變成了一個整體。有限責任公司在新法規體系的保護下健康地生存發展。有了反托拉斯法,壟斷企業主們也不能隨意利用價格戰拖垮對手了。
那么今天面對網絡,法律和制度體系又應該做出怎樣的反應,才能使經濟走向繁榮?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就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新經濟究竟“新”在哪里?
首先當然是新在它的產品——信息。對信息的利用不是一個此消彼長的過程。也不像穿鞋子,我的鞋你就不能穿。信息可以為你大家所用,這樣的產品固定成本高,市場準入的門檻自然也隨之提升。但它們的邊際成本,它們為多個消費者同時利用的成本,卻低到為零。
新經濟產品還能創造“網絡效應”。單個的看傳真機,充其量只是一塊優質金屬,而10萬個傳真機同時工作,就能使地球上的信息匯合成海洋。這就是Metcalfe法則,每增加一股信息流,創造出的網絡效益就不是成倍而是成數量級地疊加。
接下來便是一系列連鎖反應。推動舊經濟發展的是一條消極的反饋鏈:需求增長則價格上升,接著生產者增多,產品供應加大,需求又開始減少。與之相反,信息經濟的反饋鏈卻充滿活力:高需求導致高效率,高回報;高效率和高回報又帶來低價格,低價格反過來又刺激出更多的消費。
新經濟的好處滾雪球般的呼嘯而至,要想容納它,我們就必須建造一個巨大的市場。這時,政府所必須做的就是努力拆除貿易壁壘,加強基礎建設。從某種角度,特別是對小型經濟體而言,全球化對經濟增長提出的要求正越來越高。
固定成本高昂,邊際成本極低,除此之外,信息工業還有另外一個特征:青睞壟斷。高科技馬拉松賽中沒有第二,只有第一。這就是拇指規則:領跑者創造財富,落后者淘汰出局。未來的競爭就是對領跑者地位的競爭——這樣的局勢下,一個好的公共政策,就必須能夠防止壟斷者謀取暴利,甚至去妨礙下一代競爭者的改革和發展。
新經濟還能啟發我們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待壟斷。經濟學家大都認為價格差是魔鬼,它只會保護壟斷者的利益。但在新經濟中,價格差卻可以在增加社會效益的同時,使窮人享受低價。在新經濟中,劃分市場的工作可以由政府來負責,讓富裕的消費者承擔高昂的固定成本,那么,不僅窮人就只須負擔極低的邊際成本,整個世界的財富也能因此而增加。
更棘手的是知識產權問題。怎樣才能讓知識力量恣意縱橫,盡全力保護知識所有者的利益?新經濟最大的變革在于對新技術的廣泛運用,而又有哪一項新技術不是基礎于前人的研究成果呢?這是一個悖論:市場不可能滿足知識力量的全部要求,而知識力量又是新經濟的地基。另外,過分保護知識產權,壟斷者又可以從中獲取暴利。
顯然,這場游戲中政府舉足輕重,但我們的經驗值卻幾乎為零。怎樣才能既鼓勵企業主,又刺激變革的產生?怎樣才能既使商品價格與邊際成本持平,又保護知識者的利益?我們要制定怎樣的制度體系,才可以調和它們之間的關系呢?
這正是新經濟帶來的最大挑戰——左右為難時我們如何選擇?這就是為什么到今天我們還要對這個有些過時的名詞努力思考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