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彩霞
陜西作為西部強省,要支撐起“歐亞大陸橋”,必須盡快探討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
一、以信息技術進行科技革命,將高新技術產業滲透于傳統產業,走有陜西特色的新型工業化道路。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就生產技術領域的技術手段改造而言,就是要以電子化的自動控制技術全面替代靠人直接操縱的傳統機械化技術。將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和戰略性重組與信息化建設緊密結合起來,以提高傳統產業市場競爭力和整體實力為目標,促進傳統產業優化升級并拉動對高技術產品的市場需求。陜西傳統優勢企業大部分在制造業領域,產品品種少,檔次低,附加值和技術含量低。要從制造大省向制造強省邁進就必須利用信息技術產業的高成長性、高關聯性和高滲透性帶動傳統產業的升級,催生出一批“新產業”——光機電一體化產業、光學電子產業、汽車電子產業等,運用軟件技術改造一批傳統產業,爭取創造出一些傳統產業與軟件技術相結合的新方式。陜西作為西部地區老工業基地,應堅持“傳統優勢產業高新化、信息化、規模化”的思路,著重抓好電子信息產業、能源化工產業、裝備制造產業、紡織產業、醫藥產業、食品加工產業、建筑材料產業、有色冶金產業的信息技術改造。這一新型產業體系以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導,裝備工業為支撐,能源原材料工業為依托,“一線兩帶”型工業為配套。
二、以信息化再造傳統優勢企業,為傳統工業的騰飛插上強有力的翅膀。以傳統制造業為中心的現代工業加快推進信息化,一方面實現工業流程自動化、產品市場研究信息大量化以及調整控制的反饋快速化;另一方面,制造業特別是傳統制造業應圍繞信息化的發展開發新材料、新裝備、新工藝、新技術和新產品。采用機器人和電腦遠程控制技術,生產關鍵環節實現信息化。例如信息技術與信息產業高速發展,迫切要求機床工具行業為信息產業提供先進的裝備,這就使得再造傳統優勢企業賦予了新的內涵。機床工具行業就必須經歷從單純的工業制造業向信息時代制造業的艱難轉變,不斷滿足信息產業對機床工具小型、精密、高速、多坐標的要求,“退”中有“進”創造一種信息化與工業化并舉的新模式,謀求傳統優勢企業的生存和發展,爭取創造出一些傳統產業與軟件技術相結合的新方式。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途徑是多種多樣的,如運用計算機技術、微電子技術與機械行業結合,改造機床,開發數控機床,實現機電一體化,帶動先進裝備制造業發展;開發和運用新材料;在一些行業中利用機器人;在鋼鐵行業中發展連鑄、爐外精煉技術;在建筑工業中發展水泥窯外分解技術,平板玻璃浮法工藝技術等等。陜西作為西部地區老工業基地,各行業各企業應該結合比較優勢,尋求工業化與信息化的適宜結合點,集中力量在某一層面上獲得突破,使得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再造傳統優勢企業,成為區域經濟新的增長點。
三、把發展工業經濟和加強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的進程整合起來,處理好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之間的關系。“生產與生態平衡,發展與環境和諧”,這是陜西走新型工業化之路遵循的一條根本原則。煤炭化工是與環境污染相連的產業,采取環保和工藝技術最優硬指標,實施“綠色能源化工區”戰略。引進“一體化”國際能源化工先進理念,形成產品鏈;引進世界一流三廢處理技術的跨國公司參與能源化工區環境控制和管理。淘汰全部小煤窯和老化工生產線。新型工業化是能夠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工業化。在發達國家實現工業化特別是在快速發展的時期,大多數是以消耗能源、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可以說“先發展、后治理”,代價是很大的。所以,我們在實現工業化的過程中特別強調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強調處理好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的關系。新型工業化道路,依托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科技革命,為在加快發展中降低資源消耗,減少環境污染,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撐,從而大大增強我國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和經濟后勁。
