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11月6日,我空軍轟炸部隊在抗美援朝戰場上首次出擊,巧借風云,成功轟炸了美軍插在我軍側后方的一個釘子——大和島。
當時轟炸機的設備只能進行目視投彈,但是目標區上空的云成為完成任務的最大障礙。11月5日,密切監視戰區天氣的氣象人員發現出現在黃海的鋒面氣旋,冷鋒呈東北-西南走向,正緩慢向東南移去,連續幾天的陰天隨著冷鋒過境將轉晴。氣象人員及時向指揮所報告天氣預報:“11月6日遼東半島至大和島地區受冷鋒后冷氣團影響,天氣將轉晴,而三八線以南敵空軍機場在冷鋒前暖氣團的控制下為陰雨天氣,天氣形勢有利于我方而不利于敵。”空聯司立即發出戰斗命令,11月6日14時35分,空8師的9架圖-2轟炸機在沈陽于洪屯機場布滿低云的天氣下起飛升空。
9架轟炸機在云上與擔負全程護航的16架“拉-11”活塞式殲擊機組成混合編隊,在上空兩個團的“米格-15”噴氣式殲擊機掩護下,比翼齊飛,共赴戰場。此時,轟炸機帶隊機長韓明陽的心中仍然七上八下,目標區的云是否也是這個狀況,會不會發生氣象員預測之外的情況?
十幾分鐘后,機群到了鴨綠江口,云量驟減。接近大和島,轟炸機群緊緊編好戰斗隊形,冒著敵人密集的防空炮火以及炮火激起的氣浪,顆顆炸彈像長了眼睛似的落向大和島。島上頓時大火四起,濃煙滾滾,其中幾顆炸彈落到了彈藥庫上,引發了一連串的劇烈爆炸。敵少將作戰處長和海軍情報處長等60余人被送上了西天,我機群則安全返航,無一傷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