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郵票發行代理活動日趨活躍。郵票的商業化,在世界上養活了一批郵票代理商。他們包攬了郵票的選題制定、設計、印刷、發行銷售等各個環節,然后支付給一些國家少量的費用。有不少國家的郵票根本沒有到過本國,就完成了郵票發行的各個環節。在這方面,最著名的是設在美國紐約的“國際間集郵機構”和英國的“皇冠代理公司”。而一些中小公司以及郵政機構也樂此不疲。這些代理商往往同時代理多個甚至幾十個國家的郵票發行工作,因此他們很容易地就能組織起很多國家同時發行統一的熱門題材的郵票。
5.集郵者數量銳減,集郵經營日益困難。受郵票升值減緩和收藏多樣化等因素的影響,當代各國集郵者數量普遍減少。各國的集郵經營日益困難。在不少國家和地區,各國郵票不再像以往那樣緊俏,常??梢苑奖愕匾悦嬷蒂I到好幾年前的郵票,而這些郵票往往早就超過了發行期了。郵票的滯銷,甚至使一些多年來大量發行郵票的國家也很少發行甚至不再發行郵票。赤道幾內亞、幾內亞比紹、海地、塞內加爾等國家都曾經是前幾年郵票發行種數排在世界前列的國家,而2000年,赤道幾內亞僅發行郵票9種,后3個國家則連1枚郵票也沒有發行。在郵票誕生地的英國,不久前,英國最后一家郵票商店宜布歇業。各國郵商普遍感受到集郵經營的巨大壓力,紛紛轉行。而瑞士郵政最負盛名的科瓦希爾郵票印刷廠在2002年宣告歇業。這些享有盛譽的集郵經營巨頭的淡出,充分說明了集郵經營面臨巨大壓力。
郵票和集郵活動的發展變化及其前景預測
160多年前郵票的產生,源于人們對于通信和通信活動管理的需要。而郵政的式微和郵票的失寵也正是人們需求減弱的表現。電子郵件、電話、傳真等現代化通信工具的采用,極大地壓縮了郵票的生存空間,這種趨勢有增無減。即使在集郵活動中,郵票的使用也十分有限。比如國際間的集郵交換,傳統的方式往往是先通過信件聯系,然后開始實物交換,花費的時間很長;而現在的交換則是先發電子郵件,把交換條件講清楚,然后通過郵政來交換實物。一些郵票研究者也不再依靠郵票實物來進行研究,他們可以遍覽有關的集郵網站,然后下載他們需要的任何圖片文字。目前世界各國都出現了一大批這樣的集郵研究者。
事實上,各國郵政都清楚地意識到這樣的挑戰,也積極采取各種措施來應對。具體措施包括:
1)裁減郵票發行的種數。盡管世界郵票的發行種數呈上升趨勢,但相當一部分國家的郵政部門近幾年采取減少郵票發行種數的做法,重新回到嚴肅的發行政策道路上來。
2)縮減郵票發行量。有資料顯示,目前各國郵票的總發行量每年都有不小幅度的下降??s減發行量,一方面降低了庫存,另一方面也縮小了郵票供給和需求的矛盾,提高了郵票的價值。
3)增加個人參與程度。傳統的郵票是單方面的、灌輸式的,郵政部門發行什么,集郵公眾就接受什么,集郵者參與程度很低。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人們對于郵票的興趣。而為了增加社會公眾對郵票的參與程度,有30多個國家推出了個性化郵票,允許人們自行決定郵票中某一部分的圖案和文字,從而使他們得以參加到郵票發行中來。這樣,郵票發行活動就變成雙向的、互動式的。從目前情況看,這種做法在各國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吸引了包括許多非集郵者在內的社會公眾的廣泛參與。
4)把郵票的購買對象由集郵者向非集郵者延伸。各國郵票的傳統客戶主要是集郵者。而在集郵者的購買力有限的情況下,各國郵政紛紛把推銷的觸角伸向非集郵社會公眾。如一些國家的郵政經常發行一些電影明星、歌星的郵票,吸引那些“追星族”來購買,效果不錯。
5)設置懸念,故弄玄虛。澳大利亞、法國等發行郵票之前往往經過精心策劃,事先發布一些消息,或者有意把公布的郵票圖案的某些部分預留起來,制造神秘氣氛,吊起集郵者的胃口,然后借勢推銷。
6)穩住原有的老客戶。各國郵政在服務客戶方面不遺余力,力求穩住基本隊伍。他們常常向郵票訂戶免費派發各種集郵宜傳資料,時不時還會送上一些小禮物。而對于預訂服務更是極盡周到之能事。坦率地說,西方集郵發達國家的郵政部門十分注意吸收集郵訂戶的意見,常常利用各種場合聽取顧客意見,而且聞過則喜,從諫如流。他們的服務如同其他商品的服務一樣,讓人有如沐春風的感覺。
