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克夷 朱亞濤 黃明秀
異彩紛呈的中西方企業文化理論
關于企業文化的概念,國內外學者有許多不同的認識和表達。美國學者約翰.P.科特認為:"企業文化是指一個企業中各個部門,至少是企業高層管理者們所共同擁有的那些企業價值觀念和經營實踐,實質企業中一個分部的各個職能部門或地處不同地理環境的部門所擁有的那種共同的文化現象。"中國企業文化研究會常務理事長張大中認為:企業文化是一種新的現代企業管理理論,企業要真正步入市場,走出一條發展較快、效益較好、整體素質不斷提高、使經濟協調發展的路子,就必須普及和深化企業文化建設。
筆者認為:企業文化是一種從事經濟活動的組織之中形成的組織文化。它所包含的價值觀念、行為準則等意識形態和物質形態均為該組織成員所共同認可。
企業文化在中西方因環境、社會制度和經濟發展水平、風俗和社會心理不同,故內涵及表現不同,存在相當的差異,盡管如此,但仍有相通之處。
中西方企業文化的共性。(1)中西企業文化建設的過程是對職工的一種再認識。企業對職工的再認識,主要是通過對企業職工心理需要、行為方式、價值觀的認識等實現的。中國企業在不斷地調整企業適應環境的過程中,逐漸地認識到人的價值高于一切。西方企業文化建設在經歷了美日企業的比較后終于得出人是最重要的資本的結論,從而轉向"以人為中心"的管理上來。(2)中西企業文化建設都是針對職工心理和行為的培養教育過程,包括對企業文化的趨同、忠誠協調、進取行為的培養等。(3)中西方都把企業文化建設作為評價企業的標準。企業文化是本企業區別于其它企業的特征之一,同時又客觀地充當了他人對本企業的產品、服務及效益的評價。因此,企業文化建設的效益成為評價企業優劣的一個重要標準。
中西方企業文化的差異。(1)中國文化情感優先導致缺乏理性。主要表現為:重視情感、缺乏科學、缺乏邏輯、強調實踐等,從而在實踐中缺乏必要的系統理論指導。(2)中國文化主張群體本位容易扼殺個性。中國文化的基本價值觀是主張群體本位,反對個體本位。群眾本位不是真正的集體主義,它是以扼殺個人自由為前提的個人與集體的虛假的和諧一致。(3)西方傳統文化的"個人能力主義",濃烈的個人主義、創新主義精神、功利主義和重視制度管理,源于西方傳統文化的特征:樂觀精神、堅忍不拔、注重實際和冒險與創新。
中西方企業文化融合的必要性。企業文化是一個開放的體系。一方面,中國迅猛發展現代化,要向西方學習先進科學技術;另一方面,西方面對現代化以后出現的種種問題,要求到中國在古老東方文化的影響下獲得啟迪。從這個意義上看,中西方企業文化需要相互吸收融合,造成人文文化與科技文化的合理對流。中西方文化雖是兩種不同類型的文化,但它們同是世界文化寶庫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有時是矛盾的,而有時是相融的,有時是斗爭的,而有時又是和諧的。隨著中國加入WTO,中國對外開放的程度越來越高,中國企業和西方企業的接觸也越來越頻繁。中國企業要和西方企業聯盟,就必須學習西方國家的企業文化,當然又不能全盤接受西方企業文化,被其同化,這樣會讓我們的企業失去獨特性。
中西方企業文化的哲學關聯
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文化的形成是哲學的重要反映。哲學主導文化的形成,企業文化也不例外。從中西方企業文化的內容、特點上,我們可以看到,中西方企業文化的形成和內容與其各自的哲學思想是分不開的。因此,只要我們找到中西方企業文化與其各自哲學相聯系的地方,就找到了中西方企業文化聯系的環節及其切入點。
中西方企業文化都非常重視人的作用,強調企業中的關鍵人物可以帶動和促進一個企業的發展,甚至可以挽救一個企業。從中西方哲學的發展史上,我們不難看出這點與哲學的發展歷史淵源。中國哲學一直就重視人的作用,從《尚書》中民生觀念、"民為邦本"的思想,到春秋時期孔子、孟子的"仁義"、"心性"為內核的人性論思想,到民國期間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思想,可以說,人本主義思想貫穿整個哲學發展史。西方哲學始終都存在著物質和精神的關系問題,反映到企業文化中,也就是企業中的人和企業理念、價值觀哪個更重要的問題,不論結論如何,"人-物質"在西方哲學史中也是貫穿始末的。