四、把提高工業經濟的科技含量和充分發揮人力資源優勢的進程整合起來,千方百計擴大就業。發展勞動力密集、污染少、附加值高的旅游紀念品、服裝服飾、軟件設計、鐘表、首飾加工、化妝品等輕型加工業和高科技產業,作為“一線兩帶”型工業的主體。新型工業化是能夠充分發揮人力資源優勢的工業化。在發達國家實現工業化的過程中注重機械化和自動化,與此同時出現了一些失業問題。陜西的省情是勞動力成本相對比較低,但高科技人才又占很大優勢,因此,要在工業化的進程中充分考慮到勞動力這一特色的省情,處理好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與勞動密集型產業的關系,處理好高新技術產業和傳統產業的關系,處理好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的關系。既充分利用工業化來提升勞動生產率,又著眼于擴大就業,發揮我國人力資源的優勢,走出一條陜西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
五、用“鼠標十水泥”互動整合法則來再造傳統優勢企業的管理模式。用信息技術對傳統優勢企業生產過程進行改造的同時,還要用先進的管理技術對企業實施信息化改造,提高管理水平。傳統優勢企業面對數字網絡的再造(Re—EngingeerinS)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擺在傳統優勢企業面前的至少有三個課題:第一是如何推進現有傳統優勢企業網絡化的企業變革課題;第二是如何構筑傳統優勢企業同網絡企業最佳配合的經營戰略問題;第三是如何解決傳統優勢企業同網絡企業共存、共榮的具體技術平臺問題。解決這些問題要講求方法的科學化、最優化。譬如傳統優勢企業發展電子商務,就要走出“概念”的小圈子。電子商務只是知識經濟的一種外在形式,而企業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科學管理水平才是內在的基礎,是提高數字化管理水平。目前國內外一些企業已經創新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優化設計方法,陜西應認真學習,加以借鑒,并根據省情、廠情,努力創新,實現“以我為主,博采眾長,融合提煉,自成一家”。
六、傳統優勢企業信息化建設是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前提條件。目前我國企業信息化程度整體水平較低,陜西傳統優勢企業信息化水平就更低了,這直接制約著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進程。加大陜西傳統優勢企業信息化建設的思路:一是強化信息意識,提高信息素質。應為傳統優勢企業的CEO舉辦一些信息技術和信息管理培訓班,并邀請國內外企業信息化有突破的CEO或CIO介紹經驗。部分企業可以考慮在企業內部設立首席信息主管CIO,CIO直接對CEO負責,其職責是協調企業最高決策層制訂企業長遠發展規劃,從統攬全局的高度來考慮公司信息工作。二是建立并開發企業信息網絡系統。用信息技術,通過充分開發和利用企業內外信息資源建立全方位多功能的信息網絡系統。從實際出發,有層次、有重點、有步驟地滾動發展,在資金投入上應先少后多,在服務目標上先小后大,在數據管理上先易后難,在技術創新上先點后面,切忌追求“一步到位”。可以考慮:第一步,企業利用因特網技術建立自己的外部網站,達到收集信息、宜傳企業形象、拓展業務聯系等目的。第二步,逐步建立企業內部網,實現企業內部信息共享與協同作業,注意分析企業內部可用的信息資源的數量和質量,現有信息系統的實力與問題,以便信息技術與傳統技術、新系統與原有系統的有機結合。第三步,通過外聯網建立與協作伙伴的競爭戰略聯盟。第四步,運用數據倉庫技術對企業內外信息進行綜合分析加工支持企業的高層管理決策活動,強化企業的競爭優勢。三是政府的政策制度和激勵機制是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有效催化劑。政府可考慮制訂相關的政策措施,加大信息產品直接面向傳統優勢企業的生產、經營的力度,把對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與信息產業的發展有機的結合起來,加速傳統優勢企業的產品升級和技術進步。允許企業把信息化建設的費用列入企業成本,加速信息設備折舊,加快企業信息化法規和標準制訂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