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航抵美洲的歐洲人
哥倫布(1451-1506)是意大利航海家。據史料記載,他是第一個航抵美洲的歐洲人。他生于熱那亞,年輕時當過水手。1476年移居葡萄牙,研究天文學,相信地圓說;向往東方的財富,曾向葡王提出向西環球航行、探索通往東方印度和中國的海上航道的計劃,遭到拒絕。1485年移居西班牙。經過4年的周折,他的計劃終于得到西班牙國王和王后的支持,給予他上將的名義以及金錢、船只、致東方君主的國書。哥倫布于1492年8月3日進行第一次遠航,橫渡大西洋到達巴哈馬群島、古巴、海地等地,于1493年3月返航。此后,他又于1493-1496、1498-1500、1502-1504年3次西航,先后抵達牙買加、波多黎各及中、南美洲大陸沿岸一帶。哥倫布始終誤認為他西航所到之處是印度,故稱當地人為“印第安人”。由于他的遠航最后并沒有為西班牙提供預期的黃金等財富,其特權遂被國王剝奪。
葬身之地頻頻搬遷
哥倫布富有理想的心智和大膽無畏的精神,這給他帶來了榮譽和財富。但他粗暴的脾氣和貪婪的性格,使他最后陷于眾叛親離的境地,1506年5月20日在貧病交加中死于西班牙的巴利亞多利德市。雖然哥倫布生前曾表示希望能被葬在自己發現的“新大陸”,但由于種種原因,他死后還是被葬在巴利亞多利德市的一個修道院中。3年后,西班牙當局將其遺骸遷到塞維利亞的一個修道院,這座城市是當時歐洲前往新大陸探險的中心。1526年哥倫布的長子迭亞哥去世,亦被葬于其父之側。幾年后,迭亞哥的遺孀瑪麗亞向西班牙法庭提出申訴,要求按照哥倫布的遺愿將其遺骸遷往伊斯帕尼奧拉島安葬。伊斯帕尼奧拉島位于加勒比海北部,是西印度群島的第二大島。該島的東部現為多米尼加共和國的領土。1492年哥倫布首次遠航時在此登陸并為其命名,“伊斯帕尼奧拉”意為“小西班牙”。當時,哥倫布任命他的兒子迭亞哥為“新大陸”第一任總督。
1537年,瑪麗亞在得到有關部門的批準后,將其丈夫和哥倫布的遺骸遷到位于伊斯帕尼奧拉島的圣多明各大教堂,這座大教堂始建于1523年,是拉丁美洲最古老的教堂之一。哥倫布的遺骸被安葬在圣多明各大教堂祭壇的右側。
1795年,法國從西班牙手中奪取了伊斯帕尼奧拉島。由于西班牙人認為哥倫布的遺骨是國家的財富,不能讓其落到外國人手里,于是他們根據200多年前留下的文字記載,從祭壇的右側挖起遺骸,運至古巴哈瓦那的一個教堂中安葬。1898年西班牙在美西戰爭中戰敗,被迫將古巴劃給美國;由此,哥倫布的遺骸又從哈瓦那再次橫渡大西洋,回到西班牙的塞維利亞。哥倫布的遺骸數次漂洋過海,葬身之地頻頻搬遷,至此似乎可以“人土為安”了。但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新的情況出現了。 多米尼加找到“哥倫布遺骨” 1877年,當工人們在修復圣多明各大教堂時,在大教堂祭壇的左側挖出了一只古董箱子,里面有一個盛有多塊遺骨的銀色大盒子,上面還刻著“杰出和高貴的人——克里斯托弗,哥倫布先生”的字樣。于是澄清了一些歷史上遺留下來的疑惑:所謂祭壇的左側、右側,其實是取決于下葬時遺體面對祭壇的方向。多米尼加方面因此認定,1795年被西班牙遷到哈瓦那的遺骨實際上是迭亞哥的遺骨,而哥倫布的遺骨一直都保存在圣多明各大教堂內。
1892年,在紀念哥倫布發現美洲400周年之際,多米尼加成立了“國家哥倫布委員會”,舉辦各項紀念活動,其中一項內容就是修建哥倫布陵墓,當時仍將墓址暫定在圣多q9各大教堂內。陵墓于1898年12月5日正式動工,為哥特式風格的紀念碑型,碑高14米,坐落在lO.7x12.2米的長方形墓基上;哥倫布的銀骨灰盒就放置在陵墓中心的青銅甕中。