中西方企業文化都強調企業理念、企業價值觀的重要性。企業價值觀是從企業實踐活動中提煉出來的企業理念、企業精神。西方哲學研究的重點從本體論轉向認識論,是人類認識深化發展的必然趨勢,是一個進步的過程。哲學的本體論研究強調了哲學基本問題的第一個方面,認識論研究則強調了哲學基本問題的第二個方面,接著就向哲學中的思維和存在統一的方向上轉變。認識論思想也是中國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周易》中以經、傳、義、理洞見自然變化,反映事物的規律性流變與本質性長存。名家學派中重視對事物的名稱、概念、思維形式的哲學探索,魏晉玄學中脫離宇宙生成論而認識宇宙本體的哲學思潮等也都表達了認識論的思想。
中西方企業都強調企業形象的作用。企業形象是企業的可視性象征,反映了一個企業的實體。企業形象與哲學的聯系在中國表現為名家學派中關于"名"、"實"的爭論,在西方哲學中表現為"唯名論"與"唯實論"的爭論。不管中西方哲學在稱謂方面怎樣差異,它們問題的實質是一樣的:同與異的矛盾、一般與個別的關系等,這些爭論的內容都包含了認識對客觀事物的反映問題。
中國企業文化還強調企業創新的重要性。企業創新是企業文化的創造力,是企業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創新的思想在哲學上體現為辯證法思想,辯證法強調的就是:聯系、運動、變化、發展,應用到企業文化中,也就是不斷創新、否定之否定,達到企業不斷的自我發展和自我完善的過程。
中西方企業文化的融合方式
所謂建設企業文化,就是正確的價值觀念、崇高的理想追求與振作的精神狀態在企業中的確立認同和實現。企業文化建設中反復強調的一個觀點就是,人是企業的決定性因素,是企業一筆最有價值的資源和財富。一個具有辯證唯物主義理論素養的企業管理者,就很容易認識這種人力資源的重要性。因為,馬克思早就闡明,商品的價值是勞動創造的,資本之所以能給資本家帶來剩余價值,完全是因為可變資本購買的勞動力在生產過程中發揮作用的結果。因此,重視人力資源是辯證唯物論的必然結論。從這個意義上,辯證唯物主義理論即為中西方企業文化融合建設提供了切入點,從而保證中國企業文化的發展方向。
進行跨文化培訓、接受跨文化的培訓是防治和解決文化沖突的有效途徑,是中西方企業文化融合的有效方法。作為中外合資企業,要解決好文化差異問題,搞好跨文化管理,有賴于一批高素質的跨文化管理人員。因此,雙方在選派管理人員時,尤其是高層管理人員,除了要具有良好的敬業精神、技術知識和管理能力外,還必須思想靈活、不守成規,有較強的移情能力和應變能力;尊重、平等意識強,能夠容忍不同意見,善于同各種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友好合作;在可能的情況下,盡量選擇那些在多文化環境中經受過鍛煉的人及懂得對方語言的人。
解決中西企業文化融合問題關鍵要解決好管理本土化問題。在別的國家投資,不能一味地移植本國公司的企業文化,必須依靠別國員工實行本地化管理,讓本地的優秀人才參與各種管理活動,并不斷地提供機會提高這些人才的管理能力,只有這樣,公司才能充滿生機與活力。IBM中國公司就是本土化戰略的很好例子。1992年,IBM中國公司成立時不到200人,現在已增加到1500人,本土化戰略除了包括盡可能雇用本地員工、培養他們對公司忠誠之外,最重要的是聘用能夠勝任的本地經理,這樣可以很好地避免文化沖突,順利開展業務。1996年,IBM中國公司在本地一線經理人員不到40個,一年以后已達到80個。
總之,在中西文化的沖突下,企業要想獲得大的發展,必須高度重視文化差異,在相互尊重、理解的基礎上,建立一個全新的管理模式,實現雙方企業文化的融合和對接,以期更好地實現企業的目標。
(責任編輯:李萬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