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的沖突和政治動蕩使中國領導人感到擔心,為應付國內石油增長,中國正努力增加國內油氣產量,并從亞太地區進口更多能源
《紐約時報》,8月31日
中東的沖突和政治動蕩使中國領導人感到擔心,并正積極研究替代從該地區進口石油的方案。但飛速發展的經濟和汽車銷量的增加可能促使中國不得不像美國、日本和其他許多國家一樣,依然與中東產油國保持緊密聯系。
中國幾大石油公司和政府官員說,中國正努力增加國內油氣產量,并從亞太地區進口更多能源,涉及的相關項目從澳大利亞到西伯利亞,從中國大陸架到西部的新疆沙漠等。但許多西方專家預測,中國的能源需求增長將超過儲量,最近中國采取的一些措施,包括增加天然氣的使用,只能緩解而無法解決中國對中東石油的依賴。目前,中國的石油進口有3/5來自中東。
過去十幾年,中國對世界石油使用增長的貢獻率達四分之一,過去幾年,它已成為增長最快的石油消費國。位于巴黎的國際能源組織表示,到2030年,中國的石油進口量將達到美國目前的水平,與其目前的進口水平相比,增長8倍。該組織執行干事羅伯特·普里德爾(Robert Priddle)說:“這使得中國的能源發展不僅對于中國,而且對于世界都至關重要。”
在中國,能源安全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毛澤東時代的口號是自力更生。但是,中國官員現在承認,這已不再現實。中國國土資源部部長田鳳山7月份鮮有地談及這一話題時說,對進口的依賴,“將極大地增加石油資源供應的風險。這將影響到國家確保石油資源及經濟和政治穩定的能力。”
中國能源消費的上升,礦物燃料使用的增加,也使它有可能成為影響全球變暖的大國。20世紀90年代末,雖然經濟增長,中國的廢氣排放量實際上仍然減少了。其措施主要是讓工廠和家庭停止使用煤,改用更加清潔的石油和天然氣,并發展能源密集度相對較低的產業,如消費電子和服裝,而不是鋼鐵。但排放量最近似乎又重新上升。去年,中國的煤消費量上升5.4%,石油和天然氣的使用也同時上升。
中國的經濟學家相信,石油消費的上升,主要是因為城市居民目前仍處于初步階段的由自行車和公交轉向私人汽車的交通方式大轉變。今年頭7個月,與去年同期相比,中國汽車銷量增長40%,這其中部分原因是由于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后降低關稅,增加進口配額,從而使人們對汽車價格的承受能力提高。
1993年,中國由凈石油出口國變為石油進口大國。這使它對中東事務更加積極。但最近,中國謀求獲得盡量可靠的能源供應,這意味著要盡可能遠離中東。7月4日,一個由國內外能源公司組織的財團宣布,它將投資33億美元開采中國西部氣田,投資52億美元于西氣東輸工程。8月8日,中國與澳大利亞達成協議,為廣東省購買為期25年、金額110億至130億美元的液化天然氣,并說它已開始與印尼進行獨家談判,為福建省購買金額達80至100億美元的液化天然氣。
中海油公司首席財務官稱,中國正在研究計劃,通過從澳大利亞或其他國家采購,使廣東省的天然氣采購量增加一倍,福建的采購量可能也會翻番。今年年初,中海油收購了印尼五、六座油田,一周前還宣布以3.2億美元收購澳大利亞西北大陸架氣田5%股份。它還正在談判收購印尼氣田的股份。
能源公司經理們表示,中國正在探討多種方式,從西伯利亞購買更多能源。從西伯利亞貝加爾湖附近地區通往中國大慶一座大煉油廠的石油管道正在鋪設之中。中俄正在聯合研究,鋪設從貝加爾湖地區至大慶或北京的天然氣管道。中國還邀請俄羅斯能源巨頭俄羅斯天然氣工業公司參與開采中國西部氣田。這是鋪設從沿西伯利亞西部邊界更大的氣田至上海的橫貫中國的天然氣管道的前奏。
在減少國家干預的步伐下,中國的計劃經濟發生了重大轉變,1993年中國廢除了能源部。1998年這些行業中的許多管理部門改制為以盈利為目的的國有公司,但這也使能源的協調開發和戰略發展遇到了困難。
另一個后果是注重能源生產而不注重保存。現在,中國的汽油價格與美國一樣,是石油進口國中最低的,相當于歐洲零售價的1/3。為了不鼓勵汽油消費,歐洲對汽油課以重稅,汽油價格達到每加侖4美元以上。中國人大對開征汽油稅進行過兩年的討論,但并未付諸實施。
國家發展與計劃委員會正在制訂中國的能源政策,其內容涵蓋管道線路到與外國的液化氣合同等。但該委員會負責能源的人員不足20人,要解決擺在他們面前的問題有一定難度。中國政府的能源研究所人員比它多幾十個。相比之下,美國能源部有1.6萬人,其中至少有400人在某種程度上參與政策制訂,而另外數百人則執行有關規章。
盡管中國的三大上市國有能源公司——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正在中國積極進行開采,跨國公司經理們懷疑它們是否能找到很多的油,不過,經理們認為有望發現更多的天然氣。殼牌東北亞區董事長譚愛嘉(音)說:“(中國)在石油勘探和開采方面已經相當成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