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末
越來越多的負債一族
27歲的董燦五年前大學畢業留京,分配到一家事業單位工作,一年前準備結婚時,單位要求他從單身宿舍搬出來,于是他利用住房公積金在銀行辦理按揭,貸款購買了一套兩居室商品房,成為負債一族。
為此,董燦每月需按時償還銀行2300元錢,還貸期為20年。他和妻子月收入加起來不超過5000元,每月還完貸款,余下2700元錢,扣除生活費,水電費、手機費、交通費和其他支出,僅剩1000元不到。而董燦的妻子最近又計劃外懷孕了,之前他們所有的儲蓄已經支付了購房首款和房屋裝修。但董燦對此仍充滿信心。他說:“以前我是出門就打的,現在我騎車上下班,既省錢,又鍛煉了身體。另外,負債也使我重新考量現實與自我,我已經不知不覺浮沉了五年,這五年帶給了我什么呢?我問自己,除了能干好眼前的工作,是否還能做更多更有意義的事情?”
23歲的北京男孩歐陽立峰,2001年夏天大學畢業后,自主擇業,在一年半時間里,他先后在中關村和電視臺工作。春節前,剛拿到駕照的他買了一輛“切諾基”,并按照他近乎奢侈的設計改造了一番。而在未來的三年里,他需要每月償還銀行數額不小的車款。
歐陽立峰并不為自己成為負債一族感到擔憂,他說:“在我30歲以前,年輕就是我最大的資本,我完全可以不在乎自己銀行里有多少存款或貸款,因為我對自己的未來充滿信心,我只不過是花明天的錢享受今天的生活。”
曹嬡在一家民航公司上班,盡管她2000年結婚時趕上了單位的福利分房,分得一套40平米的一居室。2001年秋天,孩子出生以后,夫婦倆貸款買下了一處兩居室商品房,八成二十年按揭,月供1900元,曹嬡計劃在十年之內提前還清銀行貸款。她解釋說,購房一方面解決了居住需要,同時也是投資。曹嬡將原先的一居室用于出租,每月收取一千元租金,這樣,自己實際上只需月供900元銀行貸款,這對自己的生活并不構成影響。她眼下還在網上開了一家商店做自己的小生意。曹嬡說:“ 我既然敢花銀行的錢,我就必須按約償還,有借有還,貸款消費的本身正是最大的信用!”
敢不敢花明天的錢?
我國的消費信貸起步于1980年代中期,到2001年末,全國消費信貸余額達到6990億元,增長了40倍。這表明,我國的消費信貸已漸成氣候。“花明天的錢,圓今天的夢”這句話已經使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接受信貸消費這一新的生活方式。
據《文匯報》“WJ新聞調查網”最新調查,上海68.37%的被調查者表示愿意接受信貸消費,其中愿意接受分期付款消費的高達48.86%。很顯然,傳統的單純依靠資金的原始積累,來滿足廣大居民改善消費結構,提高消費水平,進而激活消費市場的經濟增長方式,已不現實。僅以北京的住宅為例,一套兩室一廳的房子,按每平方米4000元計算,需要30萬元左右,這對于一般的工薪家庭來說,至少要積攢10—15年才能買得起。作為一種嘗試性舉措,在北京、上海等城市,一些商場已經相繼推出了家電,家具等商品的分期付款消費方式。
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中國社會、經濟體制的轉型,“單位人”也在向“社會人”、“自然人”過渡,青年一代的社會價值觀念與生活消費觀念無一例外都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一方面,“鐵飯碗”意識日漸式微,個人擇業的自主程度越來越高,另一方面,以前一個人自參加工作之日起,他的工作、收入、醫療、住房、孩子入托、自身養老等幾乎一切問題都有工作單位解決,自1998年以后,單位福利分房突然之間成了許多體制內青年心中永遠的泡影和傷痛。而無論體制內還是體制外,舊的制度已經打破,新的保障尚未健全,青年們毫無退路,卻一樣需要戀愛、結婚,要生活,怎么辦呢?
對負債生活感受深刻的董燦認為,目前這種所謂的“促進內需”的消費方式其實使得像他一樣的青年在背負沉重債務的同時承擔了巨大的風險和心理壓力。但是為了生活,必須承擔某些東西,比如信貸消費。
然而,為什么有許多人今天不敢花明天的錢呢?中國人民大學一位青年學者認為,是因為大家對明天不托底,而這個“底”就是社會保障體系是否安全。他說,尤其近幾年高教自費改革、醫療費用改革、住房改革,把過去的公共福利都逐步轉向由個人承擔,而社會保障體系卻沒有及時跟上,于是老百姓存錢——自己保自己明天的安全意識大大加強了,最明顯的例子就是盡管銀行一再降息,而居民儲蓄仍一路攀升。可見,消費的底線事實上是建立在社會保障體系的完善程度上的。
理性、樂觀地透支
最近,一項關于中國青年消費發展趨勢的調查結果表明,未來5年,青年消費將向享受與發展并行的趨勢發展,消費檔次進一步提高,買車和買房將取代衣食消費成為青年消費支出大項。數據顯示,22%的青年近期有購房計劃,其中50%將在3年內購置,32.1%的青年家庭打算購買轎車,其中準備2003到2005年間購買的達70.1%。
陳悅東是一家車行的銷售員,專做貸款賣車生意,他說:“現在貸款買車的人占80%,工薪階層一般是買四、五萬塊錢的車,做一點生意的人就買二十多萬的,車市很火,但很少有一次性付款的消費者。”他分析說,以前做賣車生意,貸款條件手續相當煩瑣,而現在不同,也不需要擔保人了,貸款買車是一種時髦。許多客戶月收入在兩、三千元左右,貸款買一輛奧托,他們是有能力還一千多元貸款的,對家庭也沒有什么壓力。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副所長陳淮博士則認為,“花明天的錢”不是信貸消費的含義,信貸消費啟動的是個人的信用資源,并不是讓你把錢消費掉,實質上是存起來了。他舉例說,你拿出30%的現款并向銀行貸款70%,買了一幢房子,一年后你再還給銀行10%的錢,那么,你已交房款增加到房產價值的40%,你還銀行的錢不是讓銀行拿走了,而是以產權的形式儲蓄在你的房產中。一句話,消費信貸沒有減少你的財產。他同時認為,消費信貸不等于超前消費,它是實現超前消費的一種具體方式,原因是消費信貸雖然超過個人工資收入,但未必超過你創造財富能力的可能范圍。
北京大學夏業良教授認為:“在經濟比較發達的社會里,應該是盡可能去利用信貸消費或者有些透支。實際上每個人對自己有一個心理預期,你自己對將來事業前景和未來收入有一個基本判斷,如果你這個判斷非常樂觀,那么你心理預期比較好,這樣你可以更多地透支,去信貸消費。”
(摘自《華聲視點》本刊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