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抒音 杜福增
伊拉克戰爭中,美軍僅投入12萬作戰兵力,用21天就"攻下"了號稱"斯大林格勒第二"的伊拉克首府巴格達,著實讓不少軍事專家看走了眼。但其中,有一個人可以坦然地說:"誰笑到最后,誰笑得最好"。他就是美國"四朝元老"、惟一任兩屆國防部長的唐納德·拉姆斯菲爾德。在這位"鷹派"老將看來,伊拉克戰場是其"拉氏戰法"的最佳演練場。人們不禁要問,伊拉克戰爭真的成就了"拉氏戰法"嗎?這種戰法真的有那么神奇嗎?
文職"老帥"推出新式戰法
2001年,年近70歲的前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重出江湖,以文職官員的身份再度入主五角大樓擔任國防部長要職。上任伊始,這位獨斷專行的"鷹派"老將立即著手進行軍事戰略和軍隊結構的調整,倡導建立一支面向未來的更加輕型但更加靈活、戰斗力更強的軍隊。他多次表示,新型戰爭需要的不僅是新的作戰模式,更需要"新的思維",將來的軍隊不應該陸軍、空軍和海軍之間界線分明,而應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拉姆斯菲爾德提出,贏得未來戰爭的關鍵在于三個因素,即空中打擊能力、輕裝步兵和特種部隊。為此,美軍必須進行戰略調整,壓縮軍隊特別是陸軍的規模,大力發展高技術裝備,加大輕型部隊和特種部隊建設的力度。
為了推行所謂新型戰略思維,拉姆斯菲爾德極力主張削弱參聯會主席的權力,加強文官對參聯會的控制。這使他與有"溫和"派之稱的美國國務卿鮑威爾意見相左;同時,拉氏的新型戰略思維在五角大樓也并非一路暢通,經常與職業軍官發生摩擦。但他的行動得到了美國總統布什的支持,取得了主導美國國家安全與防務政策的大權。"9·11"事件及隨后的阿富汗戰爭再次使五角大樓內的力量對比向拉姆斯菲爾德傾斜。在阿富汗戰爭中,美軍出動大批特種部隊實施機動作戰,以空中打擊力量對基地組織的訓練基地進行大規模的轟炸,在極短時間內基本消滅了塔利班武裝。拉氏的戰爭理論第一次得到了實戰的驗證。
阿富汗戰爭的勝利不僅鞏固了拉姆斯菲爾德的地位,也使醞釀已久的"拉氏戰法"初露鋒芒。所謂"拉氏戰法",即依托強大的空中優勢和信息戰實力,利用情報信息、特種部隊及地面輕型部隊快速出擊,以最小的傷亡代價,取得速勝的效果。這一戰法的基礎是建立在美軍先進的軍事技術優勢基礎之上,包括精確火力打擊優勢和網絡中心戰能力。美國的《商業周刊》將拉姆斯菲爾德的戰爭思維稱為"拉姆斯菲爾德主義",其實質是數字化戰爭。
伊戰敲定"拉氏戰法"
"拉氏戰法"在阿富汗戰場的成功運用,對鮑威爾等人倡導的以"絕對兵力優勢步步為營、穩扎穩打"的戰法提出了嚴峻挑戰。在白宮制訂伊拉克戰爭計劃時,幾種不同的作戰方案送到拉姆斯菲爾德面前,其中兩種具有代表性方案吵得火熱。有些人建議遵循"阿富汗模式",美國只需要出動幾千士兵,協助伊拉克反對派和庫爾德游擊隊發動"起義";美國的將軍們則更傾向于發起"第二次海灣戰爭",用"絕對優勢的兵力"給予伊拉克軍隊以重創。這兩種方案分別代表了美軍內部兩大不同派別。前者屬"拉氏戰法"派系;后者屬"鮑氏戰法"派系,鮑威爾在對美國越戰后的一系列軍事行動進行反思后,提出美國不應隨意在海外軍事介入,如真的要干預,就必須有充分和明確的政治目標,并出動絕對優勢兵力一舉獲勝,這就是其著名的"絕對優勢兵力"理論,這種理論曾在1991年的海灣戰爭中得到了實戰檢驗。