但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是,這種種做法對于日漸衰弱的郵票來說作用有限。在各方面因素的作用下,郵票已經走過了它與社會公眾的“蜜月期”,人們對于郵票的興趣大不如前。如何保持郵票發行的連續性,郵票如何繼續生存下去,已是擺在各國郵政人員面前一個十分嚴峻的課題。
集郵來自于郵票發行。郵票的走向與集郵密切相關。面對洶涌的郵票發行潮和郵票本身的眾多變化,各國集郵者普遍感到一種深深的困惑。按照傳統的逐套收集方式來集郵,即使是經濟發達國家的集郵者也感到吃不消。而采用專題集郵的方式來集郵的話,大量的專題郵票又有著很強的商業性,集郵者保值增值的愿望很難實現。在這種困惑中,相當數量的儲蓄型集郵者退出了集郵領域。即使是堅持下來的集郵者也改變了集郵的路數。這種改變造成了集郵者的大分化。
就目前情況看,集郵者基本上可以分為4類:
第一類,追求古典型。這類集郵者占少數,他們厭倦于新發行郵票的集不勝集,反對郵票的商業化,于是把集郵重點轉向了早期的郵票和郵政史,掀起一股“復古”之風。從我國的情況也可以看出這一變化,目前,傳統集郵類、郵政史類、郵政用品類郵集在全國郵展中占的比重相當不小,很多中青年集郵者也都把目光轉向早期、中期的郵票、郵品。這一類型的集郵者堪稱集郵活動的中堅力量。
第二類,擴大范圍型。也就是把集郵作為收藏的一個類別,同時收集電話磁卡、煙標、錢幣等其它收藏晶。這類集郵者的存在,正是目前全球掀起開放類集郵、“廚房集郵”、試驗類集郵等新的集郵方式的重要原因。
第三類,專題收集型。這一類集郵者堅持集郵的傳統陣地,但收縮集郵范圍,根據個人興趣和愛好選擇不同的專題,遍采世界各國郵票。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這一類集郵者,也常常把目光投向較為早期的郵晶,而對近期的郵晶往往興趣不大。
第四類,返璞歸真型。這一類集郵者純粹把集郵當作一種娛樂,他們主要收集世界各地或者本國的信銷票,對需要花錢去買的新票則不感興趣。他們追求郵票收集的數量和品種,而不顧及郵票價值。他們在全世界組織了龐大的交換網絡,所有的花費就是從信封上剪郵票和洗郵票的時間以及與各國集郵者交換的郵費。這種集郵方式正是早年的集郵者所走的道路,可謂返璞歸真。這一類集郵者在西方國家中占相當的比重。這些集郵者對近期郵票的需求同樣是很少的,這也是造成全世界范圍內新郵滯銷的重要原因。
由于集郵者數量的銳減,各國的集郵組織也都日子難過。世界上不少具有幾十年甚至上百年歷史的集郵組織都面臨會員人數急劇下降、集郵組織經費困難、人不敷出的困境,很多大型的集郵活動不依靠民間和商界的贊助則很難開展。不少民間集郵組織宣布解散或暫?;顒?,集郵刊物的數量也日益減少。即使是作為國際集郵界領頭羊的國際集郵聯合會,近年來也不斷迎合集郵的變化,改變其原來的權威面孔,展現出了難得的親民姿態。如近年來國際集郵聯倡導開放類集郵、逐步放寬各種郵展的規則等做法,都是為適應集郵新變化、維持自身生存而做出的。
在這樣一個郵票和集郵日漸式微的時代,郵票發行部門、集郵組織最重要的一個任務,就是如何保持和激發集郵者的興趣,最大限度地滿足他們的需要,盡量減緩集郵隊伍的流失速度??梢韵嘈?,集郵在經過這場跨世紀的大風大浪的蕩滌之后,將少一些浮華、多一份理性,因為留下來的都是真正的郵迷。由于他們的存在,集郵將擁有更加美好的明天!
參考資料:
1.Scott Stamp Monthly,USA(美國斯科特郵票月刊) 2.Linn’s Stamp News, USA(莢國林氏郵票新聞) 3.Michel——Randschau,Ger-many(德國米歇爾郵票月刊) 4.Scott Standard Postage StampCatalogue,USA (莢國斯科特標準郵票目錄)
責編/黃玉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