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設
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國解決了2億多農村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貧困地區的基本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科技、文化、教育、衛生等社會事業獲得了較快的發展。但是,我國居民的收入差距近年越來越大。因此,正確看待并妥善處理好居民收入差距擴大問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居民收入差異的現狀
改革前均等化程度高。改革開放前,雖然我國也存在著不平等問題,但總的看來,當時的中國是一個均等化程度很高的社會。在改革之初,中國收入差距程度比世界上大多數發展中國家都要低。在我國歷史上,雖然沒有系統的分配理論,但從古至今在影響巨大的分配思想中,卻無處不體現著一個"均"字。"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思想對收入分配的實踐產生很大的影響。
改革后收入差距趨于擴大。改革開放后,我國允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以帶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改革政策取得了重大成就。但遺憾的是,共同貧窮的帽子我們雖然已經摘掉了,但共同富裕的目標還依然離我們很遠。尤其是今天,城鄉之間、地區之間和各階層之間的收入差距趨于擴大,已經成了深深困擾政府和社會的難題,也是當今我國面臨的一個經濟和社會問題,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警惕和關注。
居民收入差距增大的原因
國內收入差距主要表現在城鎮居民內部的收入差距、農民內部的階層分化和收入差距、城鄉居民之間的收入差距、不同地區居民之間的收入差距、不同行業人員之間的收入差距等等。
影響我國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的原因是復雜的,但就總體而言,我國居民收入差距的擴大是與我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軌分不開的。具體來說,導致這種差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由于人們所擁有的要素的數量和質量存在差異,競爭機會也就不均等,從而導致了收入水平也不均等。這種不均等雖然并非都出自個人原因,但從財產差別的角度來看,各種家庭的社會地位與經濟地位不同,每個人所能繼承的財產也就不一樣,這就使他們的競爭地位不公平,進而導致個人受教育程度和發揮才能的機會也相差甚遠,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個人天賦和人力資本的形成。因此,有的人會處于較有利的競爭地位,可能獲得更高的收入。
此外,在競爭社會中,優勝劣汰是競爭的一般原則,但這一原則運用于個人收入分配在一定程度上卻是不適當的。因此,收入分配不公平已經被視為完善市場經濟的天然缺陷。因此,居民的收入不能完全取決于市場分配機制,其中還應包含倫理和道德因素。
政府調節手段不健全。首先是財政體制不健全。我國國家財政收入占全部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較小,中央財政收入占全國財政收入的比重也較小,對貧困地區的財政轉移支付能力較低,削弱了從財政方面解決脫貧致富問題的能力。某些企業占有和使用比較優越的國有資源和重要生產要素,獲得高額收入,而國家財政又未能有效地通過稅收等手段調節這種收入,導致某些行業收入高,尤其是壟斷性行業的企業,其個人收入水平明顯高于其它行業和企業,造成行業和企業之間個人收入差距拉大。
其次是稅收體制不完善。表現為個人綜合收入相等、納稅能力相同的人,其稅收負擔往往不同;最高稅率較低,不能有力地調節過高收入和抑制暴富;沒有建立健全法人對支付個人收入的申報制度、個人財產登記稽查制度,個人收入的透明度很差,容易逃避納稅;單位代扣代繳個人所得稅很不完善,依法納稅意識淡薄;個人所得稅的征收很不平衡,使稅收制度無法發揮調節過高收入的作用。
第三是政府對合法財產和合法收入的保護制度不完善。這一問題在農民身上表現得最為明顯。誰都能"巧立名目"向農民伸手收取財物,而且大多數情況下不會受到追究。因此,盡管中央、國務院三令五申,但農民負擔年年喊減,實際上年年加碼。另外,有的政府部門和執法組織亂用職權,亂罰款、亂收費、亂攤派、亂創收,成了經久難治的頑疾。對合法財產的保護制度的欠缺,最讓人痛心的例子就是公有資產的大量流失。這種流失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一部分人通過不法手段暴富,從而拉大了居民收入分配的差距。
經濟體制轉軌時期的特殊性。在經濟轉軌時期,收入差距的擴大經常是不可避免的,對我國而言,以下幾個因素對收入差距的擴大有重要影響。
