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品質”這個詞,我還是第一次聽說,但含義我明白。
現在,我們消費者容易受騙挨宰的已不僅僅是某些商場、飯店,還有被醫療品質所涵蓋的地方,紅十字在一些地方簡直成了陷阱,稍不留神就可能把你陷進去,你不僅渾然無察,還可能向設陷阱的人連聲道謝。
慘痛的實踐逼迫我們徹底放棄了“有病亂投醫”的盲動,“碰運氣”兵適合買彩票,在醫療問題上碰運氣,我們是要付出代價的。
某公司職員馬某,因腫瘤住院。他先不急于手術,而是巧妙地通過重癥監護室的護士了解醫生的醫術醫德情況。每位手術后的病人,都要送進重癥監護室,醫生的底細護士最清楚,誰手術的病人恢復最快,誰的活干凈漂亮等等。之后,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一位口碑最好的只有43歲的南方籍醫生。為了省錢和安全,他在手術前向醫生提出三項請求。①不到萬不得已堅決不輸血(近來因輸血而感染疾病的現象時有發生)。②手術后,重癥室的監護時間盡量減少(每日監護費1150元)。③用貴重藥品前請與家屬商量。并征得同意。結果,馬某的醫療費用比同樣病例的病人節省了近30%。
一點不錯,那個少花錢卻治好病的馬某就是在下。事情雖說已過去兩年多,但至今仍心有余悸,我在為自己慶幸的同時,又為別人——盲目就醫——不走運的患者遺憾和痛心。
我現在才明白,患者去醫院治病所以有走運、不走運之分,完全是由我們的醫療品質欠佳造成的,只有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才能真正理順醫患關系。
張之鴻(北京某醫院腫瘤科副主任)
以我從醫三十年的經驗看,影響我們醫療品質提升的主要原因是患者缺少起碼的醫療咨詢。傳統而普遍的做法是,到處打聽或是聽別人介紹,然后便不辭辛苦地找某某醫院的“名醫”看病,這些“名醫”往往未必適合自己,喪失信心后又去找不同醫院的不同“名醫”。結果是看的醫生不少,吃的藥無數,卻還不清楚自己病情的來龍去脈;既使癥狀有所減輕,卻記不起是哪個醫生在起作用。醫療保險制度實行后,這種盲目就醫的現象仍未得到根本緩解。
迷信“名醫”,崇拜“名醫”,這一農耕文明時代的產物,在當今中國公眾的心里,仍根深蒂固。
這種迫“名醫”的后果是,工作經驗相對豐富的醫師的門診量嚴重超負荷,分配給每個患者就醫的時間自然縮短,加之一些醫院不盡合理的獎勵制度(如以工作量定獎金。掛號費提成等),醫療品質自然難以保證。
醫師看病需要有充裕的時間,安靜的環境,才能將專長和經驗發揮到極致。上述兩個基本條件如不具備的話,醫生的判斷就可能有誤。
在此,我想澄清一種不準確的觀念,這就是不允許醫生出差錯的觀念。醫生也不是完人,他需要學習新知識,他需要不斷積累經驗,他需要保持最佳的工作狀態。可以肯定:一生不出差錯的醫生,全世界也找不到的。編輯可能漏過錯字,銀行職員可能點錯鈔票,工人也允許出一定比例的殘次品,惟獨醫生不許出錯,可能嗎?
