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內銀行控制不良貸款比例要求的提高,各銀行紛紛加大了不良貸款的壓縮力度。在壓縮不良貸款過程中,以物抵貸收回貸款成為一種比較有效的清收手段。但在通過以物抵貸使不良貸款余額下降的同時,以物抵貸資產余額卻在不斷擴大。由于以物抵貸資產情況不同,也就存在不同程度的折損風險。因此,及時處置、消化以物抵貸資產,避免信貸資產的二次損失,成為各銀行的當務之急。
以物抵貸資產處置中遇到的問題
以物抵貸資產的處置,各銀行普遍采取公開拍賣、協議轉讓、出租、自用等方式。其中以公開拍賣和協議轉讓采用的較多。
在實際操作中影響以物抵貸處置的主要問題有:
1價格波動。以物抵貸房產為例,我們可以看到近幾年房產市場總體呈底部徘徊,逐步摸高的趨勢,至2001年達到相對高點。如果簡單強調處置變動,在市場低迷的時候處置,由于抵債房產一般都存在帳面價值高于實際價值的問題,這樣價值大幅波動,原貸款二次損失的問題將不可避免。
2支出和費用。銀行在以物抵貸資產入帳至處置過程中,會有多項支出和費用要承擔,這些額外的支出銀行方面只有通過處置以物抵貸資產后才能予以消化,這樣就大大增加了處置成本,提高了處置難度。以房產類資產入帳和處置的全過程為例:銀行在接受房產入帳時要交的交易契稅;房產空關期間物業管理部門按照有關規定有權要求交納物業管理費;房產處置后稅務部門認定該種轉讓行為是企業出售不動產,并不認可該種轉讓的實質是銀行回收貸款,因此要按成交價格的5%交納營業稅,如通過中介機構處置,還要視情況按成交價格支付1%~5%不等的中介費用。銀行前后須支付的支出和費用有可能占到抵貸房產價值的10%以上。
3有價無市。銀行在處置以物抵貸資產中遇到的問題,不僅涉及簡單價格問題,而且還與市場需求密切相關。不少抵債資產自身價格很高,但市場客戶群體相對較小,因此即使價格做了調整,依然是應者寥寥。銀行不可能為了處置,一味調整處置價格,而另一方面大量資金沉淀在以物抵貸資產中,遲遲不能產生新的效益。例如工藝品類以物抵貸資產,能用于抵償銀行債務的高檔工藝品,價值一般較高,但工藝品特別是高檔工藝品的消費市場相對較小,在經濟發展較快的時期,集團客戶、民營、私企是其主要消費群體。一旦經濟發展停滯,則這個消費群體的數量就會萎縮。像企業用于抵償銀行債務的翡翠玉器、紅木雕塑、針織繡品等等工藝品,盡管自身價值較高,但再高的價值也需要通過市場變現才能體現。面對蕭條的工藝品消費市場,銀行欲售無門,只得閑置。
4自身瑕疵。以物抵貸資產,是企業走投無路之際才拿出用于抵償銀行債務的資產,因此不少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銀行出于最大限度保存貸款的考慮才收取這些資產,但并不意味這些資產自身問題已得到解決。這往往給處置帶來障礙,影響資產的處置。如某銀行的一批抵貸房產,在辦理房產證轉移產權的過程中,由于房產開發商和動遷居民之間存在矛盾,居民強占了開發商的部分未銷售房產,其中也包括抵償銀行的幾套住房。此后,雖然勝訴,但問題久拖未決。銀行畢竟不是房產公司,有專門的人力、精力和財力去解決這些問題,只有暫時擱置。諸如房產帶租約抵貸、抵貸房產無產權證等這樣的問題房產,市場是不接受的,因此資產自身的瑕疵會直接影響到銀行處置變現。
上述這些問題,是在以物抵貸處置過程中常見的影響銀行順利處置以物抵貸資產的問題。這些問題的產生有的是受現行法律、法規在銀行經營業務的規定的影響,也有的是抵貸資產本身的問題。筆者認為,根據不同情況制訂相應的措施,可以將上述問題的影響降到最低水平。
目前的應對措施