第一,改革力度的非均衡性。我國漸進式經濟體制改革的一個重要特征是,在改革的各個階段,其側重點和具體政策有所區別,對不同地區、不同所有制經濟、不同性質企業的改革力度,包括改革的深度和廣度是不平衡的。這是形成城鄉居民之間、地區居民之間、不同所有制成員之間個人收入差別擴大的一個重要原因。
第二,市場體系和市場規則很不完善。我國市場體系的發育程度還比較低,各類市場發育滯后,部門和地區的市場封鎖與分割長期存在。市場主體、市場運行和市場調節的規則與制度很不完善,市場法規體系不健全,市場秩序混亂狀況難以避免。
第三,我國經濟體制轉軌過程中,國有企業改革相對滯后,企業的收入分配體制和運行機制很不完善。許多國有企業尚未完全擺脫行政機構的束縛,沒有形成以市場為導向的生產經營機制,抑制了企業和職工的積極性。有的國有企業雖然具有了一定的分配自主權,但自我約束機制不完善,企業內部分配缺乏有效的規范和監督。此外,內部人控制問題仍然存在,有的國企業經營者和承包者,利用企業經營機制的不完善和管理制度的不健全,采取各種手段蠶食國有資產,侵吞企業利潤。通過內部人控制而使企業經營者獲得高額收入,是形成收入差距過大的一個重要原因。
第四,社會保障制度不健全。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仍然存在許多不完善的方面,還沒有形成國家、企業、個人共同出資的籌措渠道;享受社會保障的機遇不均等;體系不完善,保障效果不明顯;社會保障的覆蓋面窄,保障立法滯后等等。這些不完善的方面,制約了社會保障調節收入分配的功效和力度,主要是影響城鄉生活困難居民的收入,不能從保障低收入方面來縮小高低收入之間的不合理差距。
第五,經濟政策及其變化影響著收入差距。城鄉收入差距的擴大,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同原有體制下的"政策慣性"有著密切的關系。長期存在的城鄉分割是原有體制下的一種政策產物。改革以來一些政策有所松動和改變,但離根本性改變還有很大一段距離。
居民收入差距縮小的對策
一定的收入差距是調動積極性、提高效率的重要杠桿。但是,如果不加限制地任其發展,收入分配差距問題也有可能發展成為影響我國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問題。因此,解決收入分配問題,既要反對平均主義,又要防止差距過大。平均主義是分配不公,差距過大也是分配不公。在全國建設小康社會的新階段,正確處理和解決收入分配問題,已經擺在了我們的面前。
加快生產力的發展,是解決差距過大的根本措施。當前我國的各種利益矛盾、收入差距,都是源于落后的生產力,根源于國家還不富裕。我國現階段的居民收入差距,是在加快經濟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差距,只有通過大力發展生產力,使國家早日富強,人民早日富裕,國家的宏觀調控能力才能更加有力,才能更好地解決各種利益矛盾,才能為縮小或解決收入差距、最終實現共同富裕奠定雄厚的物質基礎。
西部大開發的實施,是解決區域差距特別是東西部差距的戰略舉措。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加快中西部地區發展,合理調整地區經濟布局,促進地區經濟協調發展,是我國邁向現代化建設第三步戰略目標的重要部署,是解決區域經濟差距特別是東西部差距的戰略舉措,也是加強民族團結、促進社會穩定、鞏固國防的客觀要求。隨著國家對西部地區的投入和財政轉移支付政策的實施,一定能夠推進西部大開發。同時,加快中東部地區發展,提高中東部地區發展水平,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區域經濟。
推進農村稅費制度改革,是減輕農民負擔、解決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治本之策。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村人口占我國人口的絕大多數。沒有農村的現代化,就沒有整個國家的現代化;沒有農民的富裕就沒有全國人民的共同富裕。在新的世紀,要積極推進農村各項改革,特別要推進稅費制度改革,取消鄉統籌、村提留和其它面向農民征收的一切行政性收費,切實把農民的負擔減下來。同時,有計劃地轉移農村人口,推進城鎮化建設進程。總之,要把不斷增加農民收入放在經濟工作的突出位置,千方百計地促進農民收入較快增長,讓占我國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民得到更多的實惠。
稅收制度的改革,是解決行業、職業收入差距的有效措施。要充分發揮稅收作為社會收入分配的杠桿作用,盡快出臺遺產稅法,修改目前的個人所得稅法,提高個人收入的透明度,加大代扣代繳的法律責任,加快銀行貨幣電子化,切實強化稅收對收入分配的調節功能,保護合法收入,整頓不合理收入,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同時,要運用多稅種來調節壟斷行業的利潤水平,加大收入的源頭控制,理順收入分配,規范初次分配秩序。
綜上所述,我們應該認識到,我國現存的居民收入差距問題是歷史和現實多種原因作用的結果,既有"先天不足"的因素,也有"后天失調"的因素;既有體制和政策的因素,也有自然條件的限制。因此,決不能把問題都推給改革開放。
(責任編輯:楊力斌)