經過激烈辯論和討價還價,"拉派"最終放棄了僅靠特種部隊作戰的理想主義,而"鮑派"則同意讓陸軍主力與靈活戰術相結合。這份折衷方案最終得到了批準。
就在美國加緊海灣兵力部署之際,土耳其不肯借道。無奈之際,五角大樓對戰略計劃進行了調整,其內容包括放棄全面的常規戰斗,確定巴格達為核心目標,丟棄其他城市,直搗黃龍;原定開辟北方戰線的第4機步師在戰爭打響后擔負保護南部油井設備的任務,并視戰情向巴格達增援;突出使用特種部隊和精確的空中打擊。上述戰略調整減少了戰事對人力和武器裝備的重置,但明眼人一看就很清楚,這其實是"拉氏戰法"的翻版,這種戰法與五角大樓曾經堅持的"絕對優勢兵力"理論有著根本性的區別,"拉氏戰法"終于起死回生。
一波三折險地逢生
美軍特種作戰部隊在戰前已先期進入伊拉克,在伊全境范圍內廣泛搜集各種情報,并與伊反對派秘密接觸,策劃"起義"事宜。3月20日,特種部隊得到薩達姆正召集高層助手開會這一重要情報,白宮當即決定提前動手,以"斬首"行動拉開伊拉克戰爭的序幕,向伊拉克軍政要員住地發射了45枚"戰斧"式巡航導彈和幾枚精確制導炸彈,企圖將伊拉克主要領導人"一窩端",置伊軍于群龍無首之地。在空襲期間,美軍特種作戰部隊利用先進傳感器和飛行員頻繁交換情報。
"斬首"行動剛一結束,美軍便出人意料地發起代號為"震懾"的軍事行動。美英聯軍地面部隊兵分數路向伊拉克展開了大舉進攻,隨后,美英空、海軍也對伊拉克發動了大規模空襲。美軍投入伊拉克戰爭的各種作戰飛機有1300多架,直升機近1000架。所有參戰的美軍戰機都具備投放精確制導武器的能力。美軍方發言人稱,伊拉克戰爭所使用的精確打擊武器為海灣戰爭的10倍左右。
按照"拉氏戰法",美英聯軍主力置伊南部守軍于不顧,長驅直入,直撲伊首都巴格達。美軍第3機械化步兵師在開戰第二天,就從科威特"狂奔"巴格達,創造了日行170公里的開進速度,這等于海灣戰爭時部隊開進速度的3倍。這種機動方式不再是簡單的攻城掠地,而是依靠空中火力優勢直奔要害領域,甚至不顧后勤保障暴露出的危險弱點。即使遇到零星抵抗的伊軍也"無心戀戰",而是繞過去交由后面的部隊解決。戰至3月25日,美軍第3機械化步兵師已前進到距巴格達只有80公里的地方。拉姆斯菲爾德臉上露出了少有的笑容。
然而就在這時,伊軍的頑強抵抗使美英聯軍補給線遭遇到始料未及的打擊,加之內部誤傷事件頻發,聯軍內部頓時怨聲四起。美國國內的一些軍方人士率先批評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在制定攻伊戰略上一意孤行,無視軍方的意見,沒有向前方部署足夠的兵力。前線指揮的將軍們開始指責拉姆斯菲爾德輕敵,補給線拉得太長。十多位美軍將領紛紛強調,五角大樓希望能用"小規模輕便部隊"打倒薩達姆政權簡直如同"兒戲"。3月底,美國共和黨一位議員呼吁五角大樓的文職決策層應該認真傾聽戰地指揮官的建議。看到拉姆斯菲爾德的新戰法頻頻失分,許多美國政界人士開始懷念海灣戰爭時期的"鮑威爾版"戰爭方案,各大媒體也紛紛以"'拉氏戰法'將讓位于'鮑氏戰法'"為題大做文章。一時間拉姆斯菲爾德成為眾矢之的。