1外包托管。四大國有商業銀行都有各自的資產管理公司,因此完全可以通過資產管理公司采取靈活的市場化運作方式處置以物抵貸資產。而各中小商業銀行在目前情況下可以考慮成立或聯合成立獨立于本銀行之外的類似機構,將已抵貸或將抵貸的資產通過各種方式轉交該機構,委托其用市場化的手段最大限度地使以物抵貸資產保值、增值。在目前分業經營的大格局沒有改變,以《商業銀行法》為首的一批涉及銀行業務的監管法律、法規還在產生效力的情況下,對商業銀行而言,通過委托資產管理機構托管、處置以物抵貸資產,優點是顯而易見的:一是可以采取純市場化的操作手段,因地制宜靈活地處置資產;二是資產管理機構有專業的人才,能及時把握市場動態,適時處置資產;三是通過資產管理機構托管,可以使商業銀行避免陷入在處置資產和違反《商業銀行法》等金融監管法律、法規之間兩難的境地;四是通過委托資產管理機構的全方位介入,可以減少不必要的費用支出,在不違反法律、法規的前提下將原貸款的二次損失降低。
2打包處置。處置以物抵貸資產,銀行最關心的無非是資產保值,減少支出和費用。但以物抵貸資產情況各不相同,處置時有的市場接受度高,其處置價格高,處置容易;有的市場接受度低,其處置價格自然就低,處置困難。如果分個案處置,市場接受度高也許能做到保值,在某些情況下還可能實現少量增值;但市場接受度低,就可能面臨比較大的二次損失。而以物抵貸資產的處置,只是銀行清收工作的一部分,銀行不可能將大量的精力放在上面,也不具備把握不同資產市場的能力,鑒于這種情況,銀行在處置時完全可以按類將資產集合成一個“資產包”(如房產類、設備類、車輛類、股票類等等),在充分評估論證的前提下,整體處置“資產包”。這樣做有兩個益處:一是通過適當減低市場接受度高的資產處置價格,較大提升市場接受度低的資產處置價格,使整體的處置收益高于按照個案處置的收益之和。二是集中處置,有利于減少各項處置費用的支出,減低處置成本。整體處置方案,實現了集約化經營,有利于銀行,也有利于接盤方,可以實現“雙贏”。
3以租代售。商業銀行急于將以物抵貸資產變現,主要是考慮到《商業銀行法》中明確規定:商業銀行因行使抵押權、質權而取得的不動產或者股票,應當自取得之日起一年內予以處分;商業銀行不得投資非自用不動產。但以物抵貸資產并不完全是銀行行使抵、質押權所得,更不是銀行的對外投資,而是收回貸款的一種表現方式而已。因此圍繞其處置開展的一系列工作只能視為銀行清收貸款工作的延續。基于上述觀點出發,銀行在處置以物抵貸資產,還應適當加大通過出租方式處置以物抵貸資產的比重。資產閑置是不能產生新的效益,而銀行作為企業追求的正是效益。通過資產出租能使那些自身存在這樣或那樣問題,一時不適應出售,但可以出租的資產為銀行帶來效益,減少或避免因閑置而產生的諸如物業管理、保管、倉儲等費用支出。等到各方面條件成熟后再行出售,那么出租的收益和出售收益之和必然比單純的拍、變賣出售收益要大,銀行也達到了最大限度保全資產的初衷。
4留為自用。在以物抵貸資產由于自身存在處置障礙或是面臨有價無市而擱置的同時,銀行每年用于網點建設、添置自用固定資產都有大量的投入。銀行不妨考慮將部分適用的、并且自身品質尚佳,但一時又無法處置變現的諸如以物抵貸房產、工藝品等留為己用。這樣既節約了部分經營支出,又有效的避免了以物抵貸資產處置可能造成的二次損失,并且解決了資產閑置的種種問題,可謂一舉多得。
目前以物抵貸資產的處置中存在的種種問題是發展中的問題,除了依靠銀行自身探索合適的處置變現方式外,還要依靠政府在各方面予以政策支持。只有這樣才能有效避免原貸款的二次損失,使以物抵貸資產早日為銀行產生新的效益,從而達到政府、銀行、企業多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