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這首千古傳誦的詩句是我國唐代著名詩人李白在流放期間,經過三峽時所作。三峽的“啼猿”應當是長臂猿。據記載,古時長臂猿曾廣布于我國的南方,數量頗多。40年前(1961-1962)筆者在云南西雙版納考察時,曾住在勐臘縣招待所,每日清晨都能聆聽到長臂猿的清脆而婉轉的啼鳴,徒步循聲行進一個多小時(僅距縣中心五六公里)便能觀察到小群長臂猿在樹林中活動。當年全縣長臂猿的數量約有600只左右。后來,由于墾荒、種植橡膠、毀林,自然環境遭到破壞,到了20世紀80年代末期,據說全縣野外的長臂猿已不足40只了。海南島的長臂猿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島上12個縣都有分布,總數約2000只;到了20世紀90年代僅僅殘存15-20只。我國其他地區過去曾有分布的,在近三四十年都相繼絕跡。現僅在云南和海南存有約500只左右的長臂猿。長臂猿是我國國家I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也是瀕危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CnES)I類保護物種。
長臂猿屬靈長目、長臂猿科,計有9種,都是東南亞的特產動物。它們沒有尾巴和頰囊,是小型的類人猿。一般體重在5-10公斤,體長0.5米。前肢特別長,雙臂平展可達2米。雌雄兩性毛色不同,雄性是黑色或深褐色,雌性為灰黃色。出生不久的嬰猿毛色是白或淡黃。 長臂猿是典型的樹棲動物,常年棲息在熱帶、亞熱帶的雨林中,很少到地面上活動。長臂猿行動敏捷,用其雙臂相互交錯移動,像藹秋千似的,從一棵樹悠向另一棵樹,幾米甚至十幾米的距離能一蕩而過,似乎是飛躍,極其神速。它們一旦落到地面便拙笨不堪,因其前肢過長,只QD站立行走;為了找平衡,不得不將雙臂高高舉起,像是“投降”。長臂猿結成五六只或八九只的 小群在一起,群中由一只雄性成年猿率領,其它為雌猿和幼猿。許多資料介紹它們是嚴格的一夫一妻制,但在實際觀察中卻發現,群中雌猿有同時育仔的現象。每個長臂猿群體都有一定的領地范圍,它們以漿果、果實等植物性食物為主,也兼食鳥卵、小鳥及昆蟲等。長臂猿的繁殖期不大固定,每二年繁殖一次,每胎一仔,孕期在八九個月。除母猿外,其它雌猿也都愛護幼猿,幼猿五六歲后即成年。長臂猿的壽命一般在30-40年。長臂猿是著名的“歌唱家”,群中由一只聲音高亢的猿領唱,其它的猿呼應,鳴聲嘹亮,在數里外的山林中也可以聽到。
2002年12月7日,國家郵政局將發行(長臂猿)郵票一套4枚,郵票圖案采用的就是我國的4種長臂猿:
白掌長臂猿的手及足為白色或淡白色,面部周圍形成明顯的白色面環。曾分布在我國云南南部的盂連、西盟和滄源。現主要棲息于滄源南滾河自然保護區。
白頰長臂猿與黑長臂猿相似,惟雄猿面部的雙頰為白色毛。分布于云南勐臘縣和綠春縣黃連山自然保護區。
黑長臂猿也叫黑冠長臂猿,雄猿全身毛色黑,頭頂的毛較長,豎立于冠上。現分布在云南的綠春黃連山、景東無量山、新平哀牢山、臨滄大雪山、滄源南滾河自然保護區和海南的壩王嶺自然保護區。
白眉長臂猿毛長密而蓬松,雄猿毛色黑,雌猿體毛金黃。兩性均在眉額處有二道白色毛紋,形如白眉,故名“白眉長臂猿”。幼猿出生時全身灰白色,半年后雌雄幼猿褪為黑色體毛,在青春期時雌猿才為艷麗的金黃色。分布于我國云南西部的高黎貢山自然保護區和盈江銅壁關自然保護區。
責編/叢志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