面對種種非議和責難,拉姆斯菲爾德一意孤行。美軍中央司令部司令弗蘭克斯上將提出暫停進攻等待第4步兵師的建議,但遭到了拉姆斯菲爾德的拒絕。第3機步師受命繼續向前推進。4月2日,離巴格達只有50公里;3日抵達薩達姆國際機場邊緣;4月6日,美軍占領了具有戰略意義的薩達姆國際機場,從而使整個戰局出現了關鍵性的轉折。緊接著,美軍第3機步師先頭部隊攻入巴格達市中心,伊拉克戰爭似乎勝利在望。至此,多日來一直備受非議的拉姆斯菲爾德,其處境也在轉眼之間峰回路轉。拉姆斯菲爾德所受到的種種指責不攻自破。歷經挫折的"拉氏戰法",終于在伊拉克戰場上險地逢生。
"拉氏戰法"能否成為制勝秘笈
隨著伊拉克戰爭大規模正規作戰的結束,美國媒體開始對拉姆斯菲爾德大肆宣揚,稱"拉氏戰法"使美軍在伊拉克戰爭中大獲全勝,而第一次海灣戰爭的指揮者---前參謀長聯席會主席、現任國務卿鮑威爾將失去對五角大樓的影響力。美國副總統切尼稱贊"這是歷史上最出色的軍事行動"。美國列克星頓研究所的軍事專家丹尼爾·古爾認為,"拉姆斯菲爾德一直以來所主張的軍事思想在伊拉克戰場上得到了驗證。戰后的拉姆斯菲爾德將擁有更加巨大的影響力,將更加堅定地推行其軍事改革理念。"
的確,在伊戰中大出風頭的"拉氏戰法"將對美軍建設產生重大影響,美軍將轉變成為一支"既輕又狠"的武裝力量,并"完全滿足應付21世紀各類挑戰的需要"。4月12日的《洛杉磯時報》指出,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和其高級助手將于5月中旬準備制訂一項為期6年,耗資500億美元的陸軍"瘦身"計劃。根據這一計劃,到2010年,美軍將建成一支使用全新裝備、具備快速機動作戰能力的新陸軍。未來的主戰坦克戰斗全重僅20噸,比現役的M1A1減輕近50噸,并能攜帶持續作戰一周的全部給養。同時,新陸軍能夠在96小時內將一個旅的裝甲部隊部署到世界任何地方,在30天內部署5個師。
可以預見,伊拉克戰爭將使拉姆斯菲爾德的軍事理念繼續影響美國的軍事戰略。同時,美軍的改革也將對世界各國的軍隊建設產生一定的影響。然而,客觀地分析,"拉氏戰法"并非無懈可擊。高技術武器并非在任何條件下都是萬能的,一支快速的輕型作戰部隊也并非是取得勝利的靈丹妙藥,特種部隊在伊拉克用金錢買來的情報也并不是都有價值。"拉氏戰法"在戰爭初期遇到的挑戰就足以說明這一點。另外,無論是阿富汗戰爭,還是伊拉克戰爭,美軍都沒能達成開戰的直接目的,本·拉丹的成功脫逃,薩達姆的生死不明就是很有力的證明。
應該說,在這場充滿戲劇性的伊拉克戰爭中,與其說是"拉氏戰法"讓美軍取得了勝利,倒不如說是伊軍太多的"意外"成就了"拉氏戰法"。一個不容置疑的事實是,美軍在戰場上的順利推進與伊軍出乎意料的無力抵抗有著非常直接的關系。假如伊拉克軍隊在戰爭初期能對美軍過長的后勤補給線造成致命的威脅,假如伊軍能在巴格達組織一場大規模的巷戰,假如伊軍能在美軍進入巴格達之后炸毀橋梁和大壩,"拉氏戰法"能否繼續創造戰無不勝的神話還是一個未知數。"拉氏戰法"這種戰爭理念的"種子"能否"遍地開花"還很難說,聲言這一新型作戰理念已經經受了真正的考驗并具有普遍指導意義或許還為時尚早。
(錢占軍摘自《世界軍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