不要誤解,請相信絕大多數醫生是非常清楚自己工作性質的,他們幾乎每日上班之前都會自我告誡:千萬不要出錯。
由醫療行為的特質所決定,服務品質不等同于醫療品質,某些醫院經營業績好,同樣也不說明就是醫療品質好。近來,醫療保險制度已付諸實施,這就等于將全民健康托付給了某些社會機構,更準確地說是托付給社會醫療機構,而眼下醫療機構的經營者考慮最多的是經營效益(盡管他們本身的性質有所不同),往往忽略了醫療品質的重要,現在正是國家衛生管理部門、醫療單位和社會保險機構將醫療品質細則化、指標化的最佳時機。凌敬(某大學著名學者)
以往,一提到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便統計比去年多吃了多少肉,多吃了多少蛋,后來改成多吃了多少菜,多喝了多少牛奶,現在成了怎樣提高我們的醫療品質,社會進步的速度實在太快了。
我以為要提高我們的醫療品質難度很大,甚至說是可望而不可及。原因之一就是醫患雙方的社會身份還不夠平等。通俗地說,就是醫方還不能從人性、人道主義出發,對每一個生命個體都給予應有的尊重和呵護,我們現在還不具備那樣的人文環境和豐實的國力。
我們找大夫治病叫“求醫問藥”,醫生親自來治病叫“送醫送藥”,這一“求”一“送”注定了醫患兩方地位的不平等,由此而衍生的問題實在太多了。
在醫患關系中,是誰承擔著高風險?是患者!患者用自己的身體承擔著所有的醫療結果和風險,現在的法律還沒有足夠的力量來保護處于弱勢群體的患者權利。
據我查閱有關書籍、材料表明,病人至少應有5項權利需要保證。一是病人有獲得為治療他的疾病所必需的醫療服務的權利;二是病人有獲得尊重人的醫療服務的權利;三是病人有獲得公正的醫療服務的權利;四是病人有獲得費用節省的醫療服務的權利;五是病人有就關于自己病情做出決定的權利。此外,病人還應有知情同意權、保密權和隱私權。
醫院有醫療技術和條件的優勢,患者對醫院存在著“離不開,惹不起”的依賴性。一旦患者的權利受到損害,無人能為他們撐起一把“保護傘”。
1997年,河南南陽中級人民法院受理一起醫療糾紛案件,患者為防止醫院涂改病歷,偷偷進入醫生辦公室,在自己手上涂上鋼筆水,在每頁病歷的右下角留下指紋。患者在醫患糾紛中的無奈由此可見一斑。
最顯示患者弱勢地位的還是在醫療事故的訴訟中,醫療事故鑒定委員會這個本應以公正為使命,有獨立權威的社會機構,在我們這里它卻隸屬衛生主管部門領導,就像發生醫療事故的醫院屬于衛生主管部門領導一樣。“老子給兒子鑒定”能公正嗎?
蒙受傷害的病患者,在醫療事故訴訟中的勝出率不足5%。也實在不足為奇。
從2000年國內第一份手術公證書的鑒定至今,在某些大城市手術公證竟成了前衛意識,時髦之舉,表面上看,手術公證免除了醫生的后顧之憂,使病人得到救治的機會。但從另一面想,這不等于給醫生救死扶傷的天職,增加了附屬條件?這不是將醫療機構和醫生應承擔的風險、責任冠冕堂皇地轉嫁、推脫。
據說公證處并不愿做這種公證。一位公證員說得好,公證書應體現雙方的權利義務,但是這種公證書沒有體現出醫院應承擔哪些責任。可“患者及其家屬承擔一切后果及責任”卻是保留條款。
要想提高我們的醫療品質,必須首先立法,以法律的形式保障公眾的醫療權利,因為醫療行為不同于一般的消費行為,它關乎公眾的生命健康,從政府乃至全社會都要給予應有的關注。德國前總理科爾在任時,曾邀請21位學者專家組成咨詢委員會,制定出包括二十多項醫療行為的醫療法規,其中有一條就是醫生應將治療方法及過程詳細告知病人和家屬,此種做法是對病人知情權的尊重。
除宏觀工作外,提高醫療品質,還應從提高醫生素質這個微觀環節做起。評價醫生先從檢查他寫的病歷開始,很多醫生病歷寫得潦草如麻似天書,很少有人看得懂,這會給患者帶來多大的麻煩和負擔。作為醫生連寫清楚病歷的能力和耐心都沒有,能做好醫生嗎?
作者后記:2002年4月1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明確規定:因醫療行為引起的侵權訴訟,將由醫療機構就醫療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及不存在醫療過錯承擔舉證責任。改變了旺往由厚告方(患者)舉證的做法。此外,新通過的《醫療事故處理務例》也將于2002年9月1日起施行。這兩項法律法規對提升我們全社會的醫療品質,無疑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編輯 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