當時,多米尼加各界普遍認為將哥倫布陵墓修建在教堂里是不恰當的,應該專門另修建一座宏偉的陵墓,以表達人們對這位偉人的紀念與崇敬。早在1852年,多米尼加就有一些學者提出要為哥倫布修建一座燈塔式的紀念館。1914年,威廉·普爾曼又重新提出在圣多明各海岸修建燈塔紀念館的設想。1923年4月24日,在智利首都圣地亞哥舉行的第五屆國際美洲會議做出決定:在圣多明各海岸修建哥倫布燈塔紀念館。新設計的哥倫布燈塔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平面呈十字架形,東西長207米,南北寬60米。這一方案由英國建筑師格里弗設計,是從1928年舉行的國際大賽中的455件參賽作品中挑選出來的(這次大賽有48個國家參加)。哥倫布燈塔設計方案確定以后,美洲許多國家都感到興奮。以哥倫布名字命名的國家——哥倫比亞,在1956年哥倫布逝世450周年之際,率先將哥倫布燈塔的形象搬上了該國的郵票(圖①)。
好事多磨的“哥倫布燈塔”
由于資金不足,加上多米尼加國內政局長期不穩,致使燈塔工程修修停停,進展非常緩慢。直到1966年巴拉格爾當選總統后,工程才得以加快。巴拉格爾連任了3屆總統;在任期內,他鼓勵大規模地開 展工程建設和吸收外國資本,并一直關心哥倫布燈塔工程。1992年該燈塔終于修建完成。這一年的10月12日,多米尼加專門發行郵票,以示慶賀(圖②)。
這座燈塔最初的設計構想,是修建一座哥倫布陵墓以紀念這位偉人。后來按照巴拉格爾總統的要求,將陵墓建筑進行擴展,成為一座展示美洲各民族歷史的展覽館。現在館內共建有63個展廳,展示著美洲不同民族的文化和歷史。
1992年,在慶祝哥倫布發現新大陸500周年的慶典活動中,多米尼加政府正式將哥倫布的銀骨灰盒從圣多明各大教堂的陵墓中移至哥倫布燈塔,安放在燈塔中部的白色大理石陵墓之中。這座兼具燈塔、陵墓、展覽館的建筑,造型美觀,氣勢恢宏,在多米尼加、甚至在整個加勒比海地區都是最明顯的標志。尤其是到了晚上,其夜景更為壯觀,燈塔上的157束光柱直射蒼穹,在數公里之外都能看到;燈光與各色旗幟交織在一起,象征著世界各種文化、種族、信仰的融合與團結。自1992年10月16日陵墓正式向公眾開放以來,每年都吸引著世界各地的眾多游客前來觀光游覽。
孰真孰偽?有人建議開棺檢測
然而,關于哥倫布葬身之處的爭論并沒有就此結束。最近,西班牙塞維利亞市一所中學的歷史教師馬西亞爾·卡斯特羅和生物教師塞爾希奧·阿爾加拉達提出,要弄清哥倫布遺骸真偽的唯一辦法就是挖出兩地的遺骸,從中提取人體遺傳物質DNA(脫氧核糖核酸),然后將其同哥倫布的一個私生子埃爾南多·哥倫布的DNA進行比較。埃爾南多的遺骸目前葬在塞維利亞市的教堂中,這也是哥倫布后人中唯一保存完好的遺骸。
對于兩位教師的提議,塞維利亞市政府立即表示支持,西班牙格拉納達大學基因識別實驗室也表示愿意為這一計劃提供技術服務。但是,要想實施這一計劃還存在著不少難題。
首先,通過DNA檢測來解開歷史謎團,雖說目前已有不少成功案例,但通常只能追溯到200多年前,而哥倫布的遺骸畢竟已有500年歷史了,遺骸中的DNA一般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得難以辨認,實驗的真實性不敢保證。其次,西班牙塞維利亞大教堂和多米尼加哥倫布燈塔紀念館都未對這一計劃表態。哥倫布燈塔紀念館的負責人還指出,是否允許用科學的手段來“打擾”哥倫布的遺骸,該不該將哥倫布“開棺驗尸”,此事影響重大,可能還得由國家高層領導親自決定。看來,關于哥倫布究竟葬身何處,目前仍然是個謎。
責編